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仅是饮品,更是照见本心的明镜

发布时间:2025-03-31 15:47  浏览量:7

茶烟袅袅间,万籁归寂。禅宗公案"吃茶去"的机锋,道破了茶与修行的玄妙关联——所谓遁世隐逸,非是避居山林,实乃心性澄明后的自性显现。当青瓷盏中的茶汤泛起涟漪,恰似《大观茶论》所言"致清导和"的境界,茶不再是饮品,而成为照见本心的明镜。

茶汤入喉,恰似水墨在宣纸晕染。宋徽宗笔下的"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道出了茶性中蕴藏的天地韵律。武夷岩茶携着丹霞地貌的赤色记忆,蒙顶甘露凝结巴山夜雨的灵气,每片茶叶都在讲述山河的故事。品茗者若得陆羽"精行俭德"之心,便能在茶烟升腾间,望见《茶经》所述"茶性俭,不宜广"的东方智慧。

茶席之上,众生各得其所。有人如皎然和尚"夜夜静坐,朝朝啜苦茶",在七汤点茶的韵律中体悟禅定;有人效仿苏轼"茶如隐逸,酒如豪士",借茶汤浇灌胸中块垒;更有人如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三字道破世间迷障。这恰应了《茶人茶话》所言:茶是柴米油盐的日常,更是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

生活如建盏釉色,在窑变中显现真章。当茶席化作"心斋坐忘"的道场,品茶便成为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在茶汤的浓淡变化间,照见生命的游刃有余。宋人点茶讲究"击拂见乳",今人品茗注重"三看三闻三品",形式虽有古今之变,内核始终是《中庸》"发而皆中节"的和美追求。

茶烟起处,即是桃源。当茶汤在紫砂壶中流转,恰似《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具象演绎。茶人若得赵朴初"不如吃茶去"的悟性,便能如径山茶宴的禅僧,在茶筅搅动的雪沫乳花间,照见"梵我一如"的终极真谛。这或许正是《茶经》所述"茶性不可污"

的深层隐喻——以茶洗心,终得明镜台前菩提月。每一次举杯轻酌,都是对生命片刻宁静的珍惜,是对日常琐碎的一次优雅逃离,是在繁忙生活中寻获的一份淡然与超脱。

©图文综合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