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里的成都治水往事:当李君裴君遇上五十年一遇大洪水
发布时间:2025-04-02 21:33 浏览量:8
汉碑里的成都治水往事:当李君裴君遇上“古代看海”
2010年深秋,成都天府广场的施工工地上,两块深埋地下千年的汉碑——《李君碑》与《裴君碑》破土而出。
这对东汉蜀郡太守的“无名丰碑”,虽未见于《后汉书》,却在斑驳刻痕中暗藏两大玄机:一是“汉代成都也看海”的千年内涝记忆,二是两位太守接力守护“文翁化蜀”教育火种的传奇。当我们拂去碑面尘埃,一段关于治水与兴学的双重奏,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一、碑额上的治水密码:被洪水改写的太守列传
《李君碑》阳嘉二年(133年)的正文记载,李君任内“荒学复殖”,重建因火灾损毁的郡学于夷里桥南岸(今盐道街附近)。
然而本初元年(146年)的添刻文字如惊雷乍响:“此石遭水顿赴”——一场特大洪水让新修的郡学与石碑轰然倒塌。更巧合的是,稍晚的《裴君碑》在元嘉二年(152年)也“卒以僵分”,虽未明言水患,却与李君碑的“水顿赴”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
罗开玉先生指出,这是史载阙如的东汉成都洪水实证。碑文透露的细节堪比“汉代水文档案”:
- 洪水规模:能冲倒“学校内或庙内的大石碑”,说明洪水已深入城市核心区,远超一般水患。
- 地理隐患:李君郡学选址“夷里桥南岸”,临锦江而建,恰是现代成都仍易内涝的区域;裴君将学校北迁数百米至东御街,或许正是为避开河道风险,暗合“治水先治城”的古人智慧。
这些记载让“大禹治水”“李冰穿江”之外的基层治水史浮出水面:当文翁开创的蜀学遭遇洪水,两位太守用“迁校、修碑、立石”的组合拳,在治水与兴学间找到了平衡。
二、文翁石室的接力者:藏在碑阴的教育革命
两通汉碑的核心功绩,是对“文翁化蜀”教育传统的守护与重构:
1. 李君:在废墟上重建文脉
安帝永初年间(113年),文翁石室毁于火灾,州政府将其升格为州学,郡学被迫另起炉灶。
李君在阳嘉二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仿照石室规格建造新郡学,碑阴记载“列画殿堂”——在讲堂绘制先贤画像,延续“以图载道”的教育传统。他离任后,门生故吏“共立石表”,将其治绩刻于碑阴,恰如《汉书》所言“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的当代注脚。
2. 裴君:在洪水中重定坐标
本初元年洪水后,裴君接过接力棒,将郡学北迁至地势更高的东御街(今天府广场附近),命名“建福学校”(取《河图括地象》“神以建福”之意)。《裴君碑》碑阴罗列江源、广都等属吏名单,显示新校得到全郡支持;其“孔修泮学”的刻字,更将儒家“泮宫”礼制融入蜀地教育,标志着“文翁之化”从初创走向体系化。
两碑互证,勾勒出东汉蜀郡教育的“迁徙路线图”:从石室到夷里桥,再到东御街,每次搬迁都是治水与兴学的双重考量,恰似将文明的种子埋在洪水退去的地方。
三、史书未载的太守群像:碑刻里的“治蜀密码”
李君与裴君的“无名”,恰是汉碑的独特价值——它们填补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的空白,让基层官员的治绩不再被“大人物”遮蔽:
- 名字之谜:两碑正文均称“李君”“裴君”,未载全名,可能是东汉“去思碑”的惯例(尊其德而隐其名)。但裴君籍贯“河东”、李君可能出自“蜀郡”(碑阴多蜀地属吏),体现东汉“异地为官”与“本土治理”的结合。
- 治水哲学:不同于李冰“凿离堆、分岷江”的宏大工程,两位太守更注重城市内部的“微治理”——迁校避水、立碑记灾、以学聚民,展现古代“韧性城市”的早期实践。
- 文明韧性:两碑屡遭水患却屡被重刻,正如成都平原“五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涝”却始终文脉不断。碑文“永传罔穷”的祈愿,在两千年后成真——当它们在天府广场重见天日,正是文明基因的跨时空回响。
四、从“汉代看海”到现代启示:碑刻里的城市寓言
两通汉碑的出土,无意间成为古今城市治理的对话现场:
- 当“看海”成为历史镜像:碑文记载的洪水,与现代成都暴雨内涝形成奇妙呼应。古人“择高而居、以校聚民”的智慧,或许能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灵感——正如裴君迁校避开锦江低洼带,现代城市更新也需重拾“因水制宜”的敬畏。
- 教育作为治水之外的“软基建”:李君、裴君在洪水后首先重建学校,暗示古人深知:比治水更重要的,是守护文明的“精神堤坝”。这种“教育优先”的理念,恰是“文翁化蜀”能延续千年的关键。
站在天府广场的玻璃穹顶下,透过两通汉碑的投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东汉太守的治绩,更是一座城市与水患共处、与文明共生的永恒课题。正如《李君碑》“永传罔穷”的刻字,那些被史书遗忘的名字,终将在碑刻中获得永生——他们是治水的实干者,是兴学的燃灯人,更是文明长河中默默架桥的人。
结语:碑刻未冷,故事仍在继续
两千年前,李君、裴君在洪水中埋下文明的种子;两千年后,他们的石碑在天府广场见证着城市的重生。当我们为“汉代成都也看海”的趣闻会心一笑时,更应看见刻痕深处的精神密码:无论面对怎样的水患天灾,总有人选择在废墟上重建学堂,在洪水后勒石铭记——这,或许就是成都平原能成为“天府之国”的真正秘诀:治水者治其表,兴学者固其本,而碑刻,则让所有的努力都有了穿越时空的重量。
下次路过天府广场,不妨驻足碑刻前,听一听千年前的涛声与书声——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城市治理启示,更是文明传承的永恒回响。
- 上一篇:美的洗衣机怎么样?用过才敢说的大实话……
- 下一篇:杨状元主持编辑的雅州府志白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