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诠释与哲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9 浏览量:3
■《〈苏格拉底的申辩〉集注》,程志敏辑译,华夏出版社2024年版。
公元前399年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西方思想史的分水岭事件。时年70多岁的苏格拉底被控两项罪名——“不敬城邦的神,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500人陪审团最后判苏格拉底死刑。但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人就为此后悔,就如同此前著名的阿吉努斯海战判决八将军死刑一样。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对雅典政制的诘问,更可以说是对整个城邦的诘问。
在当时的庭审中,按照雅典法庭规定,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无罪辩护,被500人陪审团判决有罪之后,作提请何种刑罚的辩护,最后被判死刑,又对全体发言。现场当然没有声音和影像记录,但苏格拉底的申辩词很快就在城邦内流传开,后来又被多个在场和不在场的人陆续写作成文。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判定其中哪一篇最“真实”,但众多“申辩”实质上已经汇聚为一个“苏格拉底问题”,其中,尤以柏拉图的《申辩》最为复杂深刻。在这部影响西方思想和文化史极深的著作中,柏拉图经由苏格拉底的申辩展开了诸多问题: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与城邦的关系、真正的智慧与“无知之知”、反讽、“精灵”乃至死亡本身。苏格拉底的审判是柏拉图写作的核心事件,《苏格拉底的申辩》则是进入柏拉图思想世界的关键。如程志敏所说,他所作的这部《〈苏格拉底的申辩〉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读者进入理解门径的“铺路石”。
与柏拉图其他许多作品相比,《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幅不长,语言也不艰深,但理解并不容易,重要原因在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情境极为复杂。当时的雅典政局波谲云诡,派系纷杂,思想暗涌,苏格拉底面对心思各异的人群,以兼具谐剧性和严肃性的混合风格谨慎措辞,要理解这些措辞,就要尽可能还原情景。程志敏在《申辩》文本的翻译中也和苏格拉底一样谨慎,既有“我也是人生父母养的(34d)”“把那种苦情戏搬到这里来(35b)”这样口语化的谐谑,也有“任何时候都只考虑那个处世原则:他做的究竟是正义之事还是不义之事,以及他立身行事究竟像一个勇敢高尚的人还是像一个怯弱卑鄙的人(28b5)”这样的肃穆,悉心把握苏格拉底不断变换的语气,精准地传达出讲辞丰富的“言外之意”。柏拉图《会饮》中的苏格拉底提出,最好的戏剧家应当既擅长写肃剧也擅长写谐剧。《申辩》中的苏格拉底就像是一位深谙此道的戏剧家,把庭审呈现为由他指挥的一场宏大而精妙的戏剧。程志敏对文本的体察与呈现方式使苏格拉底的这场“戏”鲜活起来,使读者更易深入其中。
在程志敏看来,翻译的准确不仅仅在于字词的对应,还在于语境、语气和作者(本来)意图的传达。严复先生所说翻译的信、达、雅三原则,更多指向字词意义之外的“达”和“雅”,实际上是“信”的一部分。译事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如何捕捉语言的精微。在《集注》中,同一个希腊文单词在不同情境中会得到不同的处理,如
,在35d5-6是“远非如此”,而在32e5就被译为语气强烈的“想得美”。《集注》的《申辩》文本翻译和注疏翻译中如此“精雕细刻”之处众多,在机翻和AI翻译越来越唾手可得的当下,这种出于言辞审慎和“思”之“诚”的手工翻译值得读者“且读且珍惜”。
古传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之所以困难,不唯有语言上的障碍需要跨越,还有历时久远的掌故、习俗和风物需要一一勾陈,更由于历代读者和研究者已经积累了厚重的字词与义理考辨。柏拉图《申辩》的历代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要扎实可靠地“读懂”这部著作,首先面对的就是相当繁杂的各种西文译本、校勘本和注疏本。程志敏参照十数种权威译本和校勘本精心翻译,同时集取十数种经典注疏本,以中国经学传统的“章句体”接入西方古典语文学注疏,花费数年功夫,完成卷帙浩繁的集注,对任何有严肃阅读愿望的读者来说,可谓善莫大焉!
同时,《集注》绝不仅是注疏的集合,更是以章句体例和注疏形式完成的一部“对话”。首先是注本之间的对话,这一点是《集注》本身的优势所在,而程志敏着意对各注疏本进行比较甄别,除在前言和按语中直接点明,更在全书集注部分让意见相左的注本联袂出场。比如,一向被视为权威的伯内特本(B注)和更新的史崔克与斯凌斯本(SS注),由于后者对前者多有评价,在《集注》中就被列为近邻。于是,B注刚刚断定苏格拉底说自己这个年纪,不适合像毛头小伙儿一样编瞎话(17c5),SS注紧跟着就批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不同的说话方式适合不同年龄的人,根本没有暗示毛头小伙儿就适合说假话的意思,因此此处实际上是指,苏格拉底要使用质朴的言辞,而非矫揉造作的辞令。读了两位注疏家这场“争论”,再去看程志敏译文“诸位,我这把年纪的人到了你们面前,还像毛头小伙儿一样卖弄辞藻,总不太合适吧”,读者多半要会心一笑,于苏格拉底的“用心”就多了一层理解。阅读全书集注,仿佛旁听《申辩》研究的鸿学巨儒们的一场“会饮”,酣畅之余,体悟颇多。
《集注》同时是“他注”与“我注”的对话。在注疏间意见交锋、火花四射之后,程志敏的“按语”往往如画龙点睛,既梳理各家之见,又融入自家心得,使读者在领略众智之余,亦能感受到译者对经典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洞见。书中“按语”所涉包罗万象,或辨明语义译法,或为妙译拍案,或点出语境,或申明义理,或正论学术渊源,或调侃注家之失,中西相闻,古今迁延,读来既觉博学多识,又感趣味盎然。
按语中辨析语义往往以数种西文和汉语译本对照,揭示细微差异。如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指明针对自己的控诉究竟从何而起(19b5),程志敏对照多种译本,均惜译得太直,最终在LSJ的《希英大辞典》中找到恰以《申辩》此处为例的法律术语解释,确定起首一句译为“他们……必定会这样宣读自己的诉状:‘苏格拉底犯了罪:……’”,把苏格拉底以戏拟口吻模仿控方,实则暗讽其荒谬的意思精准传达。书中此类对语义译法的考究,所花功夫可说不计其数,程志敏统称为“小学官司”。读者得见这些“官司”,实为读与思之大幸。
按语对义理的申明则往往不拘一格,如苏格拉底在申辩一开头就宣称自己的修辞与控告者那样的修辞不同(17b6),对于此处苏格拉底关键性的“自我认定”,程志敏在借助各家注疏辨析出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强调自己与那些人修辞品质的差别之后,意犹未尽,按曰:“不管苏格拉底那种风格多能干,也不是他们那种能干范儿。”如此一语道破,既保留了原意,又添了生动色彩,使读者对苏格拉底的修辞风格有了更深的体会。另如上文提到,苏格拉底说自己年事已高,不宜像毛头小伙儿一样卖弄辞藻(17c5),有注家认为此“毛头小伙儿”是影射控诉者之一美勒托斯,程志敏加按语分析,苏格拉底在申辩中尚且不屑用当时法庭流行的辩护套路,如巴结法官、贬损对手、祈求宽宥,更不会影射美勒托斯这位年轻人。按语更进一步点出,苏格拉底不仅不会把某一个具体的控告人“放在眼中”,甚至连自己的生死都未“放在心上”,更甚者,连“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的想法都不曾有。最后,程志敏总结道,苏格拉底申辩所讲的道理,正是“智者无忧、勇者无惧、义者无悔、仁者无己”。鞭辟分析,一层一层,如拾级上,渐入堂奥。
经典的诠释没有止境,校勘注解与日俱增、新见迭出,集注版本既如百川汇海,又如万花迷眼,难免看上去繁复啰唆。然而,毕竟先要能把书“读厚”,才能渐次“读薄”,最终贯通。程志敏的这部集注,为读者指向了这种可能。
- 上一篇:清代书坛逸彩:方以智十四幅书法杰作赏鉴
- 下一篇:珍惜那些自在又独特的舞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