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这首诗,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其中两句绝唱古今

发布时间:2025-03-29 20:36  浏览量:8

提示: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历时一年精心打造,建议从第一章节开始跟进阅读。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笔下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奈何天妒英才,尚未而立便英年早逝。

王勃出“太原王氏”,属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尤其祖父“文中子”王通,更是隋朝末年著名的大儒,叔祖王绩亦是著名的诗人。

因家世良好,王勃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6岁能诗,9岁作《指瑕》十卷,为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挑出了诸多错误,可谓天纵奇才。

等到10岁时,王勃已经熟阅六经,14岁之前又学了医术和《周易》,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颇有领悟。之所以王勃要学医,是为了将来父母都年迈时,可以更好地照顾双亲,遗憾的是,他的父亲终为他所累,也成了王勃丧命的主要原因。

15岁这一年,王勃给宰相刘祥道上了一封拜帖,直陈政见,阔论天下,被刘祥道称为“神童”。

次年,在刘祥道的举荐下,王勃入京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登第,得高宗激赞,授朝散郎,并让他与皇子伴读,担任沛王府修撰。因此,王勃也是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如果他懂得韬光养晦,前途不可限量,位极人臣也未尝不可。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作于王勃得官之后,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是唐诗的主旋律,占据了很大篇幅,但是初唐“送别诗”普遍格调比较沉郁,毕竟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可我们看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但没有悲悲戚戚,反而更显豁达。

所以,王勃是开“壮别”先河之人,引领一时诗风。

诗题中的“杜少府”有部分史料记载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虽然值得商榷,但也并非没有可能。王杜两家是世交,杜甫的叔祖杜易简就曾称赞过王勃为“王氏三株树”之一,化用了谢安与谢玄的对话,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尤其,杜审言早年确实曾在蜀中为官,与王勃入仕的时间差不多,都是高宗乾封年间。

抛开这些外在因素,这首诗也写得非常棒,首联中的“城阙辅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护卫着长安城池。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分别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诗中泛指蜀地;

因此,诗文大意可解为: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江边迷离的烟雾遥望蜀川,默默目送你离开。同在官场沉浮,更加惺惺相惜,心中藏着无限情意;

然四海之内皆兄弟,距离并不会让感情变淡,即使远在天边,也像是邻里一般;所以此时此刻,不要像小儿女一般,为了短暂的别离而嘤嘤落泪,山不转水转,总有再相聚的一天。

王勃这首诗,情真意切,起句就气势雄浑,“三秦”对“五津”,视野非常开阔,随后点明离别,身为同僚,颠沛之苦感同身受。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感到难过,反而劝慰起友人,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乃是千古名句,亦是不朽的经典。

最后,诗人壮语相送,既然注定要分开一段时间,又何必依依不舍,因为无论走多远,这份相交的情意永远不会变。

整首诗,都在体现“君子之交淡如水”,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为送别诗中的标杆之作。

写完这首诗后不久,王勃就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而被罢官,相继也来到了蜀中,他的许多朋友都在那里,比如儿时的玩伴薛华。

客居蜀地三年后,王勃打算再回京师参加制科考试,重入仕途。但途经虢州时,他的知交凌季友劝他说,“你精通医理,恰巧虢州盛产各自药草,谋生不成问题,况且高宗皇帝也许气还未消,此时回朝,即便能高中,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