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经济学:3亿单身人背后,婚姻和爱情没多大关系?

发布时间:2025-03-29 11:47  浏览量:8

你以为结婚是因为爱情?婚姻制度从诞生起,就和爱情没多大关系。那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有没有办法提前预知婚后是否幸福?今天,就带你走进婚恋经济学,揭开这层层迷雾!

每个女生、男生,这辈子或许都渴望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可电视剧里的恋爱桥段,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想在现实中谈好恋爱,得借助知识的力量。

在找对象阶段,大家心里都会有一些指标。通过对国外约会交友网站数据的研究,研究者发现,长相是影响受欢迎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相亲网站上,女性收到私信的情况,30%可以用外貌来解释,而男性仅为18%。

作家戴维・巴斯在《进化心理学》和《欲望的演化》中提到,人类的择偶策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男性偏好前凸后翘的S型身材,因为这样的身材好生养;女性更看重男性掌握的资源,比如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身体健壮的男性,会让女性觉得资源更稳定。

对男性来说,身高也是重要因素。美国数据显示,最受欢迎的男性身高在1米9到1米93之间,这个区间的男性比身高170到173之间的男性,收到的私信多65%。研究还算出,身高167的男性,要达到年收入23.75万美元,才能和身高183、年薪6.25万美元的男性,在约会网站上拥有同等受欢迎程度。而女性身高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最受欢迎的女性身高是165。

除了外貌和身高,种族、肤色、收入、职业等外在指标也在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同时,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倾向于找性格相似的人。在《别相信直觉》这本书中,研究者考察了102个可量化的个性特征,结果发现人总是被跟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这与传统认为找互补对象的观念相悖。

此外,依恋关系理论常被用于预判亲密关系。该理论将依恋风格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不过,比起依赖这一理论寻找特定依恋风格的伴侣,更重要的是双方以真爱为出发点,帮助彼此解决依恋风格带来的问题,实现心智成熟。

在找对象时,还有个37%原则。对于找对象结婚这类零信息博弈问题,最佳决策时机是总决策时间的37%。比如,设想的结婚年龄区间是24岁到35岁,那么28岁左右就是较好的决策时机。若考察100个结婚对象,可先接触前36个,不做选择,从第37个开始,遇到比前36个更好或差不多的,就选择结婚。当然,若遇到灵魂伴侣,就不必拘泥于这一原则。

当下的婚恋市场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趋势。2025年预计中国15岁及以上单身人口(含未婚、离异、丧偶等)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比例约21%-25%,这意味着有庞大的单身群体在寻找合适的伴侣,竞争也愈发激烈。

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四大一线城市,深圳单身率最高为77.23%,广州为74.52%,上海为70.8%,北京为66.9%。如此高的单身率,也让人们在寻找恋爱对象时更加谨慎,各项影响因素的权重也随之增加。

古今中外,有许多相爱之人无法步入婚姻殿堂的故事。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恋爱与结婚的区别,比如谈恋爱可以没有面包,但结婚必须有;结婚要门当户对;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

实际上,婚姻制度和爱情并无必然联系。《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表明,前现代时期的中国,结婚的目的是使两个姓氏交好、对列祖列宗有交代、延续香火,与爱情无关。

前现代时期的欧洲,婚姻制度以经济和财产继承为目的,多为契约制。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婚姻更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在底层百姓中,婚姻是组织农业劳动和生育劳动力的手段。

恩格斯也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婚姻制度产生、存续和消亡的条件。

到了现代社会,婚姻制度仍然承担着解决财富重构、分配、存续和继承等问题的功能。但如今,大多数人因爱情而择偶结婚,这就导致了爱情和婚姻的错配。爱情具有激情燃烧、难以持久的特点,而婚姻需要长久的责任和承诺。因此,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升高。所以,在步入婚姻前,一定要想清楚结婚的目的,这样婚姻的幸福度和持久度才可能更高。

从近年来的结婚率数据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22年,中国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683.5万对,结婚率为4.8‰,创下1986年民政部有相关数据记录以来的新低。

结婚率持续走低,背后原因复杂,其中经济因素不可忽视。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租房费用占工资比例较高,结婚买房更是许多人难以承受之重,买房、买车、彩礼等结婚成本居高不下,让不少人对婚姻望而却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婚姻背后的经济考量愈发凸显,即便在追求爱情的当下,经济基础依然是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都想在结婚前预测婚后是否幸福。《别相信直觉》这本书的研究发现,单身时原本觉得生活幸福与否,对婚后幸福程度的预测准确度高得离谱。这个指标对婚姻幸福的预测度,比另一半身上所有指标加起来的预测能力还要高4倍。

自身能让自己幸福,说明具备乐观、感恩等优秀品质。根据人倾向于找性格相似伴侣的规律,两个能让自己幸福的人在一起,更容易让日子越过越幸福。

相反,自怨自艾、对生活不满意的人,找同样特质的伴侣,只会更不幸福。这也证明,外貌、身高、种族等外在东西,对婚姻幸福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已婚人士来说,维持婚姻幸福、让夫妻感情越来越好至关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条边组成,只有三个元素都具备,才能形成好的婚姻关系。

美国婚姻和家庭专家约翰・戈特曼提出情感账户概念,将夫妻感情比喻成账户,增进感情的互动就相当于存钱,账户余额越多,面对压力和冲突时的缓冲作用就越强。

往情感账户存钱,有三个诀窍: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情感性回应,另一半发起谈话时,要积极倾听、回应,并伴有肢体接触;二是强化共同记忆,一起回忆恋爱经历,看看老照片、旧短信;三是向对方表达认可和赞赏。

然而,人对常见事物会逐渐丧失反应,这就是习惯化。要维持婚姻幸福,就需要打破习惯,去习惯化。夫妻适当短暂分开,小别胜新婚,能打破习惯化。在陌生场景中观察配偶,也能发现不一样的对方。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有新变化,是去习惯化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间的交流能产生思想火花,增进默契。比如,在讨论给孩子冲奶粉时忘记加了几勺的问题,夫妻可能会得出相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体现了默契,还促进了情感和思维的趋同。又比如,摄影师丈夫在给妻子拍照的过程中,不断从不同场景发现妻子的美,也是在不同场景中观察另一半的好例子。

此外,情人节等节日有存在的必要,送礼物的过程能促进夫妻间的良好互动。

总之,要让自己先幸福,与伴侣及时互动,每天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婚姻保持新鲜感。通过婚姻实现两人思想的碰撞,让彼此变得更好,或许才是婚姻真正的意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