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虚胖,口渴不想喝水,尿少次多,体内水湿重 这一个方法很适用
发布时间:2025-03-28 23:54 浏览量:8
体内水湿重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影响?
我们常说一个人湿气不能太重,如果湿气重了,积聚在体内就像自然界中涨洪水一样,会“淹没”冲击我们的五脏六腑,将气血等运行的经络、通道冲垮或堵塞,也就是中医上说的水湿浸淫脏腑、阻塞经络。
水湿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源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
我们都知道脾主运化,运化吃进去的食物、水等等各种东西,这些东西运化、转化之后,就由肺来宣发,肺被称为水上之源,其宣发作用,可以将脾转输来的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至全身,滋养皮毛和脏腑;通过肃降作用,将水液向下输送至肾和膀胱,化为尿液排出。
肾主水,司开阖,就像一个阀门,调节全身水液平衡。通过气化作用,将有用的水液蒸腾至全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阳的蒸腾作用或膀胱的气化作用,将代谢废物下输至膀胱排出。
这些功能失调后,水湿就会积聚在体内无法排出,形成水肿,或者痰,而且会出现口渴又不想喝水,尿少但次数多。且水湿如果一直不解决就会形成“湿生痰,痰生瘀,瘀生毒”的恶性循环。
身体无法自然排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排“水湿”了,五苓散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古今利水第一方”,原书录:“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直指其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聚的情况。
五苓散以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五味药三泻两补。
本方中泽泻归肾、膀胱经,为君药,专攻水湿停滞,《本草汇言》中记载它是利水的主药,尤其擅长改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的情况。现代研究也发现泽泻含有的泽泻醇能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水湿排出去了,水肿自然也就消了。不过泽泻主要是攻内湿,内脏上的水湿。
猪苓、茯苓共为臣药,猪苓与泽泻一样也能利水消肿,二者相须为用,不过猪苓能升能降,能顾及全身,与泽泻相配,这样就能将内外表里的水湿都祛掉了。
茯苓也是一味常用的祛湿药,也有利水消肿、渗湿的作用,但是它还能健脾,且茯苓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猪苓祛湿效果比茯苓好,但是没有补益的作用,就只是单纯的祛湿。
水湿在体内停滞的根本原因是脾的运化不足,通过健脾,能有效防止水湿再生,相当于从根本上堵住缺口。如果不管脾直接强行祛湿的话,就会出现,这一次水湿刚排完,马上又积累起来了,还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并且茯苓还入肺经,能化痰,而痰的本质就是水湿,茯苓又行水湿,自然就能将肺部的水湿(即痰)祛除。
而说到健脾,光茯苓肯定是不够,所以加入了白术,白术是健脾的必备药,同时它也能燥湿利水,既能助力祛湿,又能补益脾气,加固根本,可有效防止水湿再生的情况,标本兼治。
桂枝是一味温阳药,能温阳化气,入心、肺、膀胱经,这里既助肺阳,以恢复增强肺的宣发作用,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还能扶正脾阳加强对水湿的运化。
阳气是人体的根本,阳气不足,各项功能都软弱无力,脾、肺、肾等脏腑都是如此。
《伤寒论》中用桂枝配泽泻,取“温阳化气行水”之意,与茯苓、猪苓等祛湿药相配也是如此,因为阳虚不运,只有阳气足了,各个脏腑的功能才能够正常高效运转。
水湿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对身体的影响如同“温水煮蛙”,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排湿了:
如前面说到的口渴但不想喝水或者喝水就吐,尿少但频次多,虚胖(肉松如棉)、晨起眼睑肿、下肢按压凹陷、水肿等等。
五苓散既健脾利湿,通过白术、茯苓以恢复、增强脾的”治水“运化能力,又温阳化气,以桂枝补益脾阳、肾阳蒸腾水湿,让周身水湿无处可藏。
#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