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清明”

发布时间:2025-04-03 04:25  浏览量:10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标志着春季的深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气候逐渐转暖,降水增多,大地呈现“万物清洁而明净”的景象,故名“清明”。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草木萌动,杏花、桐花次第开放,田鼠躲回洞穴,雨后可见彩虹(古人称为“三候”)

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祭祖,感受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

“清”:水之净,心之澄。“清”字由三点水旁与“青”字构成,前者象征水流的纯净,后者既表读音又隐含草木初生的青翠意象。

《说文解字》释为“浪也,澄水之貌”,本意是水清澈见底的状态。从“沧浪之水清兮”到“清泉石上流”,古人借水之清喻品格之洁,“清廉”“清正”等词由此而来。

有趣的是,“清”的含义随时代扩展:从液体纯净到环境清幽(如“清闲”“冷清”),从活动纯粹(如“清茶”“清唱”)到思维明晰(如“清醒”“清楚”)。甚至连“清理”“清仓”等动作,也暗含“去芜存菁”的智慧。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客户端查看)

“明”:日月同辉,窗月相映。甲骨文中的“明”字,或由“日”与“月”左右相叠,寓意日月同辉的光明之象;或由“冂”(窗棂)与“月”组合,展现月光透窗而入的静谧画面。其本义为明亮,引申出“明白”“明智”“公开”等多重含义,如“深明大义”“耳聪目明”。

值得一提的是,“明”字的结构还暗藏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古人认为,月光通过窗户照亮室内,恰似智慧穿透蒙昧,因此“明”不仅是视觉上的明亮,更是心灵的澄明。

唐代学者孔颖达曾言:“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之名,既指此时天地万物清新明净,也寄托着古人对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向往。从甲骨文记载的商代祭祖仪式,到如今的扫墓踏青,清明始终是连接生死、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

今年清明,不妨在追思先人的同时,留意汉字的奇妙:“清”与“明”的每一笔,都凝结着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每一个引申义,都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或许下次看到“清明”二字,你会想起那个由水、月、草木编织的诗意世界。

欢迎留言分享!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