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亭画传15:支前(下)
发布时间:2025-04-01 02:18 浏览量:10
1948年1月9日,根据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山东掖县大台头村召开干部会议,确定在全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2月底,整军任务完成,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改称山东兵团,辖第七、九、十三纵队及渤海纵队,担负山东战场的作战任务,任命许世友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兼任山东兵团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员。
7月,为尽快解放山东,继兖州战役后,中共中央要求许世友、谭震林率领山东兵团乘胜拿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在地济南。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当时有70余万人口,是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会点,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第二绥靖区所在地。因其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驻守济南的国民党将领是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整编第九十六军(辖第二师、第八十四师,独立旅)、第七十三师等部,共3个整编师、9个正规旅、5个保安旅及特种兵部队总计约11万人,控制着东自韩仓,西至长清,南起仲宫、张夏,北迄泺口、齐河之间的大片地区。
华东军区及山东兵团与粟裕部反复协商并报军委确定, 以第三、九、十、十三纵队以及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等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以聂凤智在东、宋时轮在西两个集团对济南实施钳形突击,以第十三纵队为攻城预备队,由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负责统一指挥。另外,以第四、七、八、十一纵队及中野十一纵队、苏北兵团第二、十二纵队等共约18万人组成阻援兵团,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指挥。很快,解放军在山东的总兵力已达到32万人。
济南战役示意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役规划阶段,中共中央决定以华东局为主、华北局为辅,统筹解决济南战役后勤保障工作。8 月中旬,华东局在曲阜召开了由各地委书记和专员参加的济南战役支前会议,谭震林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会后,华东局、华东军区、山东省政府联合发出《济南战役总动员令》,调整并充实了山东省政府支援前线委员会,共设有15名委员、7名常务委员,由华东局秘书长郭子化、华东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分任正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梁竹航任秘书长。下设秘书、政治、卫生三个处和运输、财粮、民力三个部,负责全省支前工作。为贯彻济南战役支前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山东分局安排渤海区负责支援鲁中南区,渤海区党委、行署共抽调800余名干部参加支前工作。9月,王雪亭担任了鲁中南区一专署(泰山专署)运粮总站站长。王雪亭在1955年撰写的《自传》中说:“1948年的9月开始,打济南,即山东省会,调出做粮食供应工作。在山东的泰山专区任运粮总站长兼组织委员,赵一川同志任书记。一直到济南战役结束。”《自传》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实际上,当时的工作量之大却实在是惊人的。
济南战役发起之时,山东解放区刚刚渡过灾荒,粮食积存不多,又时值秋季,麦粮已大部分用完,仅剩零星尾存,而且秋粮未征。而战役需要粮食数目却巨大,攻城与打援部队、随军民工、后方临时民工共计93万人,连同马料在内,每天需要粮食263万余斤。根据当时粮食供应条件与以往经验,决定以战区、近战区为供应区,就地预征。战役中粮食供应具体分工是:济南城以东攻城部队由渤海一、二、三、四专署负责,准备粮食2837万斤;城南部队由王雪亭任运粮总站长的鲁中南一专署负责,准备粮食1520万斤;城西攻城部队由鲁中南七专署负责,准备粮食2810万斤;在南线打援部队由鲁中南四、五专署负责。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克服了秋粮未完全登场与秋雨连绵等种种困难,掀起了抢收、速碾、快磨的筹粮热潮,超额完成了预征任务。
16日午夜,解放军发起全线猛攻。至 24日晚,全歼国民党守军,济南宣告解放。
济南战役是解放军首次攻克国民党10万重兵据守大城市的战役,是解放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攻克大城市作战方针实现根本转变的标志性战役,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因此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济南战役胜利后,山东兵团按照5月就确定的计划全部南下,与中原、苏北各部协同,在陇海路东段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逐次歼灭徐州地区的敌人。
济南战役结束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弃城而逃,山东境内只剩下青岛等地的少数据点,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使得解放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时,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为了做好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委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协同华东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刘瑞龙、中原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刘岱峰共同负责筹办淮海战役后勤与支前等事宜。11月4日,为支援淮海战役,华东局电令成立华东支前委员会(简称“华支”),鲁中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傅秋涛任主任委员,梁竹航任副主任委员,唐少田、白备伍、张雨帆、张劲夫、魏思文等任委员。该委员会是在华东局直接领导下,服务于战争支援工作的临时性机构,其任务是调动、组织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规模庞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根据华东局指示向下属支前机构发布指示或命令。内部机构主要设有政治部、人力部、粮食部、财政部、交通部和民站部,同年12月,又增设俘管部、人武部;下辖鲁中南、渤海、胶东区支前司令部和江淮、苏北、苏南、皖南、赣东北、浙北等支前委员会或支前司令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此战役中,国民党方面投入的部队是徐州“剿 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及后来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和冯治安、李延年、刘汝明3个绥靖区的部队,总兵力近80万人。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系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人民解放军和随军民工达百万以上,每日需要粮食300万斤,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的。淮海地区又是敌人长期掠夺和连年遭受灾害的地域,群众生活极其艰苦。因此,部队需要的粮食相当大的一部分要靠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调运。其中半数以上是从山东调运。从山东解放区到前线,不仅要翻山越岭,而且还要通 过河汊湖泊。主要靠民工肩挑、牲畜驮运和小车推运,再加时值寒冬,气候恶劣,常降雨雪,给运输带来不便。因此,对于淮海战役的粮食供应,各级领导均非常担心。华野在通令中指出:“这次战役的发展,是继济南战役胜利之后,根据目前全国形势与部队的思想情绪,均有胜利条件与信心。所感困难者唯有粮食问题……我们为了胜利,此次战役的 粮食工作应引起各级负责同志的注意。”
为了保证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五、六专署征调粮食1亿斤,作为一线粮食,在此基础上再从渤海、胶东等地后方调运。也就在此时,王雪亭调任鲁中南区六专署 (滨海专署) 运粮指挥。与第四、五专署运粮指挥一起担负起淮海战役前期一线粮食的供应工作。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由于战前准备比较充分,后勤保障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可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我参战部队进展神速,原来预设的粮站、兵站、医院等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小车、挑子、担架队都赶不上急行军的部队,粮食供应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刘瑞龙等后勤领导当机立断,除应急动用华中地区预存粮食外,一面组织部队就地筹措粮草,一面发动群众,组织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赶运粮食,连上前方的担架都捎带上粮食。同时,采取了增设粮站、分段运送和直接运送相结合的方法,将山东和华中的粮食抢运到作战部队。
至11月11日,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地区后,我军各方面供应都及时得到了补充。
淮海战役实施阶段后勤部署图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地方总共动员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准备牲口76.7万头、担架 20.6万副、大小车 88.1万辆,挑子 30.5万副、汽车 257辆、船只8539艘。另外,各地支前机关还组织粮食供应站110余处,筹集粮食4.8亿公斤,协助部队后勤部门前送弹药1460万斤,后转伤员11 万余人。
1949年3月,准备渡江战役时,华东局决定重新成立华东支援前线委员会,傅秋涛仍任主任,并成立华东支援前线司令部,傅秋涛兼任司令员,曹荻秋任副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地的支前工作。内设政治部、粮食部、人力部、交通部、财政部、民站、船舶管理部、人民武装部及两个前方办事处。王雪亭调任江淮区党委财粮部部长,为渡江战役筹集财粮。部队渡江后,华东支前司令部在江南设立了苏南、皖南、浙江、赣东北四个支前办事处,王雪亭担任苏南支前办事处(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负责筹集粮草支援上海战役。5月27日,上海解放,王雪亭跟随办事处进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