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影与人文之光——读孙丽生散文《道不尽的涵元塔》|曾海津

发布时间:2025-04-01 09:26  浏览量:7

历史之影与人文之光

——读孙丽生散文《道不尽的涵元塔》

文/曾海津


在岭南文化的长河中,榕江之畔的涵元塔犹如一柄直指苍穹的文化密钥,三百八十五年的风雨沧桑在其砖石肌理中镌刻出层层叠叠的历史年轮。孙丽生先生的散文《道不尽的涵元塔》以这座明代古塔为轴心,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空间。作品以地方志的严谨笔触为地基,以民间传说的奇幻色彩为飞檐,以个人记忆的细腻砖石为塔身,最终在文化哲思的穹顶上绽放出璀璨光芒。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使文本既成为地理坐标的文学投影,更升华为精神原乡的象征符号。

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镜像

涵元塔在文中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真实存在的建筑,又是流动的文化符号。明朝天启年间县令冯元飙的建塔决策,表面上是应对风水堪舆的世俗需求,深层却暗含士大夫“为天地立心”的精神追求。文中提到的“卜地建塔”传说,实为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巧妙融合:塔门对准进贤门 的方向,体现古人对天地秩序的认知;“涵养元气”的名字,展现读书人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历史不再是简单记录,而是变成活的文化密码。
钱钟书在《管锥编 》中言:“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文章方见灵动。”作者正是通过虚实交融,让古塔故事焕发新生。文中反复提到的“龟山变化”,藏着深刻寓意。从潮阳属地变成揭阳飞地,从完整龟形到残破山包,这些具象的形态消长,其实是岭南文化版图流变的缩影。作者像地质学家般记录龟山的海拔数字,又像诗人般描写“灵龟饮江”变“破烂山包”的对比,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交织,就像历史长河中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回响。
现实中的修复工程成为检验现代文明的镜子。2014年塔顶倒塌,民间说是“风水坏了”,这种说法暴露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的焦虑。而文化部门的技术性修复与作家的文学性重构,则形成物质保护与精神传承的双重救赎。这种古今对话的结构,就像塔里的旋转楼梯,带着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

二、文学想象的多元织体


孙丽生改编民间传说很见功力。“龟精偷粮”的奇幻故事,既反映农耕时代的生活困难,又教育人们“好人得好报”。故事里富绅甲算计别人反吃亏,富绅乙看似吃亏得福报,这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就像老奶奶讲的睡前故事,简单却充满智慧。
贾平凹曾说过:“民间传说是最朴素的哲学教科书。”文本中的意象群落构成奇妙的象征体系。铜葫芦 的两次雷击事件,从明代的“泥鳅精遭天谴”到现代的塔顶坍塌,相同的灾难母题在不同时空产生迥异的阐释:前者是神秘主义的道德审判,后者则成为文化衰微的警示符号。而“葫芦吐烟”的意象嬗变更具深意——从自然现象的误读到城市发展的隐喻,这个贯穿三个世纪的意象链,恰似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异与传承。
作家对个人记忆的书写呈现出独特的时空折叠艺术。1974年的登塔体验被处理成精神成年的仪式:昏暗的塔内空间与陡峭的石梯构成心理考验的场域,登顶后的豁然开朗则隐喻着认知境界的升华。这种将物理空间体验转化为精神成长轨迹的笔法,使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经验的象征性表达。当十八岁的青年在塔顶展望人生时,四百年前的建塔者似乎也在历史深处投来期许的目光。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这篇散文用两种方法解读揭阳文化。表面写进贤门对应涵元塔的地理关系,实际讲科举制度联系地方管理的文化内涵。冯元飙建塔镇妖的传说,实为古代儒家神道设教治理智慧的文学转写;黄奇遇“卵脬免用扶”的俗语运用,则展现出潮汕文化中雅俗共融的独特气质。这种将文化密码嵌入日常叙事的策略,使地域特性获得人类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 现代社会中,涵元塔的意义不断变化:从镇妖工具到精神地标,再到文化警示牌,这种转变正是岭南文化现代化的缩影。文中对“葫芦冒烟”的新解释最有启发:当自然现象变成城市发展隐喻时,传统文化符号就完成了现代转换,这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作者最后想象的“登月阶梯”,是文化传承的生动比喻。把古塔和登月计划放在一起,既重新发现古建筑的美,又思考文化遗产的未来。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让文章超越地方特色,变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孙丽生以涵元塔为三棱镜 ,折射出岭南文化七彩的光谱。当历史考证与文学想象在砖石缝隙中生根发芽,当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在塔檐飞角间交织缠绕,这座明代古塔便获得了永恒的文化生命。那些道不尽的传说与故事,既是过往岁月的回响,更是未来文明的序曲。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代语境中,这种多维度的叙事建构,恰似为涵元塔重铸的铜葫芦,既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元气,更昭示着文明传承的曙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