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体系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发布时间:2025-03-29 10:53  浏览量:4

一、十二时辰划分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小时,具体对应如下:

时辰 现代时间 别称

子时 23:00-01:00 夜半

丑时 01:00-03:00 鸡鸣

寅时 03:00-05:00 平旦

卯时 05:00-07:00 日出

辰时 07:00-09:00 食时

巳时 09:00-11:00 隅中

午时 11:00-13:00 日中

未时 13:00-15:00 日昳

申时 15:00-17:00 晡时

酉时 17:00-19:00 日入

戌时 19:00-21:00 黄昏

亥时 21:00-23:00 人定

二、刻制计时系统

1. 刻的换算

1时辰=8刻,1刻≈14.4分钟(现代)。

计算公式:1天=12时辰=96刻=1440分钟 ⇒ 1刻=1440÷96=14.4分钟

2. 午时各刻对应表

刻数 现代时间 时段特征

一刻 11:14:24 日升初盛

二刻 11:28:48 临近正午

三刻 11:43:12 阳气最盛

四刻 11:57:36 正午交界

五刻 12:12:00 日中偏移

六刻 12:26:24 阳气始衰

七刻 12:40:48 申时前奏

八刻 12:55:12 时辰交替

三、夜间五更制度

更次 现代时间 对应时辰 别称

一更 19:00-21:00 戌时 黄昏

二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三更 23:00-01:00 子时 夜半

四更 01:00-03:00 丑时 鸡鸣

五更 03:00-05:00 寅时 平旦

四、古今计时对比

1. 时间单位演变

- 古代:12时辰制(8刻/时辰)

- 现代:24小时制(60分钟/小时)

- 换算关系:1时辰=2小时=8刻=120分钟 ⇒ 1刻=15分钟(近似值)

古代的一刻差不多可以等于现在的14.4分钟,与15分钟较为接近。

古代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分为8刻,一天共96刻。而现代一天是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钟,一天共1440分钟。用1440除以96,可得古代一刻约为14.4分钟。所以古代一天的时长与现在是一样的,只是计时单位和划分方式不同。

一刻钟是中国传统计时中的一个时间单位。在古代,人们用漏刻计时,漏刻是通过壶中水滴的数量来计算时间的,将一昼夜分为100刻,换算下来一刻约为14.4分钟。到了现代,为了方便计时和与国际接轨,规定15分钟为一刻钟。

在外国,通常没有这样的计时表述习惯。

2. 特殊时段说明

- 午时三刻(11:43:12):古代处决犯人的时辰,因阳气最盛被认为可压制阴气

- 子时(23:00-01:00):新旧日期交替点,与现代24时制不同

- 五更天(03:00-05:00):黎明前最黑暗时刻,常被用于文学意象

五、计时工具发展

1. 日晷:通过太阳投影计时,精度达刻级

2. 漏刻:利用水流计时,分为沉箭漏和浮箭漏

3. 更香:燃烧香枝计时,多用于夜间更夫报时

4. 铜壶滴漏:多级漏壶组合,提高计时精度

总结:古代计时体系以自然现象为基础,通过时辰、刻、更等单位构建了独特的时间认知系统。虽然与现代计时方式存在差异,但核心功能都是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时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生活节奏。

12个时辰的读音:

1. 子(zǐ)时

2. 丑(chǒu)时

3. 寅(yín)时

4. 卯(mǎo)时

5. 辰(chén)时

6. 巳(sì)时

7. 午(wǔ)时

8. 未(wèi)时

9. 申(shēn)时

10. 酉(yǒu)时

11. 戌(xū)时

12. 亥(hài)时

十二时辰对应的现代时间,精确到刻(每刻约15分钟):

1. 子时:23:00 - 23:15 为初刻,23:15 - 23:30 为一刻,23:30 - 23:45 为二刻,23:45 - 0:00 为三刻,0:00 - 0:15 为四刻,0:15 - 0:30 为五刻,0:30 - 0:45 为六刻,0:45 - 1:00 为七刻。

2. 丑时:1:00 - 1:15为初刻,1:15 - 1:30为一刻,1:30 - 1:45为二刻,1:45 - 2:00为三刻,2:00 - 2:15为四刻,2:15 - 2:30为五刻,2:30 - 2:45为六刻,2:45 - 3:00为七刻。

3. 寅时:3:00 - 3:15为初刻,3:15 - 3:30为一刻,3:30 - 3:45为二刻,3:45 - 4:00为三刻,4:00 - 4:15为四刻,4:15 - 4:30为五刻,4:30 - 4:45为六刻,4:45 - 5:00为七刻。

4. 卯时:5:00 - 5:15为初刻,5:15 - 5:30为一刻,5:30 - 5:45为二刻,5:45 - 6:00为三刻,6:00 - 6:15为四刻,6:15 - 6:30为五刻,6:30 - 6:45为六刻,6:45 - 7:00为七刻。

5. 辰时:7:00 - 7:15为初刻,7:15 - 7:30为一刻,7:30 - 7:45为二刻,7:45 - 8:00为三刻,8:00 - 8:15为四刻,8:15 - 8:30为五刻,8:30 - 8:45为六刻,8:45 - 9:00为七刻。

6. 巳时:9:00 - 9:15为初刻,9:15 - 9:30为一刻,9:30 - 9:45为二刻,9:45 - 10:00为三刻,10:00 - 10:15为四刻,10:15 - 10:30为五刻,10:30 - 10:45为六刻,10:45 - 11:00为七刻。

7. 午时:11:00 - 11:15为初刻,11:15 - 11:30为一刻,11:30 - 11:45为二刻,11:45 - 12:00为三刻,12:00 - 12:15为四刻,12:15 - 12:30为五刻,12:30 - 12:45为六刻,12:45 - 13:00为七刻。

8. 未时:13:00 - 13:15为初刻,13:15 - 13:30为一刻,13:30 - 13:45为二刻,13:45 - 14:00为三刻,14:00 - 14:15为四刻,14:15 - 14:30为五刻,14:30 - 14:45为六刻,14:45 - 15:00为七刻。

9. 申时:15:00 - 15:15为初刻,15:15 - 15:30为一刻,15:30 - 15:45为二刻,15:45 - 16:00为三刻,16:00 - 16:15为四刻,16:15 - 16:30为五刻,16:30 - 16:45为六刻,16:45 - 17:00为七刻。

10. 酉时:17:00 - 17:15为初刻,17:15 - 17:30为一刻,17:30 - 17:45为二刻,17:45 - 18:00为三刻,18:00 - 18:15为四刻,18:15 - 18:30为五刻,18:30 - 18:45为六刻,18:45 - 19:00为七刻。

11. 戌时:19:00 - 19:15为初刻,19:15 - 19:30为一刻,19:30 - 19:45为二刻,19:45 - 20:00为三刻,20:00 - 20:15为四刻,20:15 - 20:30为五刻,20:30 - 20:45为六刻,20:45 - 21:00为七刻。

12. 亥时:21:00 - 21:15为初刻,21:15 - 21:30为一刻,21:30 - 21:45为二刻,21:45 - 22:00为三刻,22:00 - 22:15为四刻,22:15 - 22:30为五刻,22:30 - 22:45为六刻,22:45 - 23:00为七刻。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12个时辰介绍:

1. 子时:23时至1时,此时夜色最深,老鼠活动频繁,故为“鼠时”。

2. 丑时:1时至3时,牛在此时反刍,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称“牛时”。

3. 寅时:3时至5时,天未亮,老虎最凶猛,常于此时出来觅食,为“虎时”。

4. 卯时:5时至7时,太阳升起,兔子出窝吃草,有“兔时”之称。

5. 辰时:7时至9时,此时容易起雾,传说龙能腾云驾雾,故为“龙时”。

6. 巳时:9时至11时,阳光明媚,蛇类出洞晒太阳,是“蛇时”。

7. 午时:11时至13时,太阳当空,阳气最盛,一般认为马属阳性,为“马时”。

8. 未时:13时至15时,此时羊吃的草更有营养,羊毛也更柔软,称“羊时”。

9. 申时:15时至17时,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玩耍,为“猴时”。

10. 酉时:17时至19时,日落西山,鸡开始回窝,有“鸡时”之称。

11. 戌时:19时至21时,夜幕降临,狗开始守夜,为“狗时”。

12. 亥时:21时至23时,人们已休息,猪也进入梦乡,称“猪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