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米芾的自由一生
发布时间:2025-03-30 22:15 浏览量:5
米芾
,本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自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又自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淮阳外史、中岳外史、海岳外史等。因为喜爱奇石、崇拜奇石,人称“米颠”。又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其父徙家襄阳,因谓襄阳人,人称“米襄阳”。晚年迁居丹徒,故《宋史·本传》曰:“吴人”。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卒,六十七岁。有子名继丰。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赠中散大夫、会稽公。米芾著《书史》中有言曰:“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今印见在余家,先君尝官濮,与李东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棋胜之,余时未生。”由此,知米芾父曾为官濮州,且“尊德乐道”,与丞相李迪之子李东之友善,喜爱书法艺术。米芾母阎氏,与英宗皇帝妻高皇后在濮王宫有旧。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均言“侍宣仁后藩邸”、“与宣仁后有藩邸之旧”、“侍宣仁后”、“宣仁高后在藩,与其母有旧”,但均未细言所谓“旧”指何事。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则言:“或言其母本产媪,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产媪”,当即今所谓产婆或助产师。另,孟泽等著《古代的狂士》一书中则言“阎氏内通掖庭,曾是英宗皇后高氏的乳母。”未知何据。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赠丹阳县君”,由是推之,阎氏当卒于迁丹徒之后。
宋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2《米南宫帖》谓“元晖父子皆宣仁后外姻”,亦不知何据。阎氏生米芾之年,英宗和高皇后皆十九岁。英宗和高后成婚于濮王邸当在庆历七年(1047),次年生神宗于濮王邸。所谓“有旧”,当指斯时。另据《宋史·英宗纪》,英宗于皇佑二年(1050)尝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米芾父为左卫将军,二人皆武职,或许亦有旧。按:米芾父名佐之疑。徐邦达在《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的《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说道:“父致仕,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大概是把“仕”的“仕”字讹为“佐”,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仁宗皇佑三年辛卯(1051)生,一岁
米芾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中有句云:“我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又在《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云:“余年辛卯,今太岁辛巳,大小运丙申丙辰,于辛卯月辛丑日,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此非天耶?”《跋褚临兰亭序》后有一方玉印曰:“辛卯米芾”。由此,知米芾生于本年。
仁宗至和三年丙申(1056)本年改元为嘉佑元年 六岁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嘉佑元年丙申,六岁。日读律诗百首,一再过目辄皆诵。”《京口耆旧传》:“芾生而秀颖,六岁,日读律诗百首,过目即成诵。”
仁宗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七岁
《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韵语阳秋》卷14载:“元章始学罗逊书,其变体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挽万钧,沉着痛快处,逊法岂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宣……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他书遂列罗逊于宋人书品中,失之矣。”
仁宗嘉佑五年庚子(1060) 十岁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十八岁
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京口耆旧传》:“补秘书省校书郎……”《襄阳县志》:“元章长于邸中,以恩授校书郎。”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孟泽《照耀皇宋万古———米芾》:“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受过米芾母亲哺养的高后做了皇太后,太后顾念旧情,十八岁的米芾即在恩荫的护佑下登上仕途。”此说未知何据。按:《宋史·本传》、《全宋诗·米芾小传》皆未及校书郎事,当属漏记。含光尉前尝有临桂尉,临桂尉前应有一、二年的秘书省校书郎职任。详后考。
神宗熙宁二年已酉(1069) 十九岁
任秘书省校书郎。本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变法进入实践阶段。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浪潮也开始掀起。
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070) 二十岁
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当在本年。米芾《书史》:“余 见石本于关中宋氏,及官桂林,关杞为使者,语及,始知石在关氏。又五年官潭,关杞通判邵州,以石本见寄……”《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余见石本于镇戎军,及冠,官桂林,朝奉大夫关杞为使者,语及,始知
石在关氏。二十五官潭,杞通判邵州,以石本见寄。三十五官杭,而景仁为钱塘令。”按:由“及冠,官桂林”之语知米芾二十岁时尝在桂林为官,“桂林”应指“临桂”。
张光宾《中华书法史》认为,“官南方五年,其间曾任广西临桂尉。”
神宗熙宁四年辛亥(1071) 二十一岁
在临桂尉任上。《宝章待访录·唐彭王傅徐浩书张九龄司徒告》:“某官于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纸复裹,欲为重背。”
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 二十四岁
在临桂尉任上。长子米友仁生。友仁,小名尹仁,字元晖。《书史》一条云:“张伯高虎儿三帖,楮纸,非真迹。在王诜家,苏氏物也。黄鲁直赠小儿诗云:`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元刂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取此故事也。”
周密《志雅堂续钞》云:“又见张受益所收米帖内家书:与寅孙,寅孙即友仁小字。”“盖生于寅年,故山谷有虎儿之称。”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附考云:“盖生于寅岁,故以寅为小名。由此考之,友仁当生于熙宁七年甲寅也。”此说甚是。米芾《题赠叔晦》:“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又,《秘玩帖》在“鳌儿”字上钤一“寅”字小印,可证鳌儿即友仁之名。按:蔡肇《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铭》中,称米芾有五子,只长子友仁知名。其他四子大都早夭。岳
珂《宝真斋法书赞》卷19载米氏一帖云:“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又《晋纸帖》中云:“老来失第三子”。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文中小名为“洞阳”、“三雄”的。另二子不详,待考。五月,晦日,与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岩(龙隐岩),崖上题云:“米黻、潘景纯同游。熙宁七年五月晦。”可证此时米芾尚官桂林。米芾有《送潘景纯》诗一首。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 二十五岁
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官长沙掾。《浯溪石题》云:“米黻南官五年,求便养,得长沙掾。熙宁八年十月望,经浯溪。”有诗《经浯溪》。《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二十五官潭”。“潭”指潭州,即湖南长沙。芾言“南官五年”,由熙宁五年上溯五年为熙宁三年,时米芾二十岁,即“及冠,官桂林。”而不少米芾传记言官长沙前尝官含光尉,但熙宁七年五月还在桂林题伏波岩。因此,尉含光的时间只能在熙宁七年五月之后至熙宁八年十月之前。
熙宁九年丙辰(1076) 二十六岁
官长沙掾。十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失败。米芾《宝章待访录·陈僧智永真草书归田赋》:“某官潭,泰(魏泰)游湖外携行,赏跋累日。”《宝章待访录·唐礼部尚书沈传师书道林诗》:“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绝堂……。某尝为杜板行以记
其事。沈牌某官潭借留书斋半岁,拓得之。”《宝章待访录·唐太师颜真卿送辛子序》:“某佐宝文(宝文阁学士谢景温)于潭屡经赏阅”。神宗元丰元年戊午(1078) 二十八岁官长沙掾。过金陵见僧智永《千文》。《宝章待访录》:“某
元丰元年过金陵见之”。
神宗元丰二年已未(1079) 二十九岁
官长沙掾。《全宋诗》卷1075有米芾诗《诗送吴丈宾州使君元丰乙未长沙掾舍真禧道馆书》,“乙未”四库本作“已丑”,当为“已未”之误,因元丰干支有已未、乙
丑,而无已丑。乙丑为元丰八年,时芾已不在长沙。《跋欧率更史事帖后》:“右唐弘文馆学士兼太子率更令,勃海县开国男欧阳询字信长书《度尚帖》。余元丰官长沙,获于魏泰。”《欧阳询度尚庾亮帖赞》序中有云:“《度尚帖》,元丰乙未官长沙,获于南昌魏泰。”《书吕溱事》文中曰:“元丰二年暮春之初,米黻元章书。”
《中华书法史》:“米芾有《龙井方园庵记》,行书,僧守一撰文。……神宗元丰二年书。”按:魏泰,字道辅。襄阳邓城人。时在南昌。二人在家乡读书时已有交往。苏轼 四十四岁 由徐州移湖州。八月十八日被捕下狱,十一月二十八日结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为“乌台诗案”。秦观 三十一岁 与苏轼偕行自徐州徙湖州。至会稽,有词《满庭芳·雅燕飞觞》,后芾书之。
神宗元丰三年庚申(1080) 三十岁
官长沙掾。《题长沙麓山寺碑》:“元丰庚申之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
《独醒杂志》卷5载:“米元章尝写其诗一卷,投许冲元云:`芾自会道言语,不袭古人。年三十为长沙掾,尽焚毁已前所作。平生不录一篇投王公贵人,与知己索一二篇则以往。元丰中至金陵,识王介甫;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中华书法史》:“书离骚经,……此或为米芾三十到三十二岁之间所作。”
神宗元丰四年辛酉(1081) 三十一岁
官长沙掾(到过惠州、庐山)。《书海月赞跋》:“元丰四年,余至惠州,访天竺净惠师,见其堂张《海月辨公真像》,坡公赞于其上,书法遒劲,余不觉见猎,索纸疾书。匪敢并驾坡公,亦聊以广好人所好之意云尔。”按:上跋有疑者二:称“坡公”似早了一年;苏轼本年前似未到过惠州,不当有赞。《题庐山东林碑》:“十月十六日,楚国米黻。”《庐山纪事》有米芾《开先寺观瀑布》诗一首。按:孔凡礼《关于苏轼生平的若干资料》据米芾所题,认为“是黻来黄州,大约是元丰四年秋季的事情。”当误,详后考。
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 三十二岁
官长沙掾。到黄州访东坡,或谓始从东坡。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独醒杂志》云:“元丰中至金陵,识王介甫;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跋米帖》温革叔皮云:“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苏东坡文集》卷58《与米元章》第一简:“复思东坡相从之乐,何可复得。”
由上述知米芾黄州访苏轼之事无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研究者有三说:(一)元丰四年说。详前元丰四年。(二)元丰五年说。朱靖华《苏轼简明年谱》于元丰五年下云:“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王文诰《苏文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谓米芾来黄州在元丰五年三月。饶学刚《苏东坡黄州生活创作系年》认为,“元丰五年二月苏轼筑雪堂于东坡之上,书`东坡雪堂'以榜之,
自号`东坡居士'。三月,米芾来访,住雪堂,与东坡观画师吴道子画释迦佛,因问画竹法。”(三)元丰七年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引温革叔皮跋米帖,系米芾访东坡于元丰七年甲子。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如元丰七年初识,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访雪堂则为虚。故系米芾谒东坡于本年三月。本年米芾还到过山阳。《跋欧率更史事帖后》:“《庾亮帖》,壬戍岁过山阳,获于钟离景伯。”
神宗元丰六年癸亥(1083) 三十三岁
应赵希道金陵从事之辟,到金陵。二儿友知或生于本年,详徽宗崇宁二年考。
过金陵,识王安石于钟山。《萧闲堂记》云:“仆元丰六年赴赵希道金陵从事辟,会公谪,不赴,识荆公于钟山。”《书史》:“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王安石少尝学之,人不知也。
元丰六年,余始识荆公于钟山,语及此,公大赏叹,曰:`无人知之'。其后与余书简皆此等字。”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元丰六年·诗系年》:“《昭文斋》自注曰:`米芾题余定林所居,因作。'据米芾(字元章)《萧闲堂记曰:`仆元丰六年……'。米芾所题之榜曰:`昭文斋,李伯时画公真于壁,杨次公为之赞。'榜当为本年所题,故系于是年。”按:米芾与王安石的交游,李之仪《跋元章所收荆公诗》有载:“荆公得元章诗笔,爱之,而未见其人。后从辟金陵幕下,既到而主者去,遂不复就职。荆公奇之,总不可留。后亲作行笔,录近诗凡二十余篇寄之,字画与常所见不同,几与晋人不辨。须见此字,乃知荆公未尝不学书者也。元章怀旧念知,故过其坟,为之形容,读其诗可见其意也。”(见《姑溪居士文集》卷39)
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 三十四岁
在金陵。《东坡居士作水陆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诗以寄之》诗,当作于本年苏轼抵金陵之后。《韵语阳秋》评此诗及《杨云阁》诗云:“诗皆出翰墨畦迳之
表,盖自迈往凌云之气流出,非寻规索矩者之可到也。”《王献之苏氏宝帖赞》序中云:“右《苏氏宝帖》,故连右军《快雪时晴帖》。元丰甲子获于子美子志
东探元子国老孙也。”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 三十五岁
官杭州从事。三月六日神宗崩,哲宗十岁即位。宣仁高皇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为相,全部废除新法。《唐率府长史张旭四帖》有云:“三十五官杭,而景仁为钱塘令。”《宝章待访录·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某官杭过润,借观于甘露寺。”
《论书格》:“唐末书格甚卑……,王荆公文尝谓此书意之所至,笔之所止则已,不曳以就长,促以就短。信斯言也。楚国米黻钱塘官舍书。”《箫闲堂诗》序中有言曰:“四明从事晋陵钱君世京,字延叟,过襄阳米黻曰:`昨送……壁间有君像,而题曰权杭州观察推官米元章像,杨之仪笔'。”米芾有《九隽老会序》,序中曰:“元丰间,章岵守郡,与郡之长老从游,各饮酒赋诗。余以杭州从事罢官经由,为作序曰。”按:米黻父光辅有会稽公之赠,疑谢世于米黻官杭州之时。因会稽就在杭州附近。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三十六岁
季春,游药洲(在广东)。本年宣仁高皇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赵慎珍《米海岳年谱跋》云:“九曜石在学使署中,其一在藩署东斋,上有药洲二字,旁书米黻元章题。又有`时仲诩积中同游,元佑丙寅季春初八日题'十八字……。”
《宝章待访录》写成于本年。其序曰:“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元佑丙寅八月九日。”《中华书法史》:“《宝章待访录》一卷,宋米芾撰,书成于元佑元年丙寅。”苏轼 五十一岁 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惟千万节哀自重。”由此推知米芾父当死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再就是芾父有“中散大夫、会稽公”之赠。会稽距杭州甚近。
哲宗元佑二年丁卯(1087) 三十七岁
在京师,出席西园宴集。《李邕帖赞序》云:“元佑丁卯过甬上,与紫微孙夷庚(字坦夫)以张萱六画、徐浩二古帖易得。”《宝章待访录·李邕多热要葛粉帖》:“今在其孙前宿州支使夷庚处,……余过甬上,于夷庚处购得之。”有诗《二王书跋尾》。今诗集未收。《全宋诗》卷812苏轼有《次韵米黻二王跋尾二首》。苏诗又收在元佑二年七月至十二月所作中,推知米芾诗亦当作于此时。有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书史》云,当时唱和者黄庭坚一首、蒋之奇三首、吕升卿二首、林希三首、刘泾二首……,共成一轴,林子虚借去未还。苏轼次韵之作的第二首,亦为此诗之和诗。又,唱和者时皆在京师,米元章之在京师无疑。本年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宴集。李伯时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详附文之考析。苏轼 五十二岁 在京师,任知制诰,七月兼侍读。作《次韵米黻二王跋尾二首》,其第二首为同韵和米芾《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之作。
哲宗元佑三年戊辰(1088) 三十八岁
游湖州、扬州。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三年戊辰,兰亭题云:`元佑戊辰二月,获于才翁之子洎字及之。米黻记。'”《中华书法史》:“书苕溪诗卷,行书。此为宋哲
宗元佑三年八月,应当时湖州知州林希之邀往 苕溪时呈诸友之诗。末有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米芾时年三十八岁。”《跋殷令名帖》:“元佑戊辰,集贤林舍人找为
苕、雨言(浙江吴兴)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五日吴江舣舟垂虹亭题。”《中华书法史》:“《蜀素帖卷》,行书。此为元佑三年九月二十日书,在书苕溪诗后一月,时在湖州。……此卷米芾书凡七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五百五十六字。书自作各体诗七首。末行款云:`元佑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作《颜鲁公碑阴记》:“元佑三年,适睹郡人新公之祠,因得谒拜公像……,公之大节,纪载甚多,而论次于林公之文为备……襄阳漫仕米芾记并书。”《书史》:“怀素绢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识颜尚书'、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怀素老笔,并在安师文处。元佑戊辰岁,安公携至,留吾家月余,临学乃还。后有吕汲公大防已下题。今归章公。”《淳化阁帖题跋》云:“行年四十,元佑三年维扬倦客游阁题。”翁方纲《米海岳年谱》曰:“元佑三年,元章三十八,所言行年四十,撮指之语耳。”此说甚是。按:米芾《蜀素诗卷》有《吴江垂虹亭》、《入境寄集贤林舍人》、《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重九会郡楼》、《和林公岘山之作》、《游湖州》等诗。
哲宗元佑四年已巳(1089) 三十九岁
在扬州。有诗《元佑已巳岁维扬后斋为亳州使君蒋公写二首》,诗中有:“何须新句能消暑,满腹风云六月寒”之句,诗当写于夏日。六月,苏轼、章资平造访。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书史》:与王涣之饮于太师李玮家,阅书画竟日。另,《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云:“元佑中见晋帖
于太师李玮家,余特爱此帖,欲博以奇玩,议十年不成。元符中归翰长蔡公,建中靖国二月十日,以余笃好见归。”由元符元年上推十年,约在本年。暂系于此苏轼五十四岁 四月出京,六月经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有《与米元章》书三则。有言曰:“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又,《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
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有米楚狂,……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贺 铸 三十八岁 在历阳任,三月游金陵。本年当已与米芾有了交往。
哲宗元佑五年庚午(1090) 四十岁
在扬州。《杂咏》诗三首,其一有句云:“得官尘土古扬州,好客常稀俗客稠。掩簿叱胥无 我,冒风踏雪作清游。”由末句知作于冬日。《跋欧率更史事帖后》:“元佑庚午冬至,萧闲外舍装。”萧闲外舍在扬州。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5《书赠俞清老》:“米黻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起居语默,略以意行,人往往谓之狂生。然观其诗句合处殊不狂,斯人盖既不偶于俗,故为此无町畦之行,以惊俗尔。清老到扬,计元章必相好,然当不鞭其后者相琢磨,不当见元章之吹芋又建鼓而从之也。”米芾扬州诗有:《扬州作》、《壮观二首》、《壮观后诗同二公游壮观上呈府公工部》、《壮观亭》、《奉呈彦昭使君陪壮观之赏》、《将行戏呈彦楚彦昭彦舟》等。
哲宗元佑六年辛未(1091) 四十一岁
本年春已定居北固。《书史》:“文惠孙居高邮,并收得褚遂良黄绢上临〈兰亭〉一本。乏资之官,许余以五十千质之。余时迁葬丹徒……未暇见之。……后十年,王君卒,其子居高邮,欲成姻事,因贺铸持至仪真,求以二十千售之。”由夏承焘《贺铸年谱》知米芾、贺铸于仪真再见为元符三年(详元符三年考),十年前当在本年。是知米芾已定居丹徒,且“迁葬丹徒”。有诗《元佑辛未上元后一日同周文之、刘瑞莲、章纵矩游浮玉》、《浮玉亭》等。
二月,贺铸舟次广陵,游金山,召米芾不至,同游十人以“元章未至”分韵赋诗。《中华书法史》:“《跋东坡木石图》,行书,此诗为跋润州忄西云冯尊师所藏苏轼木石图。首句云`四十云谁是',疑其题诗当在四十或四十一岁间。”长子米友仁本年十八岁,或本年应举,芾作《送大郎应举》诗一首。本年改“黻”为“芾”。《王子敬帖跋》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为十二年,自崇宁元年上溯十二年,当在本年。宋·邓椿《画继》卷3《轩冕才贤》:“襄阳漫仕米黻元章,尝自述云:黻即芾也。即作芾。”明·张米庵(丑)《真迹日录》云:“米手柬三帖皆写黻。”又跋云:“右米公三帖,公传世真墨,早年作黻,至立岁外始改芾,此为元佑初书无疑。”立岁为三十岁,其说当误。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所辨甚是。米芾尚有题名作“芾夕”者,《莫光堂帖》自书云:“芾夕名连姓合之。楚姓米,芈是古字,屈下笔乃芾字。”《题焦山瘗鹤铭》后云:“仲宜、法枝、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樵书。”贺 铸 四十岁 二月,舟次广陵,召米芾不至,同游金山十人以“元章未至”分韵赋诗。友有《金山夜集招元章不至作》。序曰:“辛未二月,与二黄、陈、张四子同赋,余得王字。”又有《约十客同集金山米芾元章约而不至坐中分题以元章未至分韵作诗拈阄韵应口便作滞思即罚巨觥余得章字》。诗曰:“九客相逢思楚狂,停歌罢铗缓行觞。座中那更添严令,分韵吟诗招阿章。”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贺方回年谱》:“贺、米交游可考者始此。”又云:“米此年春盖居北固山之净名斋。”
哲宗元佑七年壬申(1092) 四十二岁
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七年壬申九月,苏子
瞻自扬州召还,元章方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苏轼有《与米元章》二书,其一中有“过治下得款奉,辱主礼之厚,愧幸兼极。”其二中有“辱临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量。”由是知,米芾尝往访过苏轼。雍丘距京甚近。《章圣天临殿记》、《章圣天临殿铭》作于雍丘。
铭中有“在雍丘,壬申岁制。”《中华书法史》:“《致景文隰公尺牍》,米芾书,行书,约作于四十二至四十三岁顷(1091———1092)。景文隰公为山西隰州守刘秀孙,字景文。”《谢吴安中留宿》诗,或作于本年或上年末。吴安中或为吴师礼,时在京为太学博士。“肉眼通神四十年”当指成数。苏轼 五十七岁 知颖州,二月改知扬州,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九月到任。途次雍丘访米芾。
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宋·赵令畴《候鲭录》卷7载:“东坡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哲宗元佑八年癸酉(1093) 四十三岁
雍丘县令。苏轼《记张元方论麦虫》:“元佑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八月,米芾至京师访贺铸。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卒,哲宗开始亲政。十月,贺铸过雍丘访米芾。米芾有诗《别贺方回弟》。贺铸 四十二岁 秋冬间由京师扶病东归。《贺铸诗集》卷5有《谢米雍丘元章见过》,注云:“八月京师赋。”又有《留别米雍丘二首》,注云:“米博辨有才具,著《山林集》数十卷,为人知者特水淫书学而已。清狂多忤,尝上章援余祠吏之请,不报辄已,
因以激之。”癸酉十月雍丘赋。按:米、贺二人过从之密,叶梦得有言曰:“是时
江淮间有米芾元章,以魁岸奇谲知名。而方回以气侠雄爽适相后先。二人每相遇,瞠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传为口实。”
哲宗元佑九年甲戌(1094) 四十四岁
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正月在雍丘作《明道观壁记》,署曰:“元佑甲戌
正月五日令臣芾谨记。”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周益公题跋》云:`元佑九年末改绍圣,时元章知雍丘,上吕汲公书。暮春,与周仁熟试赐茶。十月东归,道过露筋祠,刻石为赞。”“上吕汲公书”,疑为辞职书,或请调监中岳庙报告。《芾顿首今去国之官谨成拙诗上献相公钧席下》当作于本年三月以前,因为三月乙亥吕汲公已被罢相。有词《满庭芳·雅燕飞觞》题云:“绍圣甲戌暮春与周仁熟试侍茶,书此乐章。”
据考,词为秦观所作。或为米芾书之?《露筋之碑》:“绍圣元年十月,中岳外史米芾东归,过其下刻石。”由此知,米芾本年十月已改监中岳祠。本年诗作有《驱蝗虫诗》。宋·何元艹远《春渚纪闻》卷2载:“米元章为雍丘令。适旱,蝗大起,而邻尉司焚瘗,后遂致滋漫,即责里正并力捕除。或言尽缘雍丘驱逐过此。尉亦轻脱,即移文载里正之语,致牒雍丘,请各务捕收埋本处地分,勿以邻国为壑者。时元章方与客饭,视牒大笑。取笔批其后付之云:`蝗虫元是空飞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传者莫不绝倒。”又,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亦有载:“米元章少时作邑,会岁大旱,遣吏捕蝗甚急。有邻邑宰忽移文责之,谓吏驱蝗入境。元章取公牒作一绝句其背而遣之云,`蝗虫本是天灾,不由人力挤排。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见者大笑。”有《催租》诗,中有“救民无术告朝廷,监庙东归早相乞”之句。还有《求监庙作》诗。《甘露歌上呈留守门下侍郎》诗中有“绍圣元年图旧德”之句,疑亦为本年之作。贺铸 四十三岁 九月过京口,作诗寄米芾。《题甘露寺净名斋兼寄米元章》注云:“米旧居此斋,甲戌九月晦京口赋。”
哲宗绍圣二年乙亥(1095) 四十五岁
任监中岳祠、六月客扬州、八月观潮钱塘《中华书法史》:“《乐兄帖》,米芾行书。绍圣间米芾辞去雍丘知县,任监中岳祠时答朋友的信。”作《拜中岳命作》诗二首,有“图书老此生”之意。贺铸《折中仓观米元章题字》诗,题下注云:“时米客扬州。乙亥六月京师赋。”由此知,米芾六月在扬州。有《扬州作》诗,诗中言“真同一梦觉,坐想十年游。”“十年”当非实指。米芾元佑三年曾游扬州,且四、五年犹在扬州。有《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于浙江亭书》诗一首,其注云:“时年四十五”。由此知,米芾八月在钱塘。贺铸 四十四岁 由海陵赴京师,六月作诗《观米元章题字》。又作《感兴》诗,注云:“乙亥八月,食贫京师。”
哲宗绍圣三年丙子(1096) 四十六岁
在镇江。程俱《北山小集》卷16《题米元章墓》:“公乐善喜推下后进,绍圣丙子,余初识君南徐(江苏镇江),贻诗谓余李太白后身,非所拟也。”“公既没,余他日过南徐,便觉招隐鹤林爽气都尽。”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 四十七岁
在涟水军使任上。《题泗滨南山石壁》:“京洛风沙干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冲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为《都梁十景诗》的第一首,十景在泗州,距涟水不远,疑为赴任途中所作。尝有《虹县旧题二首》,亦当为斯时所作。《涟水军唐王侍御庙记》有句云:“绍圣丁丑,丹阳米芾窃席是邦。夏旱,四月晦,斋戒请雨。翌日,雨降浃尺。”《书史》:“刘泾书来涟漪曰:`收唐绢本《兰亭》……'。余答以诗曰:`刘郎无物可萦心,……'。君贻余诗尝曰:`秘笈墨皇曾敬识'。林希送余诗`湖岭共倾银雨言水'。”除此之外,刘泾有《元章好古过人,书画惊世,起余作歌》诗送米芾。
米芾还有《刘泾收得子鸾字帖云是右军,余恐是陈子鸾。薛绍彭亦云六朝书。又得像。余时在涟漪,答以诗云》一首。还有《涟漪寄薛绍彭》诗一首。词作有《减字木兰花·涟水登楼寄赵伯山》一首,《丑奴儿·踟躇山下濡须水》一首。本年吕汲公大防卒。米芾词集中有两首为之祝寿词,当作于本年前一二年。秦观 四十九岁 在郴州。作《踏莎行·雾失楼台》词。《野客丛书》卷20:“《诗眼》载,前辈有病少游`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谓`斜阳暮'似觉意重。仆谓不然,……。观当时米元章书此词,乃是`杜鹃声里斜阳曙',非`暮'字也。得非避庙讳而改为`暮'乎?”
哲宗绍圣五年戊寅(1098),本年改元为元符元年 四十八岁
在涟水军使任上。《跋晋帖》云:“元符之元,涟漪瑞墨堂题。”八月,书东坡《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诗呈晁补之。作《净名斋记》。记中云:“元符之元,八月望日,涟漪郡斋瑞墨堂书。”《全宋诗》卷25程俱诗《傅冲益寄淮口阻风及清淮道中诗二首又次涟水一首用其韵和寄》自注云:“米元章当时自称涟漪守垒,寄书吴江,求海岱楼诗云:`军宅枕岱一支,左海八十里在目中,真伟观也。诗来当为刻之楹间。'故有如前数句云。”《乐圃先生墓表》:“乐圃先生吴郡朱氏,……元符元年二月丙申,遘疾不禄,享年六十。”“余昔居郡与先生游,知先生者也。”《中华书法史》载:“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行书。为米芾知涟水军时致葛德忱的信。书写时间约在哲宗绍圣至元符间(1097———1098)。”系于本年。有《狱空行》诗一首,《去涟水》诗一首。
冯梦龙《古今谈概·癖嗜部》记云:“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察使,因往廉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付公,那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于左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宛转翻落以示杨,曰:`此石何如?'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如此石,那得不爱?'杨忽曰:`非公独爱,我亦爱也。'即就手攫得之,径登车而去。”
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 四十九岁
除蔡河拨发。《中华书法史·米芾》:“元符二年春,除蔡河拨发。”
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 五十岁
居丹徒,与贺铸一起见蔡京于仪真。《铁围山丛谈》卷4载:“元苻末,鲁公蔡京自翰苑谪香火祠,因东下,无所归止,拟将卜仪真以居焉。徘徊久之,因舣舟于亭下。米元章、贺方回来见。俄一恶客亦至,且曰:`承旨书大字世举无两,然某私意若不过解赖灯烛光影以成其大。不然,安得运笔如椽哉?'公哂曰:`当对子作之也。'二君亦喜,俱曰:`愿与观。'公因命具饭磨墨,时适有张两幅素者。食竟,左右传呼舟中取公大笔来。即睹一笥道帘下出,笥有笔六七支,多大如椽臂。三人已愕然相视,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莫不叹息。墨甫干,方将共取视。方回独先以两手作势,如欲张图状,忽长揖卷而急趋出矣。于是,元章大怒,坐此,二人告绝者数岁而始讲解。乃刻石于龟山寺中,米老自书其侧曰:`山阴贺铸刻石也。'故鲁公大字,自唐人以来至今独为第一也。”
《宣和书谱》云:“作`龟山'二字,盘结壮重,笔力遒劲。巍巍者若巨鳌之载昆仑,翩翩如大鹏之翻溟海。识与不识,见者莫不耸动。斯亦一时之壮观也。”《甘露寺悼古》诗,序云:“元苻末,一旦为火所焚,六朝遗物扫地。”“今所存唯卫公铁塔、米老庵三间,作诗悼之云云。”诗句有“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画史》亦有此载。《杨诚斋诗话》云:“润州大火,惟存李卫公塔、米元章庵。元章喜,题云云。有轻薄子于塔庵二字上添注爷娘二字,元章见之大骂。盖元章母尝乳哺宫中,故云。”芾作《十纸说》云:“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
米芾本年还有诗《甘露作呈夷旷》、《甘露寺》、《海岳庵杂诗》、《登米老庵呈天启学士》、《题宝珠阁》等。苏轼 六十五岁 谪居儋州。遇赦,迁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本年春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即位,向太后垂帘,废除新正。因此,苏轼于四月三次赦免。六月抵雷州,会秦观。七月至廉州,接诰命迁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秦观 五十二岁 七月,被命复宣德郎,放还。八月十二日,行至藤州,中暑而卒。《全宋诗》卷1058有《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次韵答米元章》诗二首,未知作于何年。贺铸 四十九岁 在仪真,与米芾一起见蔡京。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五十一岁
惟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春正月,皇太后崩。米芾作《皇太后挽词二首》,自注题云:“奉议郎充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武骑尉赐绯鱼袋米芾上进。”
《中华书法史》载:“《大行皇太后挽词》,米芾真书。……向皇后太后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崩,所进挽词二首。时米芾五十一岁,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钩文字。”《跋晋太保谢安石帖后》:“建中靖国二月十日,以余笃好见归。”作《三米兰亭》。喻蘅《艺文随笔·兰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云:“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米芾发现泗州南山杜宝臣家藏唐摹刻本`有锋势,笔活。……回视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异也'。
他和两个儿子友仁、友知合作,用十天功夫摹刻了一本。他在《书史》上曾得意地说:`此书(指《兰亭序》)不亡于后世者,赖有此本。……世谓《三米兰亭》。”按:据喻氏上述,米芾子友知本年尚在世。友知卒时二十岁。米芾有词《点绛唇·示儿尹仁、尹知》,词中有句云:“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功名晚,水云萧散,漫就驿亭看。”词当作于本年或本年前后两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温叔皮《跋米帖》云:《京口耆旧》云:“建中改元,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
六月,见苏轼于仪真。苏染疾,米芾多次过谒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为此,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得苏轼去世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闻东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日毕此世。季夏相值白沙东园……”之语。本年有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苏轼《与米元章》书:“太师雄篇已领”当指此诗。苏轼 六十六岁 六月在仪真,有疾。米芾多次往见。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与米元章》书九首中有“岭海八年……独念元章”,“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黄庭坚 五十六岁 本年四月至次年正月在江陵。其间或至襄阳,作《题襄阳米芾祠》诗二首。题下注云:“建中靖国元年。”
徽宗崇宁元年壬午(1102) 五十二岁
发运司属官。《中华书法史·米芾》:“建中靖国元年、崇宁元年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钩文字武骑尉。”本年蔡京为相,恢复熙宁、元丰、绍圣新法。元佑、元苻间反对新政的人,再遭打击,并立党人碑于端礼门。王明清《挥麈后录》卷7《米元章倚蔡元长凌大漕张励》云:“米元章崇宁初为江淮制置发运司勾当达直纲运,置司真州。大漕张励深道见其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深不乐之,每加形迹,元章甚不能堪。会蔡元长拜相,元章知己也,遣私仆朔心于元长,乞于衔中削去所带`制置发运司'五字,仍降旨请给序位人从,并同监司。元长悉从之。遣仆人持敕命以来。元章既得之,闭户自书新刺,凌辰拜命毕,呵殿径入谒,直抵张之厅事。张惊愕莫测,及展刺即讲钧敌之礼,始知所以。既退,愤然语坐客云:”米元章一生证候,今日乃使着矣。'后元章以能书得辛佑陵,擢列星曹。国朝以任子为南宫舍人者,惟庞懋贤元英与元章二人。
元章晚益豪放,不拘绳检,故蔡天启作其墓碑云:`君与西蜀刘巨济、长安薛绍彭道祖友善,三公风神萧散,盖一流人也。'又云:`冠服用唐规制,所至,人聚观之,视其眉宇轩然,进趋坦如,音吐鸿畅,虽不识者,知其为米元章也。'”作《王献之苏氏宝帖赞》,序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时,甘露下吾家宝晋斋碧梧廿本。”由“甘露下”之语,知《书屏石》亦当作于本年。其文有曰:“西山书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异石来告余……,又七日,甘露下其石,梧桐、柳、竹、椿、杉、焦、菊,无不沾也。自五月望至二十六日,犹未已。”陶宗仪《辍耕录》卷6《兰亭集刻》云:“循王家藏,米芾跋云:`壬午六月九日,大江济川亭舣宝晋斋,舟皇对紫金浮玉群山,迎块风消暑,重装。”卷6《宝晋斋研山图》云:“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旧有诗云:`研山不易见……'。今每诵此诗,必怀此石。近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气秀尤不复泯矣。
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书。”按:《宋诗钞·襄阳诗钞》:“晚以研山易北固园亭,名海岳庵、净名斋,又作宝晋斋,因号海岳外史。”《铁围山丛谈》卷5记述,米芾曾得到一件南唐后主遗留下来的砚山,“径长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落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后来元章用这件砚山同一位姓苏的人家换了一块宅地。苏氏得到这件砚山后,珍爱异常。不久又被宋徽宗“索入九禁。”
米芾本年还作有《焦山普济院碑》文,题下有:“崇宁上章协洽至日文。”铭中有“崇宁膺历,元圣当天,忠贤吾朝,道化周行”之语。《书紫金砚事》:“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喻蘅《艺文随笔·兰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次年(崇宁元年),米芾又在御府帖跋中叙述`杜氏本'是他`行年六十,阅书一世未之见也'的妙迹……”。“行年六十”,当为虚指。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 五十三岁
太常博士、书学博士。《跋晋唐帖》:“癸未,玉堂竹斋,太常博士米芾记。”《跋王略帖》:“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作《太常二绝》。诗中有“鱼鸟难训湖海志,岸沙汀竹忆江山”之句。米芾《画史》云:“李公麟(字伯时)病右手三年,余始画。”据《宋史》卷444《李公麟传》载:“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越三年当在本年。即本年元章始画。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芜湖县学记》:无为守米芾书,按碑云崇宁元年仲秋诏议修学,越十月,知芜湖县林修所建,适如诏旨云云。此记撰书在二年也,或以记在崇宁元年,误也。”
依此,则米芾于本年六月就在无为军任上了。这又与米芾所书《动静交相养赋》后题款相违。其题为:“崇宁三年仲春月既望承议郎行书学博士赐绯鱼袋襄阳米芾元章于宝晋斋”。疑本年尚在书学博士任。宋·何艹远《春渚纪闻》卷7:“米元章为书学士,一日,上辛后苑……。遽召芾至,出乌丝栏一轴,宣语曰:`知卿能大书,为朕竟此轴。'芾拜舞讫,即绾袖舐毕伸卷,神韵可观,大书二十言以进,曰:`目眩九光开,云蒸步起雷;不知天远近,亲见玉皇来。'上大喜锡赍甚渥。
又一日,上与蔡京论书艮岳,复召芾至,令书一大屏,顾左右宣取笔砚,而上指御案间端研使就用之。芾书成,即捧研跪请曰:`此研经赐臣芾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上大笑,因以赐之,芾蹈舞以谢,即抱负趋出,余墨沾渍袍袖而喜见颜色。上顾蔡京曰:`颠名不虚得也。'京奏曰:`芾人品诚高,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者也。'”《与人手柬》云:“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癸未去国至今,二儿二女,老年何堪”。
此柬不知书于何时,但“癸未去国”一语告诉我们,本年米芾确实离开了朝官之任。它还告诉我们,“第二儿”当是友知,本年或本年前一年去世。因为建中靖国元年尚参与《三米兰亭》的创作。由“二十岁化去”,知友知当生于元丰末年或前后一两年。有《拜书学博士作》、《除书学博士呈时宰》诗。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 五十四岁
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属安徽)。《动静交相养赋》后署曰:“崇宁三年仲春月既望承议郎行书学博士赐绯鱼袋襄阳米芾元章于宝晋斋”。有文《戴公之碑》,注云:“崇宁甲申文”。王士祯《古夫亭杂录·阴符经墨迹》云:“米南宫写《阴符经》墨迹……,经后有元章与刘巨济唱和《龙真行》二篇……。《阴符经》后题`甲申初夏南山米老学书课。'”
蔡肇《米元章墓志铭》:“已而出知常州,不赴,改勾管洞霄宫,未几,除知无为军……。”有诗《奉陪洞霄内阁拉殊师利宿穹窿本公故寺绝类岳麓感之而作》,当作于斯时。按:洞霄宫,道观名。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山与天柱山之间,唐为天柱观,宋大中祥符五年始改洞霄宫。有诗《龙真行为天章侍制林公跋书云秘府右军书一卷有一龙形真字印故作》。
刘巨济有《和米元章龙真行》诗一首。据上条所记,诗当作于本年。应怀禅师弟子之请,作《天衣怀禅师碑》。怀禅师为无为军崇寿寺僧,此碑当作于知无为军任上。《中华书法史》云:“《宝晋斋帖》,米芾手摹二王以下真迹,刻石于无为军。”米芾以所藏晋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羲之《王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摹写刻石,署为“宝晋斋”。《宝晋斋法帖》由是而生。后经兵火残损,无为太守葛佑之复刻。
至南宋末,无为通判曹之格又重刻,并加选家藏王羲之父子及米芾诸帖,一并钩摹上石,共为十卷,名《宝晋斋帖》。本年六月,诏制:“今四方承平,百揆时叙,小大之政毕举,独书画之学未有高世绝人之风,殆劝励之不至也。其议投试简拔之法,著为律令。”翁方纲据此以为米芾本年除书画两学士,恐有误。
徽宗崇宁四年乙酉(1105) 五十五岁
知无为军。作《仰高堂记》,署曰:“崇宁乙酉守老楚米芾记,子尹仁篆题。”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四年乙酉,《无为军仰高台记》,元章在无为州书`墨池'二字、`宝藏'二字勒石,字皆径二尺许。”由上述,知米芾本年尚在无为军任。翁氏所谓“三年甲申六月……遂除书画两学博士”当有误。宋·费衮《梁溪漫志》云:“米元章守濡须(无为附近),闻有怪石在河山禺,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去。”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 五十六岁
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蔡肇《米元章墓志铭》:“未几,出知无为军。逾
年,复召为书画学博士。”《中华书法史》:“崇宁五年(1106),再召为书画两学博士。便殿赐对,因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蒙赐御书画扇各二。擢礼部员外郎。以言者弹劾,罢知淮阳军(江苏邳县)。”
黄剑华《古老的清玩———金石碑刻》云:“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便记载了米芾于崇宁四年任礼部员外郎时,被言官抨击为:`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目之以颠'。若在礼部任职,`无以训示四方'。”其中“崇宁四年”之说与上文不合,当有误。《宝晋英光集补遗·跋颜平原帖》:“崇宁丙戌六月六日,从九品下米芾记。”
《跋欧阳修集古录》:“芾多识前辈,唯不识公,临纸想其风彩。丙戌八月旦谨题。”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丙戌,盱眙第一山题云:`张大亨、米芾丙戌岁获砚帖云仆今日获天下大奇砚,石佳,发墨眼大如钱。今岁有此奇获,真丙辛天地合也。'友仁跋云:`此晚年字。'岳珂跋云:`宝晋生以辛卯,术家以天地合言,则丙戌岁在大观之元,如宝晋因得右军王略帖作太师行,固尝以丙辛合,论得帖之月日矣。'”
本年九月,黄庭坚卒。六十一岁。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 五十七岁
知淮阳军。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大观元年丁亥五月丙戌朔,作《章吉老墓表》。×月,卒于淮阳军廨。方信孺记云:“`痒生于首,谢事不许,卒于官。'”《全宋诗》卷1075《米芾》:“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中华书法史·米芾》:“大观元年,卒于淮阳任所。”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对米芾卒年作按语曰:
“大观元年丁亥,米公卒,时年五十七。
《宋史》本传云`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其误明矣。又厉鹗《宋史纪事》云`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亦误也。又宋·程俱《北山小集·题米元章墓》文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此亦不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言之为祥。张丑云`米公卒于大观元年丁亥',又引蔡肇所撰《米公墓志》谓`葬于三年六月',此与方信孺记云`大观三年葬于丹徒×山下'正合也。且黄长睿《东观余论序》云:`元章今已物故'。此序作于大观二年戊子六月,则米卒于大观元年为定说矣。”卒前作《临化偈》云:“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法(路)。”
徽宗大观二年戊子(1108)
知淮阳军清·吴之振《宋诗钞》:“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清·厉鹗《宋诗纪事》卷34:“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徐松《宋会要辑稿》:“特恩加赐者,……知淮阳军米芾(大观二年三月)赙以百缣。”宋·黄长睿大观二年六月所写《东观余论序》:“元章今已物故。”
徽宗大观三年已丑(1109)
知淮阳军宋·蔡肇《米元章墓志》:“以大观三年六月某日葬丹徒长山下。又:“方民间竟以前代笔迹来上,萃于秘府,号宣和御览,几百帙,特诏丞相太史楚国公跋尾,公亦被旨预观。扌晋绅以为荣遇。”按:据《宋史·奸臣传》,蔡京封楚国公在大观三年。米芾“被旨预观”亦当在本年。蔡京所跋即《大观贴》,其标题皆蔡京手书,每卷末刻有“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字样。出此,芾本年当尚在人世。薛绍彭有《秘阁观书》长诗一首,惜未署作年。方信孺:“大观三年葬于丹徒×山下。”
徽宗大观四年庚寅(1110)
知淮阳军宋·程俱《北山小集·题米元章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
本文转自襄樊学院 中文系魏平柱所编:米芾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1] 脱 脱.宋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 傅璇石宗.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 吴之振.宋诗钞[Z].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厉 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 唐圭璋.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1965.
[6] 黄正雨.米芾集[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 黄中业.宋史记事本末[Z].辽沈书社,1994.
[8]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张光宾.中华书法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10] 黄剑华.古老的清玩-金石碑刻[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1] 董天策.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2] 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13] 顾之川.苏轼文集[Z].长沙:岳麓书社,2000.
[14] 朱靖华.苏轼新评[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15]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6] 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Z].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7] 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 王辉曾.淮海词笺注[Z].北京:中国书店,1985.
[19] 费 衮.梁溪漫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0] 喻 蘅.艺文随笔[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1] 轶 名.宣和书谱[Z].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22] 葛立方.韵语阳秋[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3] 吴 曾.能改斋漫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4] 蔡 绦.铁围山从谈[Z].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 唐圭璋.词苑丛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6] 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 任叔宝.中国历代笔记英华[Z].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
[28] 邹演存.米芾祠及其石刻[Z].湖北襄樊市文物管理处,1999.
[29] 孟 泽.“照耀星市万古”———米芾[J].古典文学知识,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