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潇洒的诗人,有官不做,骑马仗剑走天涯,两首诗绝唱古今

发布时间:2025-03-18 05:19  浏览量:7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盛唐诗坛,神仙打架,除了“诗仙”“诗圣”和“诗佛”外,还有“七绝圣手”王昌龄。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诗人很特别,他一生仅有6首诗存世,其中两首被誉为唐诗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他就是“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之涣。

但实际上,在王之涣仅存的6首诗中,只有两首边塞诗,还是组诗。可就是这两首,便让他跻身于“四大边塞诗人”之列,足见王之涣的诗有多能打。

关于“四大边塞诗人”之间,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则就是关于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的。

玄宗开元中,辞官后的王之涣开始游历天下,策马长安时,结识了初入江湖的高适和已经进士登科的王昌龄,因三个人的性格都很豪放,很快便打成一片。

这一日朔风凛冽,飞雪飘飘,正是酣饮放歌的好日子,于是三个人相约来到了平康坊一家著名的酒肆中,并要了一间雅间。正要举杯时,酒肆老板亮开嗓门喊,今天将有京城最有名的戏班子登台献唱,为各位客官助兴。

话音刚落,掌声四起,三位已经颇有诗名的“长安客”也来了兴致,便定下一条行酒令:登台献唱的伶人唱了谁的诗,谁才能举杯。

不一会,便有歌女登台,开嗓就是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是,王昌龄得意地在身后的诗壁上画下一道,然后举杯一饮而尽。

紧接着,再登台的歌女又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效仿王昌龄,画下一道后,美酒入喉。很快,第三位歌女登台,唱了王昌龄的新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如此一来,王昌龄就更加得意了,甚至有些眉飞色舞,再饮一杯后,还刻意对王之涣抱拳说,承让,承让。

王之涣不慌不忙,白了一眼王昌龄,道,好戏都是压轴唱的,前几位不过是“下里巴人”的不入流曲目,真正的“阳春白雪”之曲,一定要当红的歌女来唱。

王昌龄和高适也不反驳,只是露出一副“还蛮期待”的表情,随手又把空着的酒杯满上了。片刻,又一位衣着华美的歌女走上台来,引得一片欢呼,只见她眉眼灵动,香腮似雪,举手投足风仪万千,水袖流云轻舞,开口就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站起身痛饮一大杯,随后放声朗笑,王昌龄和高适亦喝得尽兴,也开怀放歌。

戏班的歌女们反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遂走上前来寻问缘由,三个人如实相告,歌女们这才知道,眼前的这三位,正是已经名动长安的大诗人,于是纷纷举杯共欢。

这就是大唐盛世,这就是长安三万里,这就是“旗亭画壁”之美谈。

王之涣本出身名门,为“太原王氏”,与王昌龄同族,祖上世代为官,但良好的家世没能捆住王之涣,他的梦想就是骑马仗剑,浪迹江湖,一壶酒,一蓑衣,来去自如。

后来,王之涣以恩荫入仕,可编制内的铁饭碗依旧没能束缚住王之涣。39岁这年,他因遭人诽谤,盛怒之下拂袖去官,一入烟萝十五载,连头都没回,直到临终前一年,才停止了流浪的脚步。

所以你看,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渴望自由。关键是,你能为你的选择付出什么?

曾经,也有许多人吵吵嚷嚷地喊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可实际上真正能放下所有,去看看这山高水阔、星辰大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不是他们不够勇敢,是在他们心里对自由的定义,还没有答案。

王之涣自幼聪慧,十几岁就精通典籍,文采斐然,被视为光宗耀祖的好苗子。但还在少年时,王之涣就表现出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纵酒轻狂,他知道自己的世界在外面,非家族历史和未来,更不是朝堂之上的呼风唤雨。

因为简单,所以纯粹,不然又怎么能写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样的千古绝句。

况且,人真正的自由在心里,不需要呐喊,不需要标榜,天不语自高,地不语自大。

所以,王之涣也按部就班走了近40年的人生路,直到快入不惑之年才跨上马、提起剑,去看看这大好河山。

公元722年,王之涣35岁,娶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为妻,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的他的五世祖为后魏绛州刺史;曾祖官至隋朝著作郎,入唐后为安邑县令;祖父官瀛州文安县令,父亲王昱曾任汴州浚仪县令,是比较典型的书香门第。

但因心思不在仕途,所以王之涣科举数次不第,直到39岁这一年,王之涣父亲过世,他才因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官不大,却遭人妒忌,常被同僚排挤,所以为官不到半年,王之涣就辞去了官职,开始了长达15年的漫游。

期间,他到过长安、洛阳,亦曾入蓟北,临玉门。过蒲州时,王之涣登鹳雀楼,写下了那首被誉为唐诗五绝“压卷之作”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虽短,但千年传唱,甚至还被写入了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适赴蓟北投军无果,适逢重阳佳节,访王之涣踪迹,憾未能相遇,故有诗相赠。王之涣回来后,得知高适来访,便写了一首《九日送别》回赠: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之后,王之涣又与王昌龄、崔国辅和郑胪以诗连唱,一时声名大噪,传为风雅。遗憾的是,王之涣的诗作大部分都已经遗失,未能留存下来。

公元741年,已经54岁的王之涣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回归官场,出任文安县令,他的祖父就曾在此为官,祖孙同治,成为一段佳话。在任期间,王之涣清正廉明,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可惜的是,次年王之涣便因病卒于任上,终年55岁。

他一生漂泊,南游北历,纵马狂歌,一人一剑醉饮天涯,虽然仅有6首诗留世,但凭借《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足以让王之涣青史留名。

在《送别》一诗中,王之涣写: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或许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不散的筵席,回首往昔,总是在迎来送往。一转眼,1200多年就过去了,大唐盛世成为了历史,那些风流人物也成为了传奇,随着岁月的流转,镌刻进笔墨之中。

但我们都会记得,大唐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偶尔梦回前朝,愿一睹昔人风采: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