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发展地名文化

发布时间:2025-03-30 20:00  浏览量:2

地名文化

在全国现行314个省辖以上城市中,太原这个名称所产生的历史年代之久、使用时期之长、称谓范围之广、古今一地之独,名列全国之最,其积淀、揭示、传承、弘扬着太原的历史发展、政治兴衰、民族融合、文化行演以及社会形态等方方面面的深逐内涵。

唐城

史籍中关于陶唐氏在太原的记载很多。《毛诗·唐风谱》郑玄注、《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史记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水经·晋水注》《左传》杜预注、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乐史《太平衰宇记》、金鄂《求古录礼说》等,都认为陶唐的地望在太原。《都城记》载:“太原故城北二里唐城世传帝尧始都于此。《读史方與纪要》载:“太原故城在今太原县治东北,古唐国也,尧筑唐城为唐国。《诗谱》载:“尧始都晋阳,后乃迁平阳。
以上所说大意是:在太原古晋阳城北二里许曾经有一座唐城历朝历代都认为这里是帝尧早期的都城。古代“城”与“国意,唐城即唐国,说明太原当年曾是唐尧部族活动的中心。

古陶字为“匋”瓦器也。陶古音为窑,与尧音义相通。所谓“陶”即是远古制陶之地,而“唐”则为浩大之义。陶唐氏可能是一个善于烧制陶器的部落,其活动范围应该包括河东、太原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所谓“陶唐五都”也。太原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多半是河北龙山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这些地方都是制陶处,所以学者认为太原在远古时代是陶唐氏活动的地方或尧之旧都”是没有疑义的。

唐城是后来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历史上强盛的大唐王朝,即起源于此。至今海外华人称呼自己的故乡为“唐山”,称呼自己的居住地为“唐人街”,其最早的渊源都应该追溯到太原。

太原

太原之名最早见载于《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日味,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请汾川。”这段史料揭示:早在“五帝”之一的时代,有个叫台骀的先贤,疏导了汾河之水,障阻了洼地大泽,肇始了“太原”。颛顼帝为了表彰他,把他分封在这里。这是太原之名产生的时代,迄今约有四千至五千年的历史。

大禹曾率众在大原治理水患。《尚书·禹贡》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大原,至于岳阳。”

《左传·昭公元年》还记载:“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侍夏商及成王灭商,而封大叔,故参为晋星。杜预注日“大夏,今晋阳县。《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杜预注日:“夏墟,今太原晋阳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太原范围内发现有东太堡遗址,由文献和考古资料互证,说明大原曾经是大夏或夏墟或夏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541年晋国为巩固北境,曾与南掠太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有过大的战争。《春秋》载:“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可见在周代,太原已是华夏民族的北陲军事重地。

降及战国末年,秦国攻占赵国故都晋阳并榆次、新城、狼孟等37座城县,以晋阳为治,“初置太原郡。对此《史记·秦本纪》有记曰:“(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年)王龁上党,初置太原郡。可见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统一中国前夕,太原之名一直在使用,最终成为秦建置的36郡之一。

之后历朝历代先后在太原置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县太原府、太原路等。其治所先在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后在阳曲(今太原市老城区)。1921年,民国置太原市至今。

太原,山河壮丽,民性淳颖,融通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历来被称为“天下之脊”国之根本”“控带山河”“北门锁钥”“神京右臂”许多彪炳史册的英雄先贤,以太原为舞台,行演出雄壮的历史大剧: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唐尧创建唐城,初都太原;夏禹治水,“既修太原”;赵鞅削分晋室,雄踞太原;秦一统六国,初置太原郡”;汉文帝蛰居太原,遂有“文景之治”;高欢凭据太原建“霸府”,终成北齐之国;李渊、李世民“龙兴太原”创大唐基业;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太原制天下,先后建后唐、后晋、后汉;刘崇都太原与赵宋抗衡。其后,宋以大原为军事重镇,与契丹、党项三鼎抗衡再之后,晋商以太原开埠,辐辏天下,饮誉环球。

并州

太原又名并州,缘起于我国古代的“九州”“十二州 最早可上溯到舜、禹时代,最终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确定在太原。

史载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107个郡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为其中之一,下领太原、上党、云中、定襄、雁门代六郡治所在太原郡晋阳县。所以,自两汉以来,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并”意,《风俗通义》说:“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何为“两谷”?后人作注曰:“亦曰常水、卫水也。”还有一种解释:时而并之,时而分之,故曰并。这些诠释,颇令人费解,但并不影响并州就是太原历史地名之一这个事实。

历史上并州的辖区,盈缩不一,但中枢则在太原。范围最广为东汉时期,下领太原、上党、云中、定襄、雁门、西河、五原、朔方、上九郡,相当于今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狼山、阴山以南地区。范围最小为北宋时期,仅领阳曲、平晋、榆次、太谷、祁、寿阳、盂、清源、交城、文水十县,相当于今太原市和晋中市大部、吕梁市东部及阳泉市一部。

历史上的并州,素为历朝历代之北部屏障《后汉书冯衍传》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

历史上的并州人,民风尚武,民性勇义。《世说新语·任诞》云:“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搂篱;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唐李白《少年行》云:“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历史上的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于世。唐杜甫有名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元杨维桢有名句:“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烟。”

历史上的并州城,称“天下名都”、“国之北蔽”。宋词赞曰:“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盛唐时的北都太原府,被称为“天王三京”之一。

晋阳

《春秋·定公十三年》云:“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这个晋阳是太原的又一个历史地名,准确地讲,它是随公元前497年晋阳古城的创建而同时问世的。我们说太原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正是以晋阳城的创建与得名为其标识的。

晋阳之名,得之于晋水。依中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定则、因城建于晋水之北,故名晋阳。晋阳为执掌晋国朝柄的正卿赵鞅命其家臣董安于创建的。赵鞅作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对其家族兴衰、公室倾轧、六卿兼并,洞悉甚明,因此在晋国后期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果断决定构筑坚固的晋阳城。晋阳的宫墙以荻、蒿、苫、楚等弓箭原料为墙骨,柱础则以铜等矛头箭镞原料制成,以防不测。果如他之所料,就是这座晋阳城,使赵氏在公元前497年,挫败范、中行、邯郸赵三家联军,结束了晋国“六卿执政”的政治局面;就是这座晋阳城,于公元前453年,再保赵氏与韩、魏合灭知氏,“三分晋室”,成为划分春秋与战国、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水岭。

战国初期,晋阳一度为赵国都城。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及秦朝统治时期,晋阳为太原郡的治所。西汉,晋阳先后为韩国都、代国都、太原国都、太原郡治及并州刺史部所在地。东汉,晋阳先为太原国都,继为太原郡治,再为并州之治。魏晋时期,晋阳先后为太原郡治、太原国都、并州治。十六国时期,晋阳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太原郡治,继为先秦国都,北朝时期,晋阳先为北魏太原郡治,继为东魏高欢大丞相府,史称“霸府”。北齐,晋阳为陪都,又为太原郡、并州之治。隋代,晋阳先后为并州治、太原郡治。
有唐一代,太原为李渊、李世民父子“龙兴之地”、“肇国之基”。逮武则天登临帝位,改唐为周,亲颁诏书,以太原为北都,升置太原府,扩建三城,跨汾河而居,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

五代时期,后唐李存勖踞晋阳灭后梁,石敬瑭踞晋阳灭后唐,刘知远踞晋阳灭后晋。其后,刘崇又踞晋阳建北汉与赵宋抗衡20年。

宋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将有1476年的晋阳古城付之一炬,并改晋阳为平晋县。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沉睡一千余年的古城遗址必将重见天日。

龙城

龙城是太原的别称,因其地理环境、历经史事、约定俗成而得名。

太原北东西三面环山,群峰拱卫,连绵起伏,颇具龙象,而众山多以龙命名。自东北而西南,先有龙角山(系舟山)。元好问有诗曰:“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即说赵宋为破太原龙脉,不惜民力铲平系舟山之“龙角”,与系舟山相连为云中山,龙角与云中一脉相承,故有“云从龙”之说。往南则有二龙山、五龙山、九龙山、大卧龙、小卧龙、龙山、天龙山等。由于太原地处“群龙”环抱之中,故称“龙城”。

太原历史上多出“真龙天子”或者草莽英雄,又是多个少数民族告别草原、问鼎中原的“踏板”和桥梁,游牧民族往往称呼自己的发迹之地为“龙庭”或“龙城”,“龙城”之说正好印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先有西汉刘恒居晋阳,后为汉文帝,所以史称晋阳为刘恒的“龙潜之地”。再有东魏权相高欢操纵朝政,其子高洋灭魏建齐,史称太原为“霸府”。又有李渊、李世民父子以太原为基地,建立大唐盛世,史称太原为“龙兴之地”。之后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以太原得中原建立帝业,或以太原为都城割据天下。所以,“龙城”之说绝非夤缘附会,而应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淀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种称谓这一称谓代表了太原文化的重要内涵。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