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低调做人 高调唱戏”——青年老旦演员毛兰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4-08-14 18:13 浏览量:38
知道毛兰是因为一部书。
2020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娇媚天成——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舞台艺术年谱》,该书责任编辑吴清波兄知道我是一个业余戏迷,就将书稿清样交我校对,由此,我知道毛世来先生的嫡孙女原来是青岛京剧院的老旦演员。
这几年,随着老一代演员退休息影舞台,毛兰这一代演员挑起了大梁,演出的机会多起来,舞台经验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唱腔艺术的造诣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把控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点戏迷看在眼里,也用自己的方式给她支持和鼓励。
看多了她的舞台表现,一举手一投足很压场,心想,不愧是世家子弟,骨子里自带一种梨园范,这不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吗,于是动了采访她的念头,话题自然是从她的家世说起
“我是一个真真正正梨园后代”
原来我只知道毛兰是毛世来的嫡孙女,而毛世来兄弟四人都是梨园行中人,可我不知道她的外祖家也是声名显赫的京剧前辈。毛兰的同事、梅派青衣赵澜说到毛兰,不无艳羡之意,“毛兰是在一个很大的京剧世家家族里面长大的,她还不光有一个四小名旦的爷爷,姥姥家、奶奶家两大家族都是从事戏曲工作的。”她为家族的梨园传承而骄傲,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她说:“提起我的梨园世家史,真是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我觉得,我是一个真真正正梨园后代!为啥这么说,我们家从事京剧事业的人很多,这么说吧 我的外祖父的父亲是万子和,是著名的华乐戏院的老板。我的外祖父是余叔岩先生的孟小冬先生的学生万啸甫,我外祖母的父亲是梅派首座魏莲芳先生,我的姨姥爷是武旦名家冀韵兰先生,我的大姑爷爷是老夫子陈德霖的徒弟,我爷爷的三个哥哥也都是从事京剧事业的,大爷爷毛庆来是武生,二爷爷也是武生,但是很早就去世了,三爷爷是花脸演员毛盛荣,再就是我的亲爷爷‘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说起来梨园中的亲戚关系就更多了。”
毛兰不无骄傲地说:“我觉得应该对家事感兴趣,说起来京剧界最大的世家是谭家,但像我这样‘复杂’的家世毕竟不多,我姥姥的亲生母亲是梅兰芳的表姐,也就是说按辈分我姥姥叫梅兰芳舅舅。梅葆玖先生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去参加姜妙香先生研究会,葆玖先生开始只知道我是毛世来的后代,后来谈到我姥姥家,简直是亲人,很多戏葆玖先生都是和太姥爷魏莲芳学的。”毛兰的先辈和梅兰芳先生渊源颇深:“我们家四个旦角演员有三个都是梅兰芳先生不同时期的弟子,先是太姥爷魏莲芳是梅先生早期的弟子,我爷爷是1936年拜梅先生为师,算是中期,姨姥爷冀韵兰是1950年拜的师,算是晚年时期的弟子了。”
毛兰在谈到家世时,有一点遗憾,就是她的父母赶上特殊时期,种种原因使他们没机会学戏。但他父母和梨园缘分一点都不浅,他们的结合还是吴素秋先生保的媒,毛兰说:“毛家与吴素秋先生还有点点故事,早年吴素秋跟我姑爷爷陈盛荪学过戏,所以她叫我姑奶奶为娘,叫我爷爷为五舅,吴老的爱人姜铁麟先生又是我姥爷的把兄弟,1980年吴老师去长春演出,分别到我爷爷和姥爷家两家做客,看见我父母,就做媒人,台下‘唱’了回‘红娘’”。
在京剧史上赫赫有名的几位毛兰先辈
毛兰短短几句话提到的几位都是京剧史上不能忽略的人物。借着这个机会,不妨先把话题一转,来说说其中两位。
先说说万子和先生——
万子和生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逝世于1967年。家境富足,痴迷戏曲,广交梨园人士。1926年接手鲜鱼口内华乐园,更名华乐戏院,任总经理。在京剧发展史发挥过积极作用,在梨园界享有鼎鼎大名。
《马三立别传》说到万子和先生不吝溢美之辞:“经励科是旧时戏班操纵人事大权的,大多由戏园经理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专管组班邀角,有点像现在的‘穴头’。不过他们的权力更大,势力范围也往往是固定的,如想在北京唱戏,十之八九得通过万子和组班。经励科常有盘剥艺人的行为,名声不大好听,万子和却是其中人缘儿甚好的一位。他广交名家,办事精干,为人比较开明,四大名旦和马连良、金少山这样的名角儿组班都找他,什么难组的班子也能筹划齐整,因此有‘万事亨通’的绰号。他又极有眼光,发现好角儿苗子绝不放过,加力扶植,所以著名戏曲家翁偶虹曾称他有‘伯乐之才’”。翁偶虹先生称赞:“万子和是开明仁厚的经励科、杰出的戏剧组织者。万先生最受拥戴的地方是热爱京剧事业、珍视艺术人才。”
再来说说魏莲芳先生——
魏莲芳生于1910年(宣统二年),逝于1998年。魏莲芳9岁学艺,初习老生,后随朱素云学旦角,1922年搭北京“斌庆社”学艺。1924年15岁时拜梅兰芳为师,是继姚玉芙、徐碧云、程砚秋、李斐叔之后拜在梅兰芳大师门下的第五位弟子,却被梅门尊为首座,这是因为魏莲芳不仅是梅派艺术传人,他还是一位传梅派艺术之人。因为魏莲芳一生,学梅派戏,唱梅派戏,教梅派戏,教戏的成就高于唱戏的成就。从顾正秋回忆录《顾正秋的舞台回顾》、胡芝风回忆录《艺海风帆》和朱继彭著《童芷苓》中的记载可知,顾、胡、童三位角儿当年都曾向魏莲芳学过戏,其实放眼整个梅二代,岂止这三位,从李世芳到李炳淑,凡唱梅派戏有一号的,没向他学过的还真是不多。梅先生曾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称我为先生,可大师哥曾经教过你们把你们引进了门,你们亦该尊称他一声魏老师,从此魏老师的称呼就在梅门中传开了。在梅兰芳认可下“代师授徒”漫长的教戏生活中,有谁不经魏老师的春风化雨而忝列梅氏门墙的呢?
毛世来:毛兰记忆中的爷爷与京剧史里的四小名旦
一个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梨园名角,却是一个小姑娘眼里和蔼的老人,其中的反差之大,对这位当年乖巧伶俐的小姑娘的震撼,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当自己也在舞台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她自己对京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毛兰脑海里那位和蔼的老人的形象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她时不时会想到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尽管那时候还小。毛兰说:“爷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不像是位演员,我怎么也不能把每天哄着我玩耍、喜欢听我唱儿歌的这位和蔼的老人和墙上五颜六色的大相片联系在一起,这怎么能是同一个人呢?从小家里人就告诉我:爷爷是很有名气的京剧演员,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倾倒无数戏迷的‘四小名旦’。可我觉得爷爷就是一个普通的花甲老人,他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十分和蔼可亲。他手里总是夹着粗粗的、好像永远吸不完的雪茄烟,家里的录音机里似乎有永远唱不完的京戏。爷爷喜欢安静地坐在藤椅上,似乎是在沉思。”
晚年的毛世来先生
毛兰记忆中的爷爷总是陷入沉思,这一“沉思”的形象刻印在毛兰的心里,让她也不由得陷入自己的沉思,她在想:“爷爷去世整整 30 年了,我从事京剧表演这一行也已经整整走过了 29 个年头儿。”她萌生了走进历史,穿越时代,回望爷爷曾经的岁月,特别是那些让人振奋令人向往的辉煌岁月,她要让爷爷在自己的回望中再次辉煌。“当我系统地开始整理爷爷留下的照片和节目单时,我才开始真正地了解爷爷。这些资料几乎展现了爷爷勤奋的一生,我突然觉得爷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变得陌生,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爷爷,而是一位红遍老北平、天津卫、上海滩,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是铭刻在京剧史册上的‘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
在毛兰这位青年老旦身上竟然流淌着如此深厚绵长的梨园血脉啊!毛兰坦诚:“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是幸福的,压力也是很大,只能低调做人高调唱戏,不愧对祖宗,不负自己就是最好的。”
京剧名家毕谷云先生为本书题词
历史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发展的鼎盛期,毛世来的京剧生涯始于1928年,当时他刚满7岁就经三哥庆来介绍进入了“富连成”社。他入科不久,“富连成”总教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肖长华就对萧莲芳说:“毛小五儿开窍得早,浑身是戏,将来可以大成,也能小就。”“跷功”是毛世来的一绝,梨园界有“毛因跷而红,跷由毛而承”之说,在近代京剧的花旦名宿中,“四大名旦”之“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于连泉)都是跷功的先遣。其中荀慧生是毛世来的师父,而毛世来又被称为“小筱翠花”,所以,“跷由毛而承”的说法也当之无愧。转益多师,择善而从,毛世来先后拜萧连芳、尚小云、荀慧生、梅兰芳、徐碧云、芙蓉草(赵桐珊)等为师,这其中包括“四大名旦”中的三位,当时就有人说:“毛世来如果不红,天都不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发起童伶选举,候选人只限于“富连成”和中华戏曲学校的学生。这次选举搞得很认真,由《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和主编吴宗佑接待选票,聘请北京几家报馆的负责人监点票数。选举结果是李世芳以18424票夺魁,毛世来以12561票获得“旦部冠军”,1937年1月,北平各界名人、梨园名家与两校师生齐聚“富连成”,为当选者颁奖,毛世来获得的奖杯上刻着“旦部冠军毛世来艺员”,中间还有四个大字—“娇媚天成”。童伶选举结束后,北平戏迷余兴未减,其中一个动议就是要推选“四小名旦”。此事酝酿了好长时间,直到1940年,在吴宗佑主编与新新大戏院经理万子和主持下,由毛世来等人联袂演出的《白蛇传》终于在长安大戏院登场。
演出中,李世芳与宋德珠演《金山寺》、毛世来演《断桥》、李世芳演《产子》、张君秋演《祭塔》。由于在连贯的剧情中,几位“白蛇、青蛇”唱念做打皆别具一格,各有千秋,使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掌声和叫好声自始至终未曾间断。这次演出轰动了北京,在全国也产生了影响,从此,“四小名旦”声名鹊起,个个红得发紫,这个称呼遂为国人接受。
1938年3月3日,17岁的毛世来在“富连成”正式出科。当时京剧界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北平出科的艺人,首先要闯上海滩,俗称“闯关”。只有在上海滩唱红了,才可以风风光光回北平梨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就只能搭野台子跑江湖了。毛世来甫到上海,继首演《英烈传》后,他相继演出了《十三妹》、《穆桂英》等大戏。几天后黄金大戏院门前的海报和当地许多报纸上便出现了他的大名。这标志着上海“闯关”获得成功。唱了一个月,红了30天,有媒体竟盛赞毛世来“红遍春申,一笑倾城”。
毛世来的演出让挑剔的上海观众为之倾倒,还获得与戏院签下第二年再次赴沪的演出合同的机会。毛世来返回北平,开始组建自己的“和平社”,得到梨园大佬徐兰沅(梅兰芳之琴师,时为广德楼戏院大股东)先生支持,又有袁世海、高盛麟、裘盛戎等“富连成”诸多师兄弟助阵,和平社顺风顺水地在菊坛扎营立旗。1938年5月初,和平社在吉祥园首演《大英烈传》,和平社不仅在北平站稳了脚,而且还经常去天津、沈阳、上海、青岛等地巡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平社打出的旗号便是“四小名旦之一、 荀派文武花衫”,毛世来也顺理成章挂上了头牌。从此宣告毛老板在梨园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名号。
耗十三载岁月 成一部珍贵典籍
每每小心翼翼地翻看一张泛黄的戏单,都让毛兰增添一份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她要为爷爷做点什么,要为京剧史存留史料,“我和我的爱人利用十三年的时间把爷爷一生的演出活动编辑整理成这本年谱,呈现给他生前的好友和喜欢京剧、喜欢爷爷舞台艺术的观众。”说到自己和爱人倾尽十三年业余时间编纂一部工程浩繁的“年谱”,这是一份心愿,更有一种无奈在里面,毛兰说:“近些年,京剧界的纪念活动可以说是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凭爷爷的艺术成就和他在京剧界的名气,是应该纪念他的。
可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京剧演员,无力独自为爷爷操办盛大的纪念活动,这是一件无奈的事。可是,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为纪念爷爷做一点点的事情。”编纂《娇媚天成——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舞台艺术年谱》,让毛兰真正看到一代名伶的成长、成熟的点点滴滴,也理解了京剧舞台艺术的规律,理解了演员的不疯魔不成活,理解了戏迷不痴迷难懂戏,“爷爷学艺于20世纪20年代,成名于30年代,驰骋舞台于四五十年代。
众多的戏迷对戏和‘角儿’的痴迷程度比起现在的‘追星族’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编纂年谱,毛兰走进了毛世来的朋友圈,“在这些年中我们要感谢爷爷的许多老伙伴、老朋友王金璐、姚宝琏、李德彬、阎世善、李金鸿、梁小鸾、吴素秋、毕谷云、张岚芳、宋长荣、王筠蘅等先生给我们的热情鼓励,以及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艺术资料;感谢爷爷的老观众朱家溍、刘曾复、刘乃崇、王永运、古振威等先生写下了深情的回忆文章;还要感谢欧阳中石、梅葆玖等老先生欣然为年谱题字。”
抚摸着厚厚的一部年谱,毛兰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她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还有许多朋友,京剧史料研究家陈志明、刘鸿麟、邱国明、李平林、刘坡等先生为年谱的编写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感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京剧名家梅葆玖先生为本书题词
正是大家无私的援助和支持,才使得年谱能够顺利出版,对于各界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毛兰对爷爷毛世来的尊崇除了缘于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她渴望通过推介自己熟悉了解的前辈艺术家,为京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点心力,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得到了青岛京剧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
“2021年是我祖父百年诞辰,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京剧从事者,没有能力举办大型的纪念演出活动,我们单位当时的院长张克岱,听说我爷爷的百年诞辰很是高兴,也想做点什么活动纪念一下,本来说好请名家与我合作演出剧目,因为当时正是特殊时期,很不方便,张院长就提议,给我举办个纪念我爷爷百年诞辰我个人的演唱会,当时,在很不方便的情况下,院里的同仁们克服困难,按时按点抓紧排练,在大家的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纪念演出,记得演出当天,台下来了很多戏迷观众朋友,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我很感动,可以说台上唱得热情,台下观众更是热情洋溢,热烈鼓掌,呼喊声不断。我由衷地感谢我们的领导,感谢戏迷观众还记得毛世老这位四小名旦!”
对老旦行当的认识与体悟
在说到何以学习老旦行当时,毛兰说:“是我的外婆(魏莲芳先生的长女),根据我的条件,觉得我更适合老旦。”因此,毛兰从小便学习李(多奎)派,成为一名老旦演员。从现有的京剧史料来看,在京剧艺术近二百年的发展史中,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出现、形成到发展,比老生、青衣、花脸等行当都晚,而且在早期的京剧中,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多是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但通过前辈演员的精心创造,悉心揣摩,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独立的行当,并在京剧艺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谭志道、郝兰田两位老前辈应该是京剧老旦行当的开宗鼻祖。是他们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行当的声腔和表演,提升了老旦行当的舞台地位。随着行当的成熟,涌现出龚云甫、罗福山、谢宝云、李多奎等优秀的老旦演员,确立了老旦作为独立行当与老生、青衣、花脸、武生并列的地位。
毛兰于1995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表演专业,(为吉林省京剧院定向学员),从此走入了京剧艺术的殿堂,痴迷地喜爱上了京剧艺术。中专学习给她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毕业后,为了使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对戏曲事业的执着追求,于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十几年的校园生涯,通过学习,丰富了头脑,培养了独立思考、不畏困苦、严谨守信的品格,训练了敏捷思辨,勤于动手的能力,她品学兼优,在各位老师、教授和艺术家的悉心教导下,不但在表演技术上、表演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她的艺术观、人生观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作为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老旦演员,毛兰对行当和流派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一进入她的专业,她表现出一个演员少有的理论素养。她说:“李派艺术对老旦行当突出的创造和贡献是注重人物塑造,强调老旦行当应有的声乐审美特点。以充沛的感情将雌音、衰音、沙音、涩音精密地调剂起来,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而又通过娇、柔、脆、润、甜等音色的行腔,准确深刻地刻画人物和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此外,在唱腔节奏、尺寸、劲头、气口控制上,在擞音、颤音、滑音、脑后音和重叠句、镶嵌句、衬字、虚字技巧的运用上,也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李派’演唱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醇厚甜润、悦耳动听。从声乐审美效果上来说,它能给人以和谐舒适,圆润优美的感觉。在用气方面,他常说‘气为音之本’,对于演唱中的换、偷、提、喷、吞、吐、收、放各种用气之法安排的精细到家,它在演唱中无论是急促的快板,还是长拖腔的慢板,都能唱得气足神通,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
有时候一个行当会因为一个演员而获得崇高地位,李多奎和李金泉之于老旦就是如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凡唱老旦者无不学李多奎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老旦演员,均受到李派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中李金泉、何盛清、李盛泉、耿世华、王玉敏是重要的传承人。
而在他们当中,李金泉先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李(金泉)派艺术,也可以称之为老旦的新李派。李金泉的嗓音清脆而响亮,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和力度的变化。他善于钻研,勇于创造,坚持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从他步入剧坛到取得卓越成就的三十几年中,正是李(多奎)派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李金泉坚持的这种艺术创新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吸收前辈老旦艺术家的长处,并借鉴了青衣、老生等行当的艺术特点,而且还从兄弟剧种甚至话剧、歌剧中汲取养分,巧妙地化“他”为“我”,成为他独有地特长。使其创造的角色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审美需求。李金泉的戏路宽,而且唱作均属一流。在他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塑造了古今若干个人物形象,把年龄、地位、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演绎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而其清新俏丽、引人入胜的声腔,抑扬有致、清晰入情的念白,自然、细腻、优美的身段动作等高超的表演技巧,在他所演的剧目中集中地得以体现。
他在艺术创造上,始终不渝地追求“真”“善”“美”“新”“深”“精”,使他的表演时代感突出、生活气息浓、人物挖掘深、艺术表现真、舞台美感强。李金泉先生还是一位唱腔设计者,他不但创编老旦唱腔,如《罢宴》《李逵探母》《响马传》和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等诸多剧目中的老旦唱腔,还创编了《沙家浜》《平原作战》等戏的老生唱腔。他的这些韵味浓郁,荡气回肠的作品,显示了他“因戏设腔、因人创腔”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李金泉在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是唱、念、做都优于同辈,在人物刻画方面甚至超过了前辈老旦艺术家,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最终形成了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李(金泉)派,为解放后的京剧老旦艺术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兰从这两位祖师爷汲取艺术养分,悉心揣摩,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她举例说明自己对行当角色的理解,“《望儿楼》是京剧老旦‘李派’的一出传统骨子老戏,以唱功为主,没有过多的程式表演,纯粹以声腔塑造、刻画人物,演唱音域跨度大,细腻而苍劲有力。该剧以唐高祖李渊派遣次子李世民到边关平乱为背景,通过窦太真(皇后)的视角,展现其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情节简单但情感深刻,考验演员的唱功和情感表达能力。
而在《金龟记》中,康氏的【二黄原板】唱腔‘叫张义我的儿啊听娘教训’和‘思前事不由我心痛难忍’等段落,展现了老旦唱腔的韵味和情感表达。这些唱腔要求气息充足,快慢高低并存,唱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尽管两出戏都是二黄唱腔,都是唱功为主的剧目,因为角色身份不同,一个是国太,一个是老百姓,需要在表演上略有不同。总的来说,虽然两部作品都涉及到老旦这一角色,但在唱腔的使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金龟记》与《望儿楼》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处理和情感侧重,使得两者在听觉和情感体验上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唱腔的结构和技巧上,更体现在通过唱腔传达的情感深度。”毛兰坦诚:“唱老旦,最大的挑战还是年龄。要成功战胜挑战。只能靠自己的摸索。限时靠模仿,走在路上,观察老人的一举一动,看她们是怎么拿东西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尽力模仿得逼真一些。”模仿仅仅是演好角色的初级阶段,要让行当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还需要体悟,毛兰说:“近三十年的京剧生涯,我演的都是老人、母亲。2011年,当我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母亲时,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演绎发生了变化。之前演母亲时,大都是照本宣科,剧本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演,有时并不能体会剧中的角色为什么会这么说,现在有了女儿,我对母亲角色的把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女儿能听懂我们讲话,我在家时也经常对着她讲一些大道理。在回味《钓金龟》这出戏时,剧中母亲康氏对儿子讲‘二十四孝’,我就想着我平时对着女儿讲大道理时表情是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的,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也就不一样了。”
毛兰于2015年8月,拜在赵鸣华老师名下,成为赵老师的开山门弟子、李派艺术的继承人。2017的8月12日,又被赵葆秀老师收为入室弟子,成为新李(金泉)派老旦艺术流派的继承人。
感念“一棵菜”精神
“一棵菜”的精神 是京剧业内一种比喻,“一棵菜”说的是整台剧目,每一环节都是重要的,各个部门同样关键,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不光是主要角色,台前幕后、大小角色都要齐心协力,相互帮衬,为剧目的演出与呈现付出最大努力。毛兰的同事赵澜说到毛兰觉得她特别敬业,赵澜说:“不光是她自己的演出啊,像《遇皇后》《打龙袍》《赤桑镇》还有《李逵探母》,这些老旦当家戏,她肯定是非常认真地完成。对于其他需要老旦配合的戏,像花旦戏的《柜中缘》,青衣戏的《锁麟囊》,她同样很认真地完成。有时候如大型演出人手不够的时候,有的时候让她扮上了青衣,她也很认真地去完成。我觉得这是对工作一种态度,有一颗敬业的心。”
毛兰说:“演员除了在台上演好自己为主的角色,更要尽量完成好配角,我觉得演好配角甚至更重要,不能只负责自己的重要角色,而配角就不认真,这是戏德!”她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讲述她理解的“一颗菜”精神。2024年青岛京剧院复排全部《目连救母》,这是一出舞台上难得一见的老戏,这次挖掘整理的是‘砸佛堂’、‘五鬼捉刘氏’、‘滑油山’以及‘游六殿’四折,四折剧目连演,现在京剧舞台上很少这样演出的,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吕杰老师的带领下,毛兰和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把这出老戏搬上舞台。
2024年6月9日在这出大戏演出时,出现了纰漏,这一幕让毛兰深切体验到“一颗菜”精神,“因为第一次演出,大家很认真,每个环节都不敢怠慢,但是在‘滑油山’一折演到中间,话筒突然失灵,当时我能感觉到话筒没声音了,乐队的同事们声音也小了,因为听不到我的声音,他们不敢大声演奏,在这时候,演大鬼的同事宋梓铭,急中生智,向我靠近,让他的话筒帮我把唱腔传出去,这时候在侧幕条把场的吕老师很着急,赶紧和台上饰演小鬼的武戏演员王正浩说,下来拿话筒,王正浩也很聪明,利用‘骨碌毛’等小动作,既符合身份,也不搅戏的同时,把话筒拿过来给我戴上,乐队的老师又能听见我的唱,演出顺利的进行下去,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解释了‘一棵菜’精神,舞台上没有小角色,为了一出戏,为了救补一个小小的‘事故’,所有台上的演员都能劲往一处使,而不是袖手旁观看笑话,这就真正体现了‘一棵菜’精神。”
谦恭对人 行成于思
毛兰说:“对老演员一定得尊重,毕竟大家对我都有所帮助,不管多少,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她总是以谦恭的态度面对同行、长者和观众,在私底下,她一直称呼比她年长一点点的赵澜为“澜姐”,她说到比自己年长的从团里退休的老旦张秀晶,充满敬意,她说:“张老师比我年长,我刚毕业的时候张老师对我很照顾,在专业上对我有所帮助,张老师退休后我接替了老旦这个行当大部分演出,我会尽力完成好每一场演出。”她更感恩观众对她的鼓励,“演出中或者演出结束后,戏迷观众朋友们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鼓励我,激励我以后更好认真的完成好每个角色,每一场演出,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今后我会努力认真演出,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表演。”
毛兰是一个勤奋的人,不仅勤于演戏,更勤于思考和写作,这些年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2013年,参加了北京京剧院承办的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获得表演一等奖;2016年参加青岛市专业戏剧演员基本功大赛,获优秀表演奖(一等奖);2017年7月,以京剧《钓金龟》一剧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青岛行节目录制;2011年以来,又陆续整理了《毛世来艺术生涯》《昨夜星辰——毛世来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画册》等京剧史料;2020年编著的《娇媚天成——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舞台艺术年谱》,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11.12期《中国京剧》发表《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2021年《寻香立雪在梅边—梅门首座魏莲芳先生艺事札记》一文荣获第四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提名奖。愿这位梨园世家子弟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愿她的演艺事业更上层楼,多演戏演好戏无愧祖先。
改于2024年08月11日 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