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功成弗居:先天一气与玄关证道——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发布时间:2025-03-20 20:00  浏览量:7

黄元吉真人注解《道德经》第二章,强调先天一气是大道本源,超越二元对立。他提出,通过修炼达到“无思无虑”的先天状态,方能领悟“玄关一窍”。此窍需神气相融,触发真机,开启玄牝之门。修炼包括无为筑基、动静转化、河车运转,通过调和呼吸、神气、阴阳,从后天返归先天一气。黄元吉融合三教思想,揭示修道即修德的境界:圣人无为处事,德合天地。其注解将哲学转化为丹法体系,以“守中致和”贯穿身心修炼与治世之道,为内丹学提供了“以窍证道”的实践范式。

主要内容:

先天一元之气的本源论

黄元吉主张,于《道德经》此章所揭示的“无善无美之真”,径直指向大道之根源,即为超脱后天阴阳相对之“先天一气”。其援引《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指明,道并非阴阳自身,实乃阴阳未分的混沌之态,此乃“浑然天理,毫无瑕疵”的先天境地。道家之“玄关”、儒家之“隐微”、佛家之“那个”,皆为针对这一本体的各异表述,唯有通过“虚极静笃”之修炼方可体悟。倘若执着于美善的二元对立,便会陷入后天阴阳的胜负不均,背离大道。

玄关一窍的丹道核心

黄元吉将“玄关窍”视作修炼的核心要诀,认定此窍为“无极之根,宇宙之总持门”,既非具体的身体部位,又需于自身之中寻觅。通过打坐时“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凝神调息至“神气并成一团”的杳冥之态,能够触发“一觉而动”的先天真机,此时玄关自会开启。此过程需遵循“无思无虑之密”,任何人为的想象或拟议皆会偏离真道。

无为法的具体修炼层次

黄元吉提出系统的修炼步骤:于筑基阶段须万缘放下,凝神于丹田与气穴之间的虚无窟子,以“无知有知,无觉有觉”的状态调和神气。把握动静转化之契机,于“无之至极”的静定之中,突现“一觉而动”的先天真息,此时需“神依气立,气依神行”,令呼吸归于玄窍。河车运转通过“一呼一吸,一往一来”的阴阳升降,达成水火既济、坎离交媾,最终达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的先天境界。

阴阳互根与后天返先天

黄元吉真人以六组对立范畴(有无、难易、长短等)阐释后天返先天的实践路径:有无相生:借由“动而静,静而动”的呼吸调节,令后天凡息转化为先天真息。高下相倾:运用“火降水升”的颠倒之术,调和心肾之气。音声相和:于神气交融时产生“鸣鹤呼群”般的自发共鸣,标志先天一气贯通。此过程需以“守一不二”为准则,从后天阴阳的相对之中返归先天一气。

三教合一的义理互诠

黄元吉融合儒释道三家术语阐释道体:儒家维度以“隐微”对应“慎独”工夫,强调“喜怒哀乐未发”的中和境界。佛家维度以“无善无恶”诠释“玄关”的超越性,有别于“空”的消极寂灭。丹道维度提出“玄牝之门”即先天真息的显现处,需“无欲观窍”方能开启。这种阐释使得道家的修炼理论与儒释的修养工夫形成互证。

功成弗居的圣人境界

黄元吉着重强调修炼的终极目标在于效仿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层面:以“恭己垂裳”的无为而治达成“万物作焉而不辞”,规避“美善之名”引发的争竞。修身层面: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即便练就胎息、开启玄关,仍要保持“无知无识”的虚静状态,否则

《道德经》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讲义》原文

古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又曰:“穷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机都泄尽。”由是观之,足见受命之初,浑然天理,无有瑕疵,彼说美说恶,说善说丑,皆为道之害也。

夫大道究何状哉?

在儒家曰“隐微”,其中有不睹不闻之要;释家曰:“那个”,其中有无善无恶之真;道家曰“玄关”,其中有无思无虑之密。大道根源,端本于此。一经想像,便落窝臼;一经拟议,便堕筌蹄。虽古来神仙,赞叹道妙,曰美曰善,要皆恍惚其象,非实有端倪。盖以为善也,就有恶对;以为美也,就有丑对。又况美在是,恶亦在是;善在是,丑亦在是。此殆后天陰陽有对待,有胜负参差,而非先天一元之气也。故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知人不求虚无一气,而第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也。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神又调息,即调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修士行持,与其求之无极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陰陽更有实据:曰有无相生,不过动而静,静而动,出玄入牝,燮理陰陽也。难易相成,不过刚而柔,柔而刚,鼎炉琴剑,一烹一温也。长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来,前行短、后行长之谓也。高下相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颠倒坎离之妙用也。音声相和,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不啻鸣鹤呼群,同声相应,不召自来也。前后相随,即子驰于后,午降于前,乾坤交媾,和合一团,依依不舍也。此数者皆由后天之陰陽,而返先天之无极也。

圣人知道之本源冲漠无朕,浩荡无痕——其处事也,以无为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风;其行教也,则以不言为宗,而自喻过化存神之妙。圣人作而万物睹,又何难之有哉?自此耕田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开源节流,勤导化而并化其迹。即使功满乾坤,名闻天下,而圣人若耻,为虚名未尝有实绩也。夫岂若《书》云:汝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能、争功者,尚有弭人争竞之想哉?此殆归于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适其乐,而不忘自得之真。

古言视富贵如浮云,弃功名如敝履者,其斯之谓欤?虽然,道成德自立,实至名自归。圣人纵不居功,而天下后世,咸称道不衰。是不言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也。

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惟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称,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乌可厚非哉。

《易》曰:“一陰一陽之谓道。”是陽非道,陰亦非道,道其在陰陽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陰陽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陰陽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善无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易难数句,是教人由有对待之陰陽,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之本根。至于守中养丹,陽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惟圣人直指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视富贵为不足重轻,非圣人孰能与于斯学?学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他注云:天下皆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矣。此讲亦是。但太上之经,多在源头上说,不落二乘。

思考:

六道四选一选择题覆盖核心概念:六题分别聚焦“道之根源”“三家共性”“后天之害”“玄关作用”“管理智慧”“阴阳关系”,全面覆盖原文重点。

题目1: 根据黄元吉的观点,道的根源是什么?

A. 儒家的“隐微”、释家的“那个”、道家的“玄关”

B. 后天的阴阳对立与美善丑恶之分

C. 先天一元之气,表现为“无善无恶”的纯粹状态

D. 《书》中“不矜不伐”的道德准则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C

原文明确指出“受命之初,浑然天理,无有瑕疵”,并以“先天一元之气”为道之根源,批判美善丑恶为“道之害”。A项是三家对道的表象描述,非根源;B项是后天之气的对立;D项是圣人行道的结果,非根源。

题目2:文中提到儒家、释家、道家对道的描述分别为“隐微”“那个”“玄关”,其共同点是什么?

A. 三者本质不同,分属不同学派

B. 均是对后天现象的抽象概括

C. 均指向先天一元之气的不同表现

D. 是修炼的具体方法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C

原文指出“大道根源,端本于此”,三家描述虽形式不同,但均是对“先天一元之气”的隐喻(如“无思无虑之密”“无善无恶之真”)。A项忽视共性;B项“后天现象”错误;D项“具体方法”偏离核心。

题目3: 黄元吉认为,后天的美善丑恶如何影响对道的理解?

A. 是道的本质体现

B. 是道之害,需摒弃

C. 可通过修炼转化为先天之气

D. 是圣人教化的工具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B

原文多次强调“说美说恶,皆为道之害”“舍本而逐末”,明确批判美善丑恶为后天阴阳的分别,阻碍回归先天一元。C项“转化”之说文中未提及;A、D项与原文立场相反。

题目4: 修炼过程中,“玄关”指的是什么?

A. 道家独有的修炼秘法

B. 后天意识中的善恶判断

C. 返本还原的入口,神气凝聚之处

D. 炼丹时的鼎炉器具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C

原文称玄关为“凝神象外”“神依气立”的起点,是“返先天无极”的关键。A项“独有”错误;B项“后天意识”与“无思无虑”矛盾;D项是具体修炼工具,非玄关本质。

题目5: 管理智慧的特点是什么?

A. 积极干预,以功业立名

B. 无为而治,不居功

C. 强调礼法教化,言传身教

D. 追求富贵荣华,如浮云般超脱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B

原文指出圣人“以无为为尚”“功成告退,视富贵如不足重轻”,强调“不言而信”“不矜不伐”。A、C项与“无为”相悖;D项仅描述个人修养,未涉及治国。

题目6: 黄元吉如何看待阴阳与道的关系?

A. 阴阳是道的本质,道即阴阳

B. 阴阳是道的表现形式,道超越阴阳

C. 阴阳为后天对立,道为先天一气

D. 阴阳与道无关,需全盘否定

答案与分析:

正确答案:C

原文明确“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指出阴阳是后天的“对待之气”,而道是先天的“一元之气”。A项混淆本末;B项“超越”表述不准确;D项“全盘否定”错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