豫论场丨文明祭扫 哀思仍浓
发布时间:2025-04-04 10:13 浏览量:7
□悦连城
清明至,哀思浓。每年此时,在外漂泊的游子都要回乡祭扫。焚烧祭品的人越来越多,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大。
比如,日前北京一女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烧毁、2辆烧损。近些年来,全国因明火祭扫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根据消防人员的测试,在风力作用下,不到一分钟,烧着的纸屑就可将一旁的枯枝杂草引燃。这警示我们,谨防小火酿大祸,文明才是最清明。
祭扫,是生对死的致意。清明祭扫的本意,原是以庄重的方式延续血脉记忆。从这个意义上看,领悟节日本身的意涵,远比追求外在形式更为重要。只要情有所系,不管金箔玉璧还是清茶挽诗,都能寄托思念。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升级,传承了千年的清明节,祭扫形式也在不断革新:在“时空信箱”中手写家书,寄托哀思;在“云祭扫”平台上点亮电子长明灯,屏幕前的泪水与坟前的春雨同样晶莹;献一束花能够传递思念之情,植一棵树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这些既庄重又文明的祭扫方式,完全可以成为追忆先人的新选择。
《礼记》上说:临祭不惰。说到底,祭扫关键在于心意。任何仪式,只要能唤起慎终追远的情感,思念总会跨越时空、沟通古今。与老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也更加珍视活在当下的安心陪伴。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的移风易俗中,清明将更加“清明”。
清明,是生命的课,也是自然的诗。当我们在嵩山脚下种下一株树苗,在“全球生命纪念馆”点亮虚拟烛火时,这便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亦是对文明最深情的致敬。
- 上一篇:祝屋巷:一巷藏古今,一街览风华
- 下一篇:藏不住了,我的赛博男友和电子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