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经典:诗经学研究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25-04-03 11:14 浏览量:8
诗经学历史源远流长,研究路径也丰富多样,除了义理辨析、名物考证、文字训诂等方面的文本阐释外,还产生了独具一格的图绘传统。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诗经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19CZW010)指出,诗经图作为经典的视觉化延伸,将审美感受、知识积累、伦理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了理性与感性、图像与教化的深层融合。
诗经图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绘诗成图”的诗意图,二是“以图解经”的经义图,这两类图绘各有侧重,在风格特点、创作主体、载体形态等方面皆有区别。诗意图往往以艺术表现为其旨归,因此大多拈取诗中意象或故事加以图像化表现,形制上则多单卷别行,方便人们赏鉴、陈设。可以说,在诗意图的绘制和流传中,审美欣赏是非常重要的维度,也是促使诗意图大量创作的重要推动力。而经义图的基本目的是辅助对经典的阐释和理解,《诗经》的内容繁杂古奥,对于后世学子而言,许多名物、礼制、天文、地理知识非常复杂难解,这些知识以文字形式难以直观呈现,诉诸图像则能一目了然、事半功倍。此外,历代阐释者往往致力于挖掘《诗经》篇章结构、文本框架中的整体性义理,由此形成对《诗经》的宏观把握,这也促使了大量图谱类作品的产生。不管是更接近我们理解中的“图画”的名物图和地理图,还是离我们理解中的“图画”较远、以图表形式呈现的谱系图和义理图,其实质都是以可视化的方式寻求理解经典的“图示”,因此其出发点是有内在一致性的。
“绘诗成图”的诗意图
诗意图多为围绕《诗经》篇章进行的主题创作,艺术表现和审美功能是此类图绘的特色。诗意图的创作主体丰富多样,有的由帝王发起或亲自创作,其创作本身有较强的政治寓意;有的由文人绘制,实则借《诗经》这一家喻户晓的主题表达艺术情致;也有些是民间图绘,拈出《诗经》中的一些主题和寓意进行生活化表现。诗意图的载体形态以纸本、绢本为主,亦有各类屏风、玉器、墨条、鼻烟壶等日常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诗意图可以具体分为三种。一是以单篇为表现对象的图绘。此类图绘于东汉就已经产生,在长期发展中,《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成为画家们热衷的经典主题。例如围绕《豳风·七月》产生的豳风图绘传统,以农耕主题寓意劝课农桑、重本恤民的主题;围绕《小雅·天保》产生的“天保九如”图绘传统,以诗中出现的九种元素之组合表现祝祷之意;围绕《周南·麟之趾》等诗作产生的女德图绘,将相关诗作与传统后妃德行联系起来。二是以组诗为表现对象的图绘。此类图像多以《诗经》中多种主题相近的诗作形成系列图绘,亦有题材范围不限于《诗经》,而是以各类经典故事形成的同主题图册。三是以《诗经》全本为表现对象的图绘。宋代是诗经图发展的关键时期,画家马和之与宋高宗、宋孝宗合作,创作了涵盖三百零五篇全帙的《诗经图》,此图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历朝历代备受追捧,摹绘者众多,对后世诗经图的发展产生了“轴心式”影响。清乾隆皇帝非常推崇此图,曾敕命画院诸臣仿宋人笔意完成《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璧》三十册,并亲自书写诗文部分,这套图绘包含三百一十一幅,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诗意图作为对经典文本的“视觉化”转译,其本质是一种跨越媒介的艺术“再创作”。这不仅要求画家对《诗经》的文本内容及阐释传统有深刻理解,还需要水平极高的艺术创作技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以构图、色调、笔触等视觉语汇,重新诠释经典的诗意与内涵。这一过程既充满了挑战性,又给了画家巨大的发挥空间。以马和之《诗经图》为例,作者不仅尝试让画面表现文本内容,还重视在画面中呼应毛诗训释,呈现作品的教化意义,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更能体会其深层主旨。
“以图解经”的经义图
经义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倾向,审美功能相对较弱,多由学者完成,载体形态以书籍为主,亦有少量镌刻成石碑。宋代印刷技术成熟,经义图的发展也进入黄金时期,南宋杨甲《六经图》之《诗经》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经》经义图作品,后世《诗经》注疏有不少都在书前专列一卷图说,选取《六经图》中的《诗经》部分经义图作为学习、了解《诗经》的基础。
《诗经》经义图主要包含四种类型。一是厘清时间脉络的谱系图,以东汉郑玄《诗谱》为代表。《诗谱》参照《史记》年表之格式,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诗经》时世谱系。这一工作上承汉代毛诗训释,下启唐代官方编纂的《毛诗正义》,对于诗经学的体系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构建空间格局的地理图,以“十五国风地理图”图系为代表。此图由南宋杨甲首创,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保存在宋刻残本《六经图》和宋刻《纂图互注毛诗》中。此类图绘在全国图上标注十五国位置和《诗经》中出现的重要山川河流,还附上相关区域的古今地名互相参照,为读者理解《诗经》之地理情况提供了直观参考。三是梳理义理脉络的义理图,以《思无邪图》《四始图》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以图表形式提炼《诗经》整体义理,以把握全书结构为旨归。四是图解《诗经》鸟兽草木虫鱼的名物图,以清人徐鼎《毛诗名物图说》为代表。《诗经》多鸟兽草木之名,对这些动植物形态、秉性的说解往往关乎诗旨,如以“关关雎鸠”比喻后妃德行,以“鸠居鹊巢”比喻男婚女嫁等。徐鼎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图说》,在相关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