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天地清明处,古今共此时
发布时间:2025-04-01 11:19 浏览量:7
在公历每年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中国大地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气 —— 清明。这个融合了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的节日,如同一条穿越千年的纽带,将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先人的追思、对自然的亲近编织成独特的文化图景。
清明最初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存在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 度,气候清爽温暖,草木萌动,万物皆显,故名 "清明"。《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中写道:"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正是对这一节气特征的生动写照。
作为节日的清明,其形成与寒食节、上巳节密切相关。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可追溯至周代,汉代以后逐渐与祭祀祖先结合。上巳节则源自古老的春祭仪式,人们在水边祓禊祈福,后来演变为踏青郊游。唐代官方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常式,宋代以后寒食节地位逐渐被清明取代,最终形成兼具扫墓、踏青双重内涵的清明节日体系。诗人韦应物在《寒食寄京师诸弟》中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代寒食节禁火习俗与文人雅趣的结合。
唐代是清明习俗定型的关键时期。唐玄宗于 732 年下诏:"寒食上墓,永为常式。" 这一政策推动了扫墓习俗的普及。诗人王维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的诗句,印证了唐代清明与上巳的融合趋势。而杜牧那首妇孺皆知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仅勾勒出江南清明特有的烟雨朦胧,更生动展现了唐代扫墓人群的悲喜交织。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 "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 祭扫,显示出市井生活对清明习俗的丰富。苏轼在《东栏梨花》中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感慨,既包含对春光易逝的伤怀,也折射出宋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明清时期,清明习俗进一步世俗化。江南地区出现 "哭墓" 习俗,人们通过哀哭表达哀思;北方则流行 "添坟",用新土加固祖坟。《清嘉录》记载苏州 "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球",插柳戴柳的习俗成为春日盛景。清代诗人高鼎《村居》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的描绘,正是清明时节放风筝习俗的鲜活注脚。
清明习俗体系中,扫墓祭祖是核心内容。人们携带酒食果品,整修坟墓,焚烧纸钱,通过庄重的仪式表达 "慎终追远" 的情感。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生命延续的认知。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墓葬中已出现随葬品,证明祖先崇拜的观念由来已久。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的描写,将扫墓场景的肃穆与生命的轮回展现得淋漓尽致。
踏青郊游是清明另一重要主题。人们在春日里亲近自然,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蕴含着古代 "逐疫" 的文化记忆。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河两岸踏青盛况,正是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程颢《郊行即事》"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的诗句,将踏青的愉悦与对时光的珍惜巧妙结合。
在饮食文化方面,清明时节的特色食品既体现节令特点,又承载文化寓意。江南青团用艾草汁与糯米粉制成,色泽青翠,象征生命轮回;北方馓子以面粉搓条油炸,形如黄金纽带,寓意家族兴旺。这些节令食品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文化记忆的味觉载体。元代诗人王冕在《舟中杂纪》中 "清明天气好,山园百物芳" 的诗句,虽未直接描写饮食,却为清明美食提供了诗意的背景。
从节气到节日,从慎终追远到拥抱自然,清明节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与自然观。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需保留与天地对话、与历史对话的精神空间。当我们在清明时节扫墓踏青,既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对文明传承的承诺。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 上一篇:上巳雅集 相聚鱼乐山房
- 下一篇:五大道将添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