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人画”与射阳洪深

发布时间:2025-03-29 19:15  浏览量:6

中国新文人画与射阳洪深

李 锦

提要 作者以在“新文人画”的圈子里作一次旅游的心态写这篇美术评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以中国美术史为背景,认识当代新文人画的兴起的原因,解剖其与必然性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射阳袁洪深成长经历与风格特征形成,透析其道家文化思想基础,论证其开创新文人画格局的努力,研究与价值取向。

在江苏射阳县,有一个新文人画派人物,叫袁洪深。看到他的作品左下方写有“射阳洪深”几个字,觉得亲切。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朱新建因其祖籍大丰而署名“大丰新建”,我是盐城人,心里不由得有种自豪感涌上来。在很多地方看到这种反映文人心理的美术作品,于是对新文人画也感起兴趣来了。

对当今“新文人画”的崛起,学界似有不同意见,但有一种说法,他们的重要贡献是把中断了“革命国画”的进程,跟中国古代接轨,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平时有个感觉,现在中国的画家多不画人物,都画山水花鸟去了。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是以人物画为主的。所以,我觉得以画人物为主的新文人画兴起,这种复古思潮在美术界兴起,是有种历史必然性的,值得关注。

袁洪深近照

新文人画的大家,我没有接触过。而从近处,我通过射阳人袁洪深这个窗口谈谈中国新文人画。甚至觉得,袁洪深由追随新文人画潮流开始,经过潜心探索而创新有开创新文人画格局之景象。

从面谢画家到巧遇“新文人画”

前不久,遇到一件事。在画风很盛的山东临沂,沂蒙精神促进会安然给我传来一幅画,是画的我。我感到诧异,说这个画家是射阳的,是我家乡的人。是新文人画派,经常到山东来,他到临沂来,听临沂人说起你,就画起来了。

李锦在射阳县袁洪深书画工作室芥云轩,与袁洪深讨论他的画。(张学法摄影)

我打开一看,第一个感觉是像,像我,是我。第二个感觉是画得很美,他画的是一个丹顶鹤在我的前面,后面是芦苇,远处是天空,我在这中间。我觉得色调的对比强烈,这种青淡色有沉静致远的感觉。再一想,我们家靠海边芦苇很多。我是把芦苇当作人民写过散文的。我们的国鸟是丹顶鹤,每年春天,从扎龙保护区飞到盐城来,主要在我们家乡射阳沿海这一带生活。世界有1200多只,春节是在在我们家乡常常集聚600多只。海是龙世界,云是鹤故乡,鹤是高贵的,孤独的,超群脱俗的,飞得远,胸怀是广阔的。把我放在这种背景下,很有一种壮思逸飞的感觉。清新流畅是他的风格,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画面疏朗,虚实相间,富有诗情画意。素未谋面,人家为我作画,自当面谢。腊月里,回家时找到袁洪深。

书画工作室芥云轩坐落在繁华太阳城的幽静之处。在喧闹的市场里面,闹中有静,外面的汽车喇叭声音都能听到,而他的心能静下来。室内正中摆放着一张铺毡的大桌子,大桌子上摆满了墨汁颜料,墙上四周都是袁洪深的书画作品。袁洪深把生活当做艺术,所以他每天至少画两三幅,他更愿意在艺术中享受生活。

看他的桌上面堆满了画笔茶壶。右上方一幅画,是大大的叶子,鲜红的荷花一点点。这种大小对比,色彩明快,突然想起了齐白石。齐白石的画风总是对比鲜明,生动有趣,寥寥数笔,便画出精神和情绪来。一问,原来他的前三辈老师有是齐白石弟子的,算下来,他算是第五代了。给人感觉,他是守正的,有正所倚。

我们寒暄是从他的身份问起,他说原来是粮站的职工,粮站关门了,就下岗了。让人心里有种沉重之感。他是71年生人,他下岗的时候是20多岁。我想,现实是很残忍的。下岗以后开始作画,首先要养活家小,其次要干出名堂来,这中间的艰难,自不必说。下岗之后他从乡镇来到县城谋生,后遇到了老书法家唐熙、李文岗,老书法家的平实质朴让袁洪深得到了鼓励和感动。从此,袁洪深心头燃起了绘画的火苗。

求学伊始,袁洪深进入盐城师范学校,在盐城师范学校他得益于著名书画家肖志详和陆爱民,绘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95年又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国画专业学习,1998年又进修中国美术学院。渐渐地,‌袁洪深‌有一大串名头,最后面是射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芥云轩书画院院长。袁洪深的绘画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卉等,用笔用墨丰富多变。

坐下来,环顾四周,四壁是荷花、丹顶鹤与龙,感觉有一种超群脱俗仙气。

他翻开一组画李清照诗词的画集。他把李清照画的有点胖,像是有意夸张,然而内容总是很有趣的,有一种幽默感。给人感觉,他是在画画,也在写字,也在做诗。

还有一组是画的疫情期间,文人游山玩水中生活的画。再有一组是关于道家人物,很有明清时代画的感觉,他总是一组一组的画,一册一册地装订。

《觅知音》在山水之间不同的人群,马上想起高山流水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也有弹琴的女性,似不合常理似的,然有逗趣的感觉。卒逢暴雨过后,止于岩下。后来又看到兰溪江入海图。有黄宾虹风格。两人论道,又有 一轻船靠岸。突然发现,他的山水画,总是有人,总是在想说什么。我在北方常常见到画泰山的,极少见到上面有人的。而洪深的山水里,总是有人,虽然是小小的景象,但是总觉得有一种文人情绪在里面。

由此,我们说起文人画了。这种文人画总是寥寥数笔,一个树枝歪歪斜斜的长着,曲曲弯弯的活着,只是表现树龄而已,谈不上美。还有月亮、太阳、高山等等,似乎都是一个符号。

洪深说,新文人画就是用文人的眼光来看世界

在苏北,大丰和射阳都属於盐城。大丰在射阳南,射阳在大丰北,都东临黄海,都是黄海湿地。大丰有麋鹿,射阳有丹顶鹤。中国新文人画代表人物朱新建的作品,尤其画风情中美女,闻名遐迩,影响上个世纪画坛,在2014年他去世后,影响更大。而射阳洪深作品亦多以民间男、女为题材。内容似乎浪漫、和谐、自由,但又不失当代文人雅兴。

他说起大丰新建,是新文人画的代表。新文人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来的,江苏画家很多。洪深解释得很直朴,就是用文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当官的思维是求同,做学问的思维是求异,这个文人画大概也属于求异思维了。按照这个思路,果然能看出一些道道来。

看到他的《岁月静好,现在安稳》,极省俭的笔,很大的想象空间。自得其乐的文人,树歪歪斜斜地长着,很是艰难,然而也能找到快乐,有一种心理的和谐与平衡,这显然是一种道地的道家思维。然而,我看到《就回家就回来》,感觉又不一样了。山水之间,有现代人的生活。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现代文人的思维。

这一个序列,画面上的人是穿长袍戴礼帽的,架着眼镜,是一个标准的文人,穿行在山水间。洪深的画,从一根线开始,从一块墨团开始,从一个眼睛开始,从一个局部开始。

这是典型的中国画风。从笔划上,我一下子想起丰子恺,这位艺术大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简洁而充满趣味,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人间真性情,将平淡无奇的日子变得生动有趣。有幅画记录了丰子恺的女儿阿宝曾将自己的鞋子套在凳子腿上,自己则赤脚站立,就是极有趣的。还有《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未曾来》对于生活的起伏,丰子恺早已看淡。他画下的老松树,无论春去秋来,始终保持着它的本色,这也正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无论喜怒哀乐,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我想,从洪深的画里,看出与丰子恺相近似的东西,就是文人的思维。而他的画更贴近现实,思维更深刻地融入现实社会。这是与很多新文人画不同的地方。

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言外之意,世界既不属于富人,也不属于穷人,它属于那些有心的人。只有有心,生活才会变得可爱。”而洪深也有“无处不入画”的宣言。这两者是相同的境界。

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期间受批斗。不过,华君武比丰子恺更近社会了。

我心里默默地想,新文人画,大抵丰子恺、华君武也是这一路上的。而与大丰新建的题材是大相庭径的。这种感觉很重要,表明射阳洪深与大丰新建的区别。

在洪深的屋里坐了一会。我问他,你怎么到临沂去的呀?

他说主要是山东人愿意接受,可能觉得山东像这样的少。他的个人展览,最早在山东莱西崔子范美术馆搞的。

我说,山东人是求同的思维,匠气更容易多一点。新鲜的、活跃的东西,可能对他们有开眼界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忖思。

他说,浙江人也很喜欢他们。他们经常以沙龙形式的三五结群在那里搞展览。和浙江人比,他大概有点粗犷罢了。与山东人比,大概显得细腻些。当然,这正是盐城这一带形成的特有的文化风格,南北两地都能接受。袁洪深的作品被多家杂志和艺术馆收藏,并参与了多次重要的画展和艺术活动。他策划的艺术沙龙和画展在当地和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大概与这种新文人画风的代表性有关系的。

袁洪深是属于书画双修的书画家,但是他更注重画。为了让艺术走向大众,袁洪深联合射阳县美术协会副主席顾维超、副秘书长乐开扬、射阳县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唐峥嵘、射阳县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吴様一同发起了射阳县艺术沙龙,这种艺术沙龙就是集合许多书画家以画为友,互相交流经验。射阳美术声誉传出,袁洪深功不可没。是不是与新文人画风,有关系。至于新文人画风是怎样进入他的世界,我自然想探个究竟。

师从名家求艺路走过三个阶段

开始,我看不出洪深属于哪个流派。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认真地问,用心归纳。

看洪深的画,研书法,精国画,尤其是他的国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卉,都擅长。在艺术风格上,袁洪深的山水画早年习金陵画派宋文治、亚明等,师法石涛、黄宾虹。我问起中国花鸟画界,长久不衰的画家如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王雪涛,山水画界以黄宾虹、龚贤、石涛,而且就是历经再长的时间,他们依旧是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画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气活力,有趣。这在洪深屋中央的荷花,能看得出来。这能够看出他早期的经历。

翻看画册,我忽然看到洪深许多明清风格的作品。原来中年以后,他兼学清代龚贤、明代沈周,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袁洪深的思想深深受明末清初书画家徐谓的影响,徐谓的画风前卫,把万物写实,类似于欧美的抽象派。他自己的画风以写意为主,并结合书法,所以他的作品传统、大气,像千年陈酒一样韵味十足。

他的花鸟画常把花与鸟连在一起,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袁洪深的艺术特色在于大胆用色、精心用水,他突破了“水墨为上”、“以素为贵”的清规戒律,用色丰富而不单调,用墨的笔致来用色,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浑然苍茫。

《飞龙在天》,他还借助泼水起到笼罩画面作用,使画面墨沉淋漓,韵致生动。作画时他准确地把握住水与墨、水与色以及画面水分之干湿和运笔速度快慢之关系,从而出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神妙境界。

这时候,他说起他的老师王孟奇。这是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了,看洪深的画,我渐渐的感觉到他这种文人还是有思想的文人。当我看到王教授的这些作品时,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多数是两个人,极省俭的笔,画得多有趣。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文化就可以欣赏。虽然不像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那样高深,又不像“射墨、盲书”那样张牙舞爪,但是很有“童趣”,究其原因和他早年画连环画有关。袁洪深的作品中,很有“童趣”,寥寥数笔,很是夸张,也极为传神,能看出王孟奇的影子。

我想,这大概是洪深现在一阶段的特征,就是以新文人画为追求的阶段。他的老师与同乡都是新文人画代表人物,也都是江苏人,甚至大多画面上能看到水,这种水土是他画风的来源。在后来的“水瓢取鱼”,我觉出画中有水,亦有阮籍的味道。

中国文人画的兴起、衰落与延续

从落款“射阳洪深”,在可看出对“大丰新建”的继承,他是以新文人的射阳人自居,他是有一种自信的,是有追求的。对洪深的画与老师有所了解,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艺术与精神追求的。这点,让人看重。而且,他敢于打出射阳洪深的牌子,仅仅这点,就让人钦佩。

于是,我关心起新文人画的诞生及其兴起,寻找其历史必然性。1986年北京画家边平山组织发起了“新文人画”这一概念,朱新建、李老十、王孟奇、胡石、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朱樵、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画家积极响应参与,逐渐成为了一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这里的朱新建是盐城大丰人,王孟奇是南京人,是袁洪深的老师。袁洪深卷入这个潮流,大概是与这个背景是有关系的。

进入21世纪后“新文人画”画家群体已成为中国国画界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认为传统的文人画本质上说是一个“业余”画种,而“新文人画”在笔墨里追求天趣,往往反官僚、反财富、反道统,但是创造了一个美妙、真诚、朴素、生动的精神世界。因为作者的对象多为闲人,从内容上看,只能是一种业余画派。

但是,这个画派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他们画的是人。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中国画的人物画,《李太白行吟图》,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

从明清到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常常被扭曲,似乎找不到端正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国画是画现实生活。江丰反对旧国画,他说为什么不画人物画,不画现实生活。但当时提倡画现实生活,接着人物画又被所谓革命内容压着,于是画工农兵,演变成政治内容,山水画反而是“反动腐朽”的画。

到了十年动乱,人物画遍地,甚至有点乱。也有好的,但是弄得太俗了。作为艺术,被严重破坏了。

事情走向一个极端,于是很快地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开放后,山水画多了,画人物的越来越少了。80年代后,国画界自觉平反了这件事,这就和民国时期徐悲鸿等一派连上了,提倡的是画现实生活,画新生活,画新人。其实,那是五四领袖陈独秀一派的主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新生活,新人,真的进入画面。此前像四川李津的短裤衩、小妞是进不了国画的,李津画里面和烟火气最重,全是人间事,买菜、做饭、睡觉,过去几十年没人这么画过。

新文人画代表人物之一四川李津的画,很多是食物

江苏画院徐乐乐那批人尝试“新文人画”,但他们不是“文人”,他们的聪明才气是画“人物画”,只是不再象革命国画那样画工农兵,而是返回明清,画才子佳人。北京略晚一步,也有不少人画这一路。

这时候,朱新建等人出现,令“新文人画”成为一个不可多见的市场景观,其美人图系列开创了“新文人画”的新趣味性。在打破传统文人画与审美主体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之后,朱新建重新定义“新文人画”就是所谓知识分子的食色性也——当然有偏执,但能一新耳目。日常世俗,短裤衩、小胸罩……表象上看他画的是情色,但他打开一道门,既告别革命画,又告别文人画,直接肯定世俗性情。不入庙堂,不入文人画家的眼,细节丰富活泼,很日常,似乎江南许多水印版画有这类传统。

在他们眼里,觉得现在画的才叫真正的“人民”,画我家、我老婆、我爱人、我儿子……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时代变化,还充满生气,受广大收藏者的喜爱。一幅画,能拍卖数百万元。

其实,“新文人画”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早90年代末,新文人画自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也并没有统一的纲领。在作品的选择上也没有标准,而且话语权也规定的不是很清楚。1999年,新文人画展停办后,艺术家各奔东西。90年代以后,艺术的商业化愈加明显,新文人画这种新旧相交又能展观一定文化情趣的作品,受到圈内外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慢慢地,冠以 “新文人画”成了画家将作品推向市场的精妙 “策略”。2013年,可以被成为“新水墨年”,其中,以李津、朱新建为代表的新文人画格外受人关注。在学术上已经有结论的画派会被重新热炒,自然有其生存的理由。

依我看,大多数新文人画家文化底蕴不足、其作品文化内涵远远落后于旧文人画,新文人画派此后遭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家的抨击。在 “真正的新文人画在哪里?”的指责声中,到上世纪末,新文人画群体几乎销声匿迹。

到了2013年后,随着市场调整,“新文人画”再次被挖掘出来,其实,如今新文人画并没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其当时的使命已经完成。其实,根本原因是不是在这里,没有新的人物画出来。

客观地说,新文人画价值在于重新采用了古代传统艺术语言。新文人画能继续发展数十年, 在于中国当时正处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阶段,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要求相应的都市艺术而致凡常人生活冷落的情况下出现和一股潮流。厌倦都市喧嚣与功利的人们,怀念乡土社会中的温情脉脉的礼俗与秩序。新文人画团体的画家大多属于这类人,他们的作品也因此与大众产生了共鸣。然而,真的能完全脱离现代社会做一个像古人一样超脱自然、隐逸山林的隐士,显然这样的人并不多。这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的存在,是必然的。中国画界处于一种中间地带,过渡阶段,这是我的一种认知

人物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传承中国文化的时候,它是借题发挥,它借用某个人物,但它反映的并不是这个人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人物背后的一个空间问题。在人物画里面,传统文化非常宏大,而当代文化中,都市文化也是非常重要,那么都市文化跟传统文化如何衔接、怎么转型,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有很多东西是错位的。而袁洪深一直生活在射阳基层,他也有那种错位现象,然而并不严重。他不是纯正的都市艺术,而是在都市上一届乡村之间的艺术。厌倦都市喧嚣与功利的人们,怀念乡土社会中的温情脉脉的礼俗与秩序,而乡村的变化与都市人眼中发生了变化。他的《想家就回来》,把乡村盖楼放在山水之中,还有现代才有的拉杆箱,反映出他这种文人的审美观。

袁洪深文人画的风格及其突破

品读袁洪深作品,文人气息浓郁,让人思考。他与其它新文人画,眼里的风景和人体很接近,她们都具有色香味,是鲜活的、生动的,实际上是一体的。题材只是一个方面,最后给观者看的还是你的热情、绘画表现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性情和背后的文化积淀。

袁洪深作品,方法多变有很强艺术概括力,这是新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我们需要“赏心只有两三枝”,也需要“千枝万蕊春方好”。看袁洪深的画,有“两三枝”也有“千枝万蕊”,都达到了艺术的概括。有浓浓郁郁的,有的一枝横斜,有的千竿直上,各饶其趣。 有些作品,形若草草,看似不经意,实则严谨。由于在艺术上作出不同处理,因而使作品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多到不嫌其繁,有的小到不觉其少。作品化繁为简,剔燥求逸,重诗情,求若有若无之境,画面虽多有寥寥几笔之作,却意境悠长,情感丰富。

袁洪深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传统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即常说的“胸有成竹”,画家创作往往是凭主观印象,因此不太在意形象外貌的真实,而刻追求神似。他通过简洁的构图和笔墨,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和哲理。他笔下的高士心胸磊落、野趣浪漫。他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大山大水中有人,人在山水中,是他想表达的。

袁洪深作品大胆用色、精心用色、大胆用水、妙于用水。他喜用亮丽的颜色,常集敷染、点染、烘托、泼彩于一体,他深知画面的雅俗不在用色而在用笔,以色代墨,深谙色即是墨、墨即是色的原理。用墨的笔致来用色,打破古人色墨相碍的樊篱,使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浑然苍茫,虽明丽鲜艳而不失于浮俗,沉厚稳重而不流于郁滞。

袁洪深作品,融合传统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品既能够让人感受到宋元绘画的意蕴,具有古典风格,又能与时代风貌相联系,将古意融入现代审美,诠释出新的笔墨语言。比如他在绘画题材、构图、笔墨运用等方面,既借鉴了传统的元素和技法,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个人风格,使作品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

袁洪深作品,雅逸脱俗而质朴简淡,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高雅的格调,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风格既符合文人画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使其在众多绘画作品中脱颖而出。袁洪深作品,往往注重笔墨情趣和文化内涵。

我在三个月后,在射阳再见洪深。他拿出最新的几幅画,惊诧于他的新变化。

《生意》这幅作品,画面上是衣着暴露的姐妹,而隔壁大叔在这里吃了30天的烧烤,是一幅讽刺画,这是中国新文人画风“食色”二性的题材的继承,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种社会现象。这是洪深作品中最具“情色"的作品,他与许多新文人画的区别,譬如与朱新建的区别,在于没有停留于“食色”,而是从"食色"中挖掘出社会因素。

《拔苗助长》这幅作品,画面上邻家的树长得高,有枝有叶,有鸟站枝头。这位大叔一副“羡慕妒忌恨”的神情,在用力拔苗助长。这使人联想到生活中两种人一种扎扎实实,一种平时懒惰而需要时弄虚作假的做法。这种状态在生活中、工作中不乏其人。

看到《望兄台》,这是反映社会变化的题材,觉得有种新风直面而来。在南方的村口,往往在村口有一巨石,名曰望兄台。是长兄出去打工,一年到头,春节到来,小弟妹们到村口等待长兄的归来。现在长兄归来,发现村庄已经搬走,再也回不到从前。这是反映社会进步的细节。看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腻与逼真。

读了洪深的《生意》《拔苗助长》《望兄台》画,觉出文化来。使人想起宗白华先生的话,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而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其精神极简淡,而意境极深邃,“洗尽尘滓,独存孤迥”,非人格高洁、学养深厚者不足知乎此道。同时,想到“哲理”二字。中国绘画根基于中国哲学,其气韵之生动乃是合于宇宙自然根本规律的生命节奏,拟物而不滞于物,超然乎意象之外,需要胸襟、学识,故古今之绘画艺术之所谓“新”者,非徒形式之谓也,须新其精神,新其笔墨,最重要的,是新而美,新而雅,新而好,经得起推敲,更须经得起社会之评判与历史之考验。

袁洪深这些年侧重于新文人画,并没有放弃他丰富多彩而踏实的画风。现在,有些新文人画家在构图上,往往一个人物、一棵树、一株芭蕉、一只仙鹤甚至一支檀香便是一幅画,有的甚至就画一个碗,或者一只蜘蛛垂吊下来。这种艺术风格的创新本来似乎无可厚非,“笔简意长”、“意到笔不到”本来就是文人追求的境界,但这也恰恰造成了当代文人画投机性的泛滥。

还有一些人文化生活与笔墨根基虚浮,急功近利,打着“空灵”、“意境”等幌子招摇过市。画面自由放松,抒情抒意,有痴狂,有悲凉,但是很多的表达是混乱的,思想没有真正地成为画的核心表达。我们反对这种不良倾向。在袁洪深身上,没有这种不良。他从大丰新建等新文人画风里走出来,跳出来了。他是扎扎实实扎根并沉醉于生活中,捕捉时代的变化,反映社会的真相,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画风形成是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推动。这种新文人画风,是有思考的,是一种文人的思考。改变了那种脱离生活、沉醉于“色食的低格调,是一种健康的文人人格与气质。当然说,洪深的突破有多么自觉,份量有多重,也还谈不上。他是在这种新文人画境里拼命冲出来的,使得他的文人的思考中自然释放出来的。他还有一段艰难的旅程要走。这还需要更多的洪深们作顽强的奋斗。

总体而言,袁洪深师从多位当代著名画家,接受了系统的绘画教育和文化熏陶。后来又沉浸并顺从于新文人画风,他的作品不仅展现出精湛的绘画技艺,还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观照和对生活意趣的发现,体现了他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他的作品摆脱了新文人画低俗的一面,贴近生活,一方面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技法与意境、文化与个性,展现出相当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内涵,一方面为新文人画题材健康表达做出了新的探索

袁洪深文人画的思想文化来源对新文人画的支持

在袁洪深家的画桌上,有一枝莲叶。一张莲,干的枝叶,大大的,占满半个桌子,是他自己在田间采的,枯干后他就在这干莲下绘画。他画得最多的题材是莲花,也许是莲花最能代表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

显然,思想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道家思维在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道家的思维就是老子和庄子的思维,是逍遥于天地,有感而发,有想法必写。他不登堂入室去寻求什么评奖,更多是自得其乐。但是在这种画画中有一种道家精神在支撑着。

我想文人画还是有思想的。道家清无为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的思想,渗透在洪深的文人之中。从做人到作画,他的思想是道家的,而不是儒家的。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洪深是有深刻影响的。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道家认为只有内心达到平衡与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幸福与安宁。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对身心关系的理解上,即认为身体与心灵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道家通过修炼内丹、打坐冥想等方式,旨在调和身心,达到内在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同时,道家也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追求只会破坏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导致人生的痛苦与不安。道家文化倡导简约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认为过度的物质追求和名利之争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上,即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宁静。

道家通过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淡泊名利的心态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等方式来引导人们摆脱物质束缚和名利诱惑的困扰,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我最初看到洪深的《岁月静好现在安稳》,就有这种感觉,这是他道家思维的注解。以更加平和、理性、全面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对于文人画传统而言,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作为理想人格的隐喻,正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中视莲花为高洁的、不为环境所动的人格化身,并且感叹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长久以来,中国的传统文人画与这种文学表述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并由此赋予了自已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即使身处浊世或剧变的时空之中,传统文人的典型态度也往往是“清赏”,从其诉诸笔端的对象那里,寻找具有疏离感和独立意态的自我表征,而在当代社会里,这种身份感往往变成了一种姿态化的表演,原因在于如此的角色定位已经丧失了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

谈起来,袁洪深的书画圈子里,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现在的他不为经济所迫,他策划的活动也能得到朋友的大力赞助,所以袁洪深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纯真的艺术。我为洪深把莲花放在屋子中心而惊诧,开始觉得太挤了,似乎耽误了作画,然而,这正反映洪深把莲花为高洁的、不为环境所动的人格化身,是一种宣言式的表白。

不过,我发现洪深的荷花,与过去是大不一样的。过去画荷花不少,是追求齐白石那种风格,是在荷叶中隐藏着的,大小对比鲜明,蜻蜓是在闻香而来,寻找着,以趣取胜。

现在,在一片混沌中冲出来的荷尖是刚强有力的,出人意料的,大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势。显然,有一种文人的思维透现出来。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无为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道家思想还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达到自我提升,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袁洪深的书画不仅仅因为他喜欢画荷花、丹顶鹤与龙,还因为他的作品里渗透着一种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而平和心态岁月静好,现在安稳等作品,表达了骨子里这种道家心境。

在分析新文人画时,我并不想对中国新文人画多说什么称赞的语言。我认为应当肯定徐悲鸿开创的“国画革命”,他的确使中国人物画多了一种可能、现在一些中年画家又回到古人,但他们不再画古人,而是画今人。新文人画的价值在于重新画人。那么多人回到生活中来,画自已与身边的人,这就是一种对不再画当代人的一种反判。很多画家不会画人了,这个比例相当的大,在实质上是一种退步。

从内容上看,新文人画,多是画的城里人,人性的东西,反映伟大的现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从艺术上看,虽然我国传统绘画在人物比例方面也有一些规则,如“立七、坐五、盘三半”和“三庭五眼”,新文人画讲究意境,但总体来看人物画在外形方面是失真的,更不像西方绘画造型科学严谨。新文人画只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艺术史上的进步随着这种社会情境的转变,新文人画也必定会随之消亡。但是,新文人画在当今画界只是一片树叶,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有人说是主力,说成树枝,这肯定是不合适的。但是,新文人画在这一阶段起的一定作用,也是允许的,甚至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新文人画在学术上的实验,并不是特别成功,并没有为中国画寻找一些新的与时代结合的路。在新的时代巨作潮出现时,只是起补充作用。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新文人画继承主流作用,这是不必苛求于新文人画的地方。把他作为一种过渡期出现的必然现象,是允许的。洪深的出现及其努力,是时代变化中的一朵浪花。

我注意到,袁洪深还组织了很多美术组织活动。2008年6月,袁洪深从头到尾参与策划了周庄国际画家村和中国美院的研究生联办画展,他利用这次画展把射阳的艺术带向全国。在这次联合画展中,一位台湾商人看中了袁洪深的一幅画,并高价买下。2010年袁洪深被江西的一家写生基地邀请办个展,于是袁洪深邀请射阳的十几位书画家一起去江西婺源采风,把射阳整体的绘画层次推向更高的层次。2011年2月,袁洪深又参与策划了盐城青年书画十人展,这次展览在盐城市引起了很大反响,文化名流齐聚一堂切磋艺术。这些活动,有利于把射阳洪深这个品牌打出去,也把新文人的新风气带出去。至于新文人画,还能走多远,袁洪深的探索到底起多大作用,我们也不必过于苛求于他。他在新文人大海里游泳,而没有沉醉于“食色”二字,追求一种健康的情调,追求对社会的深入,仅仅这一点,就是了不起的。

袁洪深先生正值创作盛年,愿袁洪深先生在追求艺术境界的征程上,在艺理的哲思中更大胆地剖解生命,透析文明,承载文化人格的道义,探索新文人的方向,把新文人画的射阳洪深牌子打出去。我们当然期待他的创作向徐悲鸿、蒋兆和方向去,但是艺术是多样的,不必强求一致。因为蒋兆和是儒家思维,而洪深是老庄思维,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心态平和,可能是他的发展路径。我看,中国现在是出不了徐悲鸿、蒋兆和那样史诗式画家的,确实看不出来。

也感谢洪深,让我在新文人画的圈子里走一圈,权且当作一次国画旅游。

李锦的《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将第二次印刷

目前,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唯一的一本从国企角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著作。第一版已经脱销,正在投入第二批印刷。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习近平今在云南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政府工作报告》为何重视国企改革两个文件

● 国企改革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部署2025年六大任务

2024年我为中国国资舆论引领做了10件事情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中央决定全党搞八项规定精神教育,调查研究

42年前,邓小平对我说“你有发言权”

(转载)当代中国调查研究第一人---李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