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今合璧
发布时间:2025-04-01 00:58 浏览量:6
□王小柔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在忙碌中忽略了生活的细微之处,包括那些与味蕾紧密相连的美好记忆。《美食(第一集)》是一部汇集众多名家关于饮食文化的随笔集。书中内容涵盖了流派、风味、食材、市廛、家常、菜肴、小食、糖果、蜜饯、茶酒、饮料、水果、习俗、行风、掌故、食单、著述等多个方面,收录了赵珩、薛冰、韦明铧等众多名家的文章,从北平的河鲜到苏州的蟹宴,从清季民国的广州外江菜馆到唐人街的朱大厨,每一篇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地域特色。
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盛行让人们逐渐失去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外卖平台上,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但它们大多是标准化生产的产物,缺乏手工制作的温度与情感。相比之下,书中所描述的美食,无不蕴含着制作者的用心与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美食并非都来自山珍海味,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细节的追求。
市井烟火中的诗意栖居
翻开《美食(第一集)》,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烟火气息。赵珩在《北平的河鲜》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的水产市场与平民饮食。他写道:“我小时候生活的五十年代,大抵还是三四十年代北平生活场景的延续。”北平的河鲜大多来自天津,普通人家平日里很难吃到鱼虾,只有在年节时才能偶尔解馋。“金启琮先生曾说,就是当时能以‘铁杆庄稼’维持生活的下层旗人而言,‘饭桌上能有羊肉、鸡卵以为异味,平时则多以葱、酱佐食’。”平时也并非没有走街串巷售卖鱼虾的,源头多从天津武清一带进货,主要是渤海湾的大对虾,大多要经过两三道手才到小贩手中。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赵珩的家门外会出现叫卖对虾的,论“对儿”卖,一般的三毛钱一对儿,最好的有一拃长,大约有六七寸,能卖五毛钱一对儿,这是不能还价的。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能在有限的食材中创造出美味,比如赵珩家的厨子冯祺做的炸大虾外酥里嫩的口感,和对虾馅烫面饺鲜美的味道,即便在今天回味,依然令人垂涎欲滴。这种对平民饮食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饮食文化中最本真的一面——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盛宴,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缩影。
当赵珩在《北平的河鲜》中细数“对虾须用竹篓装,蟹脚必以蒲草缚”的旧日讲究时,那些沉睡在历史里的饮食仪式,忽然在字里行间睁开眼睛。书中四十余篇文字,恰似四十块文明的活化石,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最鲜活的基因序列。
苏州蟹宴里银光闪烁的“蟹八件”,每个工具都暗合《考工记》的造物法则。剔针如柳叶刀,剖开甲壳时,分明能听见《山家清供》里的南宋文人正在竹林间拆蟹饮酒的声音。韦明铧在《扬州炒饭考》里拆解“碎金饭”的基因图谱时,隋炀帝龙舟上的御厨与当代扬州巷弄里的炒饭师傅,在油盐火候中完成上千年的时空折叠。这些流转于锅铲之间的文明密码,比古籍里的记载更鲜活。
陆文夫创办的老苏州茶酒楼里,“松鼠桂鱼跃出油锅时尾巴犹在颤动”,这般画面令人想起张岱笔下的西湖夜宴;当薛冰在南京城南描摹“鸭油酥烧饼的碎屑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洒了一地月光”,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便从晚明流淌至今;华永根笔下苏州主妇炖的腌笃鲜,“春笋的清气与咸肉的陈香在砂锅里私语”;汪曾祺记忆中昆明菜市的鸡枞菌带着露水呢喃。这些文字让最平凡的市井炊烟都氤氲着诗性。周华诚《我是开豆腐店的》里面,腊月寒夜中绽放的豆腐渣暖香,让整个江南的冬夜都温柔地蜷缩在灶台前。这些味觉记忆在家族食谱中代际传递,构成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这书里的每一顿饭菜固然是好吃的,但更难得的东西,却在饭菜之外。外观世界,内观自己才是目的,当吃饭也成了修行,许多获得感就完全不同了。
美食里的历史年轮
翻开《兰州牛肉面考》,会发现面汤里沉淀着丝路驼铃的余韵——“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配色,暗合敦煌壁画飞天飘带的色谱;当车前子在东山雕花楼追忆“雕花窗棂漏下的光斑在八宝鸭上跳舞”,分明可以看见明清文人将园林美学移植到餐桌的匠心;余斌在《南京的吃》里描写的民国菜馆,跑堂唱菜名的声腔里,藏着半部金陵城市史的韵脚……这些散落在碗碟间的历史碎片,拼凑出比正史更鲜活的文明拼图。文人、园林、饮食支撑起苏州菜的文化架构,其中园林是依托。文化人雅集,醉翁之意在于诗情画意,有酒一壶,熏鱼一碟,白汤面如数,也就尽兴了。苏州人自古在有限空间中会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艺术。造园、做事、为人,天下一理,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好人生,亦当如是。这些道理,都是人到中年以后才慢慢体悟出来的。
薛冰的《食外闲话(一)》犹如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们在古籍中探寻美食的文化密码。从《墨子·辞过》中“美食刍豢,蒸炙鱼鳖”的记载,到《韩非子·六反》中“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的描述,从张华《博物志》中“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的地域差异,到钱泳《履园丛话》中“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只要对口味”的精辟见解,作者旁征博引,将美食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让我们看到了饮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相连。《诗经》《楚辞》等古籍中的文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美食文化的源头。
当胡洪侠在《素食八记》里探讨“素宴中禅意的分子料理化”,当高晴记录米其林厨师用3D打印重塑桂花糖藕的肌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餐盘中展开。这种创新不是断裂,恰似东坡肉在铸铁锅中的涅槃——袁枚《随园食单》里的饮食观,在低温慢煮技术中焕发新生。
书中对《山家清供》的古法复原实验,让人看见宋人饮食美学在当代的活态传承。那些遵循古法腌制的酱菜,如今在玻璃罐中继续着微生物的文明叙事;用《齐民要术》所载“菹法”制作的泡菜,让北魏的农耕智慧在冰箱里延续生命。这种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构成饮食文明最生动的现代性注脚。
盛放乡愁的味觉容器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陆游这句诗里的宋代市井烟火,穿越千年仍在街巷深处缭绕。如今我们在深夜点开外卖软件,霓虹灯下闪烁的不仅是当代人的口腹之欲,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庖厨智慧,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苏醒。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蒸熊”技法,需用清酒、葱白、花椒层层腌制,与当代日料店的“西京烧”技法异曲同工。这种跨越千年的味觉默契,恰似文化基因的隐秘传承。《东京梦华录》里的“旋切鲙鱼”,刀工讲究“轻如蝉翼”,与今天日料店的刺身摆盘美学如出一辙。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饮食密码,在现代厨房里重新焕发生机。
在杭州楼外楼,厨师们如今仍遵循《清异录》中“蟹酿橙”的古法,将蟹黄填入橙子蒸制。当酸甜果香与蟹肉的鲜甜在舌尖交融,食客们品尝到的不仅是南宋的宫廷风味,更是文化血脉的鲜活跳动。这种古今技法的无缝对接,印证了美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当苏州主妇遵循“春笋冬腌”的古法制作腌笃鲜时,当扬州炒饭在铁锅中翻腾出隋唐“碎金饭”的光泽时,食物制作便成为《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的生态实践。
在电子榨菜泛滥的速食时代重读这些文字,恍然惊觉美食从来都是盛放乡愁的容器。赵珩笔下北平秋日的河蟹宴,蟹壳青如碧玉的色泽里,凝结着整个古都的秋声赋;华永根记录的苏州蟹宴银器相碰的脆响,是江南文人集体记忆的物化形态。当我们在胡同深处的卤煮火烧里寻找童年记忆,《美食(第一集)》用文献学的严谨与文学性的笔触,在碗盏交错间搭建起通往文明深处的味觉桥梁。这部饮食文集,终将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诗意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