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状元主持编辑的雅州府志白话版
发布时间:2025-04-02 21:50 浏览量:9
薛绂传:符溪先生的治世与治学
薛绂,字仲章,龙游人。他博览群书,曾读到朱熹注释的《楚辞》,朱熹将“黄棘之柱策”解释为“在黄尘荆棘中拄杖独行”,薛绂笑道:“楚王最初在黄棘与秦国结盟,后来在武关再次结盟时被囚禁,所以屈原是追溯灾祸的源头啊。”
他任黎州知州时,当地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他却能教化百姓,修建玉渊书院讲学,学者称他为“符溪先生”,是“二江讲学九子”之一。
史弥远死后,鹤山先生魏了翁曾以晚辈之礼致信他说:“像您这样的人,当今世上少有,我曾想亲自拜访,却一直未能成行。您出仕为官,远离虚名浮华,如今圣学不兴,士人放弃对德性的追求,被浅陋的见闻束缚,沉迷利禄者固然不足论,稍有自爱的人也把雕琢词句当作学问的最高境界。世风日下,无人能纠正挽救,甚至有人卧床执政,满朝官员奔走逢迎,不以为非。如今除去多年积弊,正是治乱安危的关键,未来是如汉宣帝亲政般中兴,还是如唐玄宗后期般混乱,尚未可知。但朝廷没有白首大儒以备顾问,天下事实在难以预料。我想辞官归隐,完成读书的心愿,不知能否实现,临纸怅然。”
魏了翁还为他的《则堂诗》题跋说:“符溪先生卓然不群,为吾道抵御流弊。万物纷杂中,独能识得一理贯通。他反躬自省,愤世嫉俗,建堂阐明准则,见识远超秦汉诸儒。”
薛绂以进士身份从成都教授被召为秘书郎,在廷对时痛斥韩侂冑的奸恶,因此被弹劾免职。他著有《则书》十卷,专论《易》理,魏了翁自认为不及他。
同时有位邓谏从,字符卿,汉嘉人,也是“二江九子”之一,曾任黎州通判,事迹见于《周益公集》,其后的官阶则不得而知。
张方传:亨泉先生的务实与担当
张方,字义立,资中人。二江范氏、沧江虞氏讲授南轩之学时,他曾参与学习。庆元年间中进士,任简州教授,向学生痛斥佛、老之学的虚妄,使他们不迷失方向。
他对当时学界追求虚名、背离根本的弊端,批判尤为深刻。历任邛州、眉州、果州知州,升任直秘阁、四川制置使参议官,充任利州、夔州、成都路提刑时,严惩了多名贪腐官吏。他还开凿新渠,缓解三江的水患,上疏陈说六项紧急事务,直指时政弊端。
又上疏论说“大本、大刚、大势、大务”,听闻者无不震动。改任汉中统帅时,派兵收复天汉、武休、虎头的险关,免除三十万缗钱、二千斛米的赋税,分给田地抚恤死者家属。晋升为尚书兵部郎后,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养,以朝廷恩荫为弟弟谋官。
魏了翁极为看重他,学者称他为“亨泉先生”,有《亨泉稿》一百卷。我读魏了翁的祭文,得知他因母亲去世过度哀伤而未能再出仕。
留下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的黄裳传:忠文先生的忠谏与博学
黄裳,字文叔,普城人。少年时聪慧异常,擅长写文章。中进士后,调任阆州新井尉,尚未赴任,遭遇父丧。同乡子弟向他求学,他讲解经义,后来学问更精,便焚烧了早年的文稿。
服丧期满,授任巴州通江尉,三年闭门钻研经传,出入古今,沉思默想,有时通宵不眠,与人交谈时仿佛充耳不闻。于是他剖析精微,见解宏深,文名日盛。
总领赵公说听闻他的名声,让儿子们跟从他学习。光宗即位后,制帅留正推荐五名贤士,黄裳居首。他进见时说:“中兴的规划与守城不同”,论及国家大利害,数千言,皇上极为惊异。授任大学博士,晋升秘书郎,迁任嘉王府翊善,每次劝讲必引古证今。曾作八图进献:太极图、三才正性图、天文图、地理图、王霸学术图、九流学术图、帝王绍运图,最后是百官文武图。他常说:“为学之道,当身体力行,以心为本,总应以心为严师,心中有一毫不安的事,都不可做。”
绍熙二年二月,雷雪交加,黄裳上封事,言辞深切,擢升起居舍人。
不久,背疮发作,稍好后即上奏:“君主纳谏,不可固执私心,因私心而生好胜心,因好胜心而生忿怒,导致台谏官无法尽职而离去。”皇上点头称是。黄裳见嘉王学问日益精进,便制作浑天仪、舆地图,劝勉他进学如同天体运行不息。数月后,授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给事中,进为侍讲,对贵近之臣一概依法约束。后来因侍臣进用不当,他坚决反对,迁任兵部侍郎,他不接受任命,请求离职,改任显谟阁待制,仍为翊善。太上皇见嘉王学问大进,对他说:“这都是你的功劳。”
黄裳说:“臣的能力仅此而已。朱熹四十年学问,陛下应召回任用,让他充任属官。”
并说蜀士杨辅、刘光祖相继入选,可任学官,皇上赞许采纳。当时皇上因忧疑成疾,不去重华宫,黄裳苦谏。寿皇病重时,他又大声急切劝谏,随后痛哭,宫门关闭,他流涕而出。从此背疮复发,连续上章请求外任,未获答复,便称病去关外。听闻寿皇遗诏,急忙入朝临丧,疮病大作。
宁宗即位后,他不能上朝,再次授任给事中,改任礼部尚书兼侍讲。入朝谢恩时上奏:“孔子说‘有始有终的,只有圣人吧!’《诗经》说‘凡事都有开始,很少能有终结。’所谓有始有终,是因为用心专一。”反复告诫,主旨在此。这是他的绝笔之作。黄裳三岁时患疮病,因国事积忧,最终不起,享年四十九岁,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忠文”。
黄裳为人简朴端正,每次讲读都随事进忠言,语气平和而辞意深切,事理完备。与人交谈,知无不言。以一书不读、一物不知为耻。所作文章明白畅达,有《王府讲义》及《兼山集》(《宋志》称四十卷),论天人之理、性命之源,都能阐明伊洛之学的要旨。他曾与同乡陈平甫兄弟讲学,陈平甫是南轩的高徒,师友渊源有自。(参考《楼攻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