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武帝纪》《太原早秋》)阅读专项测试试卷
发布时间:2025-04-02 14:27 浏览量:8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日:“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今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长吏存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今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为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问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日:“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其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注释】①旄头(máo):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②钟虡(jù):一种悬钟的格架,上有猛兽为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包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刑A百姓B之命也C而军中D典狱者E或非F其人G而任以三军H死生之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认为·很奇特,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意思和用法相同。
B.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任用官员的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
C.数,文中意为多次,与《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数”意思不同。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更。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他在年轻时机智敏锐,有谋略,但因为平时不修品行功业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认为他奇特。
B曹操让官府抚恤慰问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的家庭,不让官府停止向他们供应食粮,体现了曹操关爱士兵的一面。
C汉献帝让曹操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大架,都体现了曹操地位显赫。
D曹操重视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选任,认为这些人手中掌握了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如果不称职危害其大。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4分)
(2)及其得贤也,曾不出同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4分)
14.文中曹操颁布的诸多命令体现了他重视人才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太原早秋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寒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十月》“十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干正南方,位置最高,六十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太原秋季花草树木枯萎的萧瑟秋景,与《沁园春·长沙》中生机勃勃的秋景截然不同。
B.颔联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末尾的“早”“秋”两个字不仅突出了景色的特点,还巧妙地照应诗题。
C.颈联写诗人虽身在异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但他的心却飞往千里之外的“故国”,意境广阔。
D.这首诗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与渴望施展抱负的壮志融为一体,充满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16.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6分)
10.AC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句意: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刑”是句子的主语.表强调可以在“刑”后即A处断开:“百姓之命也”判断句因此在“也”后即C处断开:“军中典狱者”是句子主语“或非其人”是句子谓语,可组成完整句子“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因此在G处断开:“任以三军死生之事”是完整的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故在ACG三处断开。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掌握。C项,“意思不同”有误。文中的“数”和《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数”意思相同.都意为多次。文中“军数征行”句意:军队多次远征。《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句意: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故选C。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抚恤慰问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的家庭”说法有误。由“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长更存恤抚循”可知,文中说的抚恤对象是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的家庭。故选B。
13.(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才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2)等到君主求贤时,竟然连间巷都不走出去,难道是希望偶然碰上吗?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字词:济,拯救;安,使……安定;其,表瑞测语气,大概。(2)句注意字词:及,等到:曾,竟然;幸,希望。
14.①君主要礼贤下十,亲自寻访人才。②选用人才,不应计较人才的身份低微。③不因为人才有缺点就废弃不用。
【解析】①由“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平!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可知,君主要礼贤下士,亲自寻访人才。②由“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平?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选用人才,不应计较人才的身份低微。③由“若必廉士而后可用……何以霸世”“夫有行之士……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可知,不因为人才有缺点就废弃不用。
【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健实词
关健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词等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健虚词
关健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注意两点: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首发语词及句未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考查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智敏锐,有谋略,但不受拘来,态意放任,不修品行功业,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他奇特;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才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选举为孝廉郎,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晋升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公率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辛未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妻子怨恨失去丈夫,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且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粮食,官吏必须慰问抚恤,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秉受天命以及使王业中兴的君主,哪一位不是得到了贤才君子与他们一同治理天下呢!等到君主求贤时,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去,难道是希望偶然碰上吗?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正是大力寻找贤才的紧急时候。如果一定要得到廉洁的人之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用什么来称霸于世!现在天下该不会有地位贫贱、才智突出而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吧?诸位要帮助我访察推举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举荐,使我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九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股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馨大架,乙未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的人未必能够有德行,陈平难道力行其事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莫定了汉朝的其业,苏秦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有才之士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相关部门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不会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设置了理曹掾属之职。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渴望施展抱负的壮志”错误。结合诗歌注释内容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旅他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错误,整首诗情感较为低沉。故选D。
16.①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太原秋季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②颔联中“出”“渡”及颈联中“绕”“飞”运用比拟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③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思归之心比作汾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已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太原秋季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颔联写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云色飞渡黄河黄
河以北已经呈现出一派秋天的气象。其中,“出”和“渡”采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秋霜和云色人的行为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夜夜做梦索绕着边城太原上空的月亮,心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楼上。其中,“绕”和“飞”采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尾联写思念家乡的心情就像眼前这连绵不断的汾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思归之心比作汾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诗歌赏析】
本诗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领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二字,巧妙点题。颈联中,“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中,“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思念归家的情怀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
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心情。虽然诗人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部分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