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为何争相崇拜关帝
发布时间:2025-03-18 01:01 浏览量:8
除主祀关帝的关帝庙外,在中国的宗教活动场所,无论是道教编制的宫观,还是佛教编制的寺院,十之八九都有专门用来祭祀供奉关帝的殿堂。有人见其为伽蓝殿或偏殿,就认为关帝神职不过是护法神,于是生发怠慢之心,这样着实不妥。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三十七卷《伽蓝辨》早有辩驳:“禅林道院中有护法神曰伽蓝。或当户而立,或拱侍于傍。神不拘一,而以关帝作伽蓝者,大概十八九。夫释道各崇其教,今护法则争尚圣帝。何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文中说:“或曰世传圣帝受天台智者,智顗五戒得为伽蓝神,故释氏尚之。或曰,圣帝精灵亘古,今可资以怵伏群邪,故道家又尚之。”有人说,因为关帝在隋开皇年间帮助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开基创寺,因此被佛教尊为伽蓝神。也有人说,关帝忠肝义胆,浩气凌霄,足以震慑奸邪妖魔,因此道教尊关帝为护坛元帅。
文中又说:“若以圣帝为伽蓝,则独以为不可。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素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数千百载来,自天子以迄士庶,莫不奉为仪型。隆以褒崇之典,加以帝王之号,馨香俎豆遍于宇内,陟降赫濯,功存亿祀,未可与伽蓝等视之也。”
“即今四海之内,奉圣帝之像,敬事不衰者,比户皆然也,此无异故。盖以圣帝大义匡时,则古之圣人也,其楷模百代,则人之师表也,其能佑庇人而切其感慕,则又不啻其祖先也。是以尊之至,重之至也。”
佛教寺院,道教宫观,立祠恭奉关帝,虽然沿袭旧称,但其神格属性已有重大改变,关帝不仅是古之圣人,人之师表,也“不啻其祖先”,所以需要“尊之至,重之至”,不可有任何怠慢、不敬之心。
而且关帝在明清时已被佛教尊为护国明王佛、盖天古佛,道教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神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执定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清末民初,关帝又被鸾堂尊奉为“中天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其神格神职“至灵至圣,至上至尊”,与“伽蓝”旧称有云泥之别。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皇帝朱翊钧就曾亲撰《御制敕建护国关帝庙碑记》来阐释这一现象,神宗皇帝说:“朕感倚灵威,遡考:始封汉寿亭侯,追谥为壮缪,宋崇宁中追封忠惠公,大观中加封武安王,建炎中加封壮缪义勇与武安王而六,淳熙中又加英济而八。国朝洪武初始复原封,加为齐天护国,且年来民间自称为协天大帝。”
关帝在东汉时受封“汉寿亭侯”,季汉时追谥“壮缪侯”,北宋时追封“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时加封“齐天护国大将军特加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加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历代褒封皆有史可考、有据可查。
“释家藉为护法伽蓝,道家称为监坛大帅,辄成故典。而帝精忠大义,白日行天,几与苍昊无极,此曷足暴其灵,反折其气。”
所以,明神宗皇帝特颁上谕,佛家“护法伽蓝”称谓,道家“监坛大帅”称谓,都是“辄成故典”,与关帝当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之神格并不相称,不仅无法体现关帝“精忠大义”之品格,反而有损关帝在国家、人民中的信仰地位(反折其气)。因此明神宗皇帝再次加封,明祀正典,“朕恭具冕、袍、币、帛,特遗官诣蒲州加封曰: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明祀正典,以表威灵通于三极如此。”
“其道坛朗灵上将、三界馘魔元帅,以宋忠臣鄂王岳飞代;其释教伽蓝、崇宁护国真君,以唐忠臣鄂公尉迟恭代。”
明末散文家、戏曲家祁彪佳编撰的《远山堂剧品》著录有凌星卿的“《关岳交代》南北四折”,并云:“关壮缪、岳武穆生平,大略相类;但谓其一为天尊,一为天将,交代如人间常仪。”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五《关壮缪》也专门提及“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玄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由此而知,关帝由汉封侯,宋封公,封王,明封大帝,载于祀典,录于书册,展现了关帝在朝廷民间、儒释道教永恒不灭的影响力和神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