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历史名人石荣廷:跨越时代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5-04-03 11:14 浏览量:6
巴渝历史名人石荣廷:跨越时代的传奇人生
作者:石以
石荣廷,1880年生于重庆市中区三牌坊,1951年辞世。一生横跨清朝、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商业经营、民主革命、公益救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巴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涉足商海,助力经济发展
石荣廷自幼勤勉好学,八岁起便跟随姑父习商,直至成年。此后,他凭借着卓越的商业眼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先后与人合伙涉足山货、药材、盐业、钱庄、房地产、航运、棉纱等众多行业,在重庆工商界崭露头角,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商界人物。
在航运领域,他经营的九江轮船公司,是川江航运的重要力量。1932年,他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将九江轮船公司全部资产(三艘轮船、计1003吨)与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合资。这一举措极大地整合了川江航运资源,改变并壮大了川江航运版图,为川江航运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此后,他担任民生轮船公司董事、协理,继续为航运事业发光发热。同时,他还经营着四川畜产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商行,曾任中华民国商会全国联合会监察委员、重庆市商会会长、重庆市参议员,在商界和政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追随革命,投身救国运动
石荣廷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热爱,早年便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于革命。他是早期同盟会会员、中华革命党党员,也是原国民党(左派)重庆市莲花池省党部委员。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义无反顾地参加救国雪耻运动,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而不懈抗争。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中,白色恐怖笼罩大地,革命志士面临着生死考验。石荣廷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掩护革命志士脱离险境。他的英勇行为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民主革命历史中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
热衷公益,践行社会责任
石荣廷一生热心公益事业,始终秉持着济弱助贫的高尚情怀。他担任重庆巴县平民教养工厂厂长,致力于帮助贫困百姓掌握生存技能,改善生活状况;担任万国同盟会中国红十字会江北县分会长,在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路上奔波忙碌;担任重庆市救济委员会主任、川东南慈善联合会主席,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救济活动,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希望。他出钱出力,乐善好施,因服务国家和人民建树良多,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屡获政府褒扬。
倾心相助,支持中共事业
1944年,由周恩来、董必武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江北盘溪创办蜀都中学,石荣廷担任校董。他划出石家花园田土,用于建设学校运动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还送子女就读该校,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面对反动派唆使特务、流氓滋事,他多次挺身而出,平息事端,为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驾护航。
石家花园更是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和进步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石家花园的磐石书屋,曾掩护和协助中共地下党、进步学生召开秘密会议,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庇护。解放战争期间,石家花园地下石屋被中共地下党用于储备物资,还被中共重庆统战工作组作为重要的会议场所,为革命胜利贡献了力量。
建造名园,留存历史瑰宝
20世纪30年代,石荣廷在重庆江北盘溪精心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私宅——石家花园。这座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的花园,分为正屋、地下石屋、配房三部分。正屋主楼为一栋楼房和庭院,分别取雅号“培园”“磐石书屋”。因主人姓石,故而被人们称为石家花园。
在楼房底层的地下石屋中,石荣廷特聘石刻名家将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总理遗嘱全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地下石屋堂屋正中上方,下方左右刻孙中山先生手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五言对联。他以此方式将国父教导永世留存,时刻警醒鞭策自己,也为子孙后人树立了精神标杆。同时,他还将石家花园周边打造成公园式景观,供市民游玩、休憩,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在石家花园通往嘉陵江边的路上,他聘请名家雕刻了两只石虎,取名“盘溪石虎”,为花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石家花园集建筑、园林、假山、石刻、雕塑、书法于一体,历经9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风貌依旧,具有极高的建筑、历史、艺术、人文、地方志价值。1988年12月30日,石家花园被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列为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15日,石家花园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30日,“盘溪石虎”被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家花园已然成为重庆市一座重要的民国文物建筑遗存,承载着巴渝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结识悲鸿,成就文化佳话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徐悲鸿先生从南洋返回祖国,随南京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为筹备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四处奔波,后经石荣廷长子石永安、次子石永国推荐,结识了石荣廷。石荣廷对徐悲鸿先生的才华和抱负钦佩不已,当即决定将石家花园中的石家祠堂两栋楼房和一座地下石屋无偿供给徐悲鸿伉俪使用,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和支持。
徐悲鸿与廖静文伉俪在石家祠堂一住就是四年(1942 - 1946年)。廖静文先生曾深情描述:“在战时的重庆,这已是难觅的佳园。周围苍松翠柏,梅竹掩映,十分幽静。”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徐悲鸿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筹备工作中,聘请了当时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名研究人员参与,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画家也常在此相聚,共同探讨艺术,初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曾评价道:“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术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支离破碎。”在此期间,徐悲鸿先生创作了《巴人汲水图》《群马》《六马图》《奔马》《灵鹫》《山鬼》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人民性的著名画作,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时代的见证。
在石家花园的四年时光,石荣廷与徐悲鸿、廖静文伉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抗战的艰难困苦和陪都遭受日寇肆虐轰炸的特殊环境下,石家花园成为了徐悲鸿先生最理想的栖身之所和安心创作之地,成就了中国抗战史和中国美术史上一段难得的佳话。廖静文曾回忆道:“悲鸿直到逝世前仍在深情地回顾重庆岁月,他在许多作品上题‘在化龙桥’‘作于渝州’‘写在盘溪’等字款,以示他的眷恋之情。”
徐悲鸿、廖静文伉俪对石荣廷的援助之恩铭记于心。在石荣廷错判期间,廖静文亲笔上书材料为其平反请愿。后来,廖静文还亲笔写信感谢石家后人。而徐悲鸿、廖静文曾经居住的石家花园之石家祠堂楼房,作为重庆徐悲鸿旧居,也于2000年9月7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5年是石荣廷诞辰145周年。回首往昔,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为巴渝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巴渝大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参考资料:
1、《巴渝历史名人石荣廷》谢锡坤 编著;2005年出版
2、《石家花园:为民众修建的别墅》重庆江北网;2016年10月30日
3、纪录片《卢作孚》重庆卫视/爱奇艺;2024年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