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念头的威力有多大吗?最纯粹的能量
发布时间:2025-02-11 20:38 浏览量:6
朋友们,你们意识到念头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吗?你们了解如何通过自己的念头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吗?如果你还未学会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念度过程,那么你可能就是在无意识中生活。简单的说就是被命运所控制。
难道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开始的吗?一切从一个念头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你会有自己独特的反应方式,这就是你的念头习惯。一次又一次最终形成了你的情绪模式。一旦你这样念头相应的情绪便会随之而来。
这种固定的念头方式导致了固定的情绪模式。念头和情绪模式结合在一起,你自然会想要表达出来,进而形成了你的表达方式,最终演变为你的行为模式。一个接一个的行为模式汇聚成习惯,多个习惯构成了你的个性,因此你变成了一个定型的自我。
面对某些事件你会有固定的反应方式吗?面对某些人你是否总是用同样的方式应对?比如在困难面前你可能会过度忧虑情绪消耗自己,最终半途而废。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成年后工作生活大事小情,你总是这样反应。一旦事情不顺就会困扰你,从而你可能成为那种自取为命运多舛的人或者失去自信,始终依赖别人。
看念头引导情绪,情绪驱动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这些固定下来的便是你的命运。这难道不是相由心生吗?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理解了如何才能改变命运。是的,关键在于念头。
而念头的本质是什么?在佛教术语中这样的念头被称为义臣。例如佛教的普州法界将其称作义臣。以大海为例,大海的一滴水代表整个大海,你的每一天就是你的一生的缩影。正如一滴水代表整个大海。我们经常谈论一生,但往往忽略了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天都是整个生命的一个缩影。
这种念头极易沉,表明即使是短暂的时刻也能开创无限的可能。这意味着什么?海水的每一滴都构成了整个大海,每一刻都构筑了新的世界,这也被称为法界及生活的每一天,共同塑造了你的人生。因此一念能开窗无尽的可能。因为每一滴水构成了大海,每一刻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瞬间的存在。
如果你理解了这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一念之转能够改变一切。有人可能会问:我只是想了想,并没有实际行动,这也能影响我吗?的确如此,念头的产生被称为起心动念。尽管它很快就消失,但念头一旦产生其内容就会储存在记忆中,并可能不时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念头不断出现,虽然每一个念头都是暂时的,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这就意味着一个简单的思考就能引发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需要善于转换思维,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转念。
关于转念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转念意味着要对已经出现的念头做出反应。实际上转念并不意味着强迫自己改变已经产生的想法,也不是在遭遇痛苦时逼。迫自己感到快乐或在感到脆弱时硬要表现出坚强,它更多是关于接受自己的痛苦和脆弱。
很多时候转变思维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尝试用逻辑思考去强制改变,其实这只是从一个想法转向另一个想法,并为真正触及心智的深层。真正的思维转变是要学会接纳这些念头,不让他们支配自己,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平和地面对所有事物,不做评判,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不介入其中,而是保持一种如水般的心态。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是不受时间束缚的,金刚经指出无法把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心,因为时间是相对的,在时间的真实感受中,无论是一念至今的永恒还是永恒中的一念都不存在时间的概念。
正如诗中所言: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无论是月亮、太阳、烽火山,它们永远保持相同的状态。古人所见的天空与现在看到的一样,未来的人看到的风景依旧如此,虽然景致相同,但个人的情感深浅却不同。有些人看到美景而喜悦,而又痛苦的人看同样的风景却感到悲伤,这全都是心灵所造。
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教导我们要密切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像时间一样,心也在不断变化,永远无法停留,无法被把握,总是在过去,因此无法得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心。一谈到未来就已成为现在,当谈论现在时又已变成过去,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无法把握的。
所有的感受和知觉都是这样,但凡夫未能理解这一点,仍旧努力想要停留在这不可得的三种心态中试图将其掌握,这便是心有所住的表现。佛教教导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缩小到一粒尘埃,人生亦可缩小到一个念头,因为一粒尘埃可以展开成一个世界,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因,而你经历的人生即是果。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将会非常小心的看护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动,每个念头都如同一粒种子,在将来必将结出果实。正因为理解这一点,就能运用这一原理来创造现实。正如农夫种植庄稼,原意师培育花卉,其原理相同。像某些人,他们一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永远在证明自己,却从未真正活出自我。
总是幻想着如果不放大细微之处,整个世界似乎都会缩小,这就是所谓的小件小世界、大件大世界、无边无际。若理解了这一点,便会明白何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实际上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无论是世界还是尘埃都是超越常规的存在。
什么是超越世界?是全然的虚空,这里的关键在于无论世界多么广阔都不过是你的一个思想,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也都是你的思想所构成,先是小后是大,最终都归于细微的思想和尘埃。看似一生中有无数事物需要完成满足和补偿,好像有无尽的目标,如找到好学校、好工作、合适的伴侣等,似乎总有更多需要追求和满足的东西。
然而所有这些无不如梦幻泡影,无论它们多么宏伟,大都不过是幻想,如水中花镜中月。因此无论这些幻想多么复杂,比如站在山脚下,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一座巍峨的山峰,这种感受仅仅是你的体验,如同大海中的一道波浪,最终都归于清净的本性,如镜子般反射出真实。
出生时对世界一无所知,不了解山的宏伟,不懂得爱情与金钱的价值,什么都是未知的,自身纯净无瑕。因为所见所清,各种念头、想法和欲望开始萌生,麻烦往往是自找的,而不是事情主动找上门来。
这个世界无论其广大如何,都是空虚的,因此被形容为梦幻泡影。从科学的视角看,它不过是记忆的片段,若能活至百岁,坐在轮椅上回顾往昔,便会意识到这一生不过是大脑中的记忆,如同幻梦。
佛教所说的开智与智慧是指当你意识到自己像一台录像机,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感官、眼耳鼻舌、身体和意识去记录这个世界。我们不过是记录者,携带这具身体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童年、中年、老年,体验过爱恨离愁,经历过人性的险恶,这一些经历只是过程。
当你认识到这些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便获得了智慧,也就是所谓的开支。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无所有不可得的含义,一切只是体验。在虚无中产生的身体感受似乎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只是四大假核,这种借助身体修炼真理的过程称为借假修真。
当你明白了这点,并且意识到还有一颗无形的心存在,就能学会不执着。一旦真正做到不执着,那一刻就回到了现实,就如同镜中的倒影,没有偏见,没有预设立场,随遇而安。一旦涉及到镜子立刻显现出当天的情绪变化,而当事情消失,也不留痕迹活在当下,这便是真正的自信与清净,体现了一种完整而明了的状态。
因此真正卓越的人生活的非常充实,所谓大彻大悟及理解生命的深刻真理,不论面对何种人和事,都能超脱常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审视生活,一切可见的食物都源自不可见的本质及幻想的根源,外在的一切都是幻觉,所以他们保持不动,不被外界干扰,自得其乐。
他们不再随心而动,而是使境界随心而转,不受幻想影响。他们摆脱了固定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改变了习惯,从而改变了命运。这也是杨明先生所强调的不必忧虑生活,只需关注内心的良知。感谢收看,希望这些想法能激发思考,期待下一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