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学习 张福录

发布时间:2025-03-24 20:17  浏览量:8

去年七月,母亲病逝后,稀里糊涂的读了一遍文心雕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太繁杂,因文学水平实在太差,不能完全理解。现在,想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再粗读一遍,以后再细读。

《文心雕龙·序志》原文、注释及翻译如下: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注释〕

1. “文心”: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这里指写文章时的心思、用意。

2. 涓子《琴心》:涓子即环渊,楚国人,著有《蜎子》,即《琴心》,阐述道家学说。

3. 王孙《巧心》:《汉书·艺文志》有《王孙子》,一名《巧心》,属儒家,作者王孙名不传。

4. “心”哉美矣:“心”字用得好,既指适宜作书名,也暗示“心”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缛:繁盛,指文采丰富。

6. 驺奭:战国齐国学者,齐人称“雕龙奭”,因他文采如雕刻龙纹。但刘勰用“雕龙”主要因文章注重文采,不一定用此典故。

7. 绵邈:长远。

8. 黎献:黎,众人;献,贤者。指众人中的贤者。

9. 拔萃:才能特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10. 性灵:人的智慧。不居:很快过去。

11. 腾声:名声流传。实:指造成名声的事业。

12. 肖貌天地:人象征天地之貌,如耳目象征日月等。“有”当作“人”。

13. 禀:接受,引申为赋性。五才: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用其说明事物产生及人的性情变化。

14. 拟耳目:《淮南子·精神训》中说“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15. 方:比。

16. 逾:超过。

17. 树德建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指立德、立功、立言,刘勰强调立言的不朽。

18. “岂好辩”二句:借用孟子“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

译文

“文心”的意思,是说写文章时的用心。从前涓子写有《琴心》,王孙著有《巧心》,“心”这个字用得真好啊,所以我也用它来作为书名。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以精雕细刻、文采华丽为特点,我用“雕龙”二字做书名,并不是取法于驺奭那善于雕琢文辞的名声。宇宙是那么的辽阔遥远,世间的贤才众多纷杂;要想出类拔萃,只有依靠智慧和才学。岁月匆匆,人的生命和智慧是不会长久存在的;要想使自己的名声和事业能够流传,只有依靠著书立说。人有与天地相似的外貌,禀赋着五行的灵气,把耳目比作日月,把声音气息比作风雷;人能超越万物,也算是很有灵性的了。人的身体像草木一样脆弱,而名声却能比金石还要坚固,因此君子活在世上,要树立德行,著书立说。这哪里是喜欢辩论呢?实在是不得已啊。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注释〕

1. 七龄:刘勰约生于公元465年,七龄即471年左右。

2. 逾立:过了三十岁,即494年以后。立,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3. 丹漆之礼器:红色祭器,如竹制的笾和木制的豆。

4. 仲尼:孔子的字。南行:捧着祭器随孔子向南走,象征成为孔子学生协助典礼。

5. 寤:醒。

6. 怡:快乐。

7. 敷:陈述。赞:明。

8. 马、郑:马融、郑玄,东汉学者,为经书作注解,是后汉注经典范。

9. 弘:发扬光大。

10. 枝条:刘勰认为经典是文章根本,文章是经典的分支。

11.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2. 六典: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指国家政法制度。

13. 炳焕:与“昭明”意同,指君臣作用和军国大事更有条理。

14. 文体解散:文章体制败坏。

15. 辞人:辞赋家,这里泛指走入歧途的作家。

16. 浮诡:反常。

17. 饰羽尚画:借喻文辞过于华丽,出自《庄子·列御寇》颜阖批评孔子“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

18. 文绣鞶帨:喻文辞过度修饰,出自《法言·寡见》“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

19. 讹:伪。

20. 《周书》:指《尚书》中的《周书》。

21. 体要:体现要点,出自《周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22. 尼父:孔子。

23. 异端:违反儒家思想的观点学说,出自《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4. 辞:指《尚书·毕命》的说法。训:指孔子的说法。

25. 体:体会、体察。

26. 搦:持,握。

译文

我在七岁的时候,曾经梦见彩云像锦缎一样,就爬上去采摘。到了三十多岁,又曾经在夜里梦见自己拿着红漆的礼器,跟随孔子向南行。早晨醒来,我感到非常高兴。伟大啊,圣人是很难见到的,竟然在我的梦中出现了!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要阐述和赞美圣人的旨意,没有比注释经书更好的办法了,然而马融、郑玄等大儒,已经把经书注释得很精到了,即使我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只有文章的作用,确实是经典的分支;五种礼仪依靠文章才能完成,六种法典凭借文章才能施行,君臣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显耀,国家和军队的事务因此而明晰;详细推究它们的根源,没有不是来自经典的。但是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文章的体制已经败坏;辞赋家们喜欢新奇,以浮夸怪异的言辞为贵;就像在美丽的羽毛上再进行绘画,在佩巾和束腰带上再绣上花纹一样,离文章的根本越来越远,将会导致文风的讹滥。《周书》中论述文辞,贵在体现要点;孔子陈述教训,厌恶异端邪说;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应该体会其要点。于是我就拿起笔来调和墨汁,开始论述文章的道理。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注释〕

1. 魏文述《典》:魏文帝曹丕著《典论》,今存《论文》等篇,是文学理论史上最早专论之一。

2. 陈思序《书》:陈思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评论当时作家并表达对文章修改的重视。

3. 应玚《文论》:应玚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文论》今不存,现存《文质论》与文学无关。

4. 陆机《文赋》:继《典论·论文》后的文学理论专著,偏重于创作论方面。

5. 仲洽《流别》:挚虞著《文章流别论》,今不传,有辑本。

6. 宏范《翰林》:李充著《翰林论》,今不全,有残文。

7. 隅隙:次要地方。

8. 衢路:大路,这里指文学的主要方面。

9. 臧否:褒贬。

10. 铨品:衡量、品评。

11. 撮题:聚集而取,指内容摘要。

12. 周:全。

13. 功:功用。

14. 君山、公干:桓谭、刘桢,桓谭《新论》有文学论点,刘桢论文著作不传,但《文心雕龙》引到他的文学意见。

15. 吉甫、士龙:应贞、陆云,应贞论著不传,陆云对文学的主张多在给陆机的信里。

16. 间出:偶然出现。

17. “并未”二句:以枝叶和波澜比喻作品辞藻,根和源比喻作品应依据的儒家学说。

18. 诰:教训。

译文

仔细观察近代论述文章的人有很多:如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陈思王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玚的《文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他们都只是看到了文学的一些局部,很少能看到文学的全面和根本。他们有的褒贬当时的人才,有的品评前代的文章,有的泛泛地列举文章雅俗的意旨,有的概括文章篇章的大意。曹丕的《典论·论文》细密但不全面,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善于辩论但不恰当,应玚的《文论》华丽但粗疏简略,陆机的《文赋》精巧但零碎杂乱,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精当但缺乏实用价值,李充的《翰林论》浅薄而且不得要领。还有桓谭、刘桢这些人,应贞、陆云这些人,他们偶尔也会泛泛地议论文章的意义,但都没有能够从枝叶入手去寻找根本,从波澜入手去探索源头。他们不阐述先哲的教导,对于后代人的思考是没有益处的。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注释〕

1. 本乎道:以道为根本,《原道》篇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即强调文源于道。

2. 师乎圣:以圣人为师,《徵圣》篇论述圣人文章的典范意义。

3. 体乎经:以经典为主体,《宗经》篇阐述经典是文章楷模。

4. 酌乎纬:酌取纬书,《正纬》篇指出纬书虽有虚妄,但文采可观。

5. 变乎骚:变化于《离骚》,《辨骚》篇分析《离骚》对后世文学影响及独特成就。

6. 枢纽:关键,《原道》至《辨骚》五篇为全书理论基础。

7. 论文叙笔:区分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8. 囿别区分:分别区分各类文体,囿,区域。

9. 原始以表末:推求每种文体起源和发展。

10. 释名以章义:解释文体名称阐明含义,章,明。

11. 选文以定篇:选取作品确定每种文体典范。

12. 敷理以举统:阐述每种文体写作理论和要领。

13. 上篇:指《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论述各种文体。

14. 剖情析采:剖析作品情理和文采。

15. 笼圈条贯:全面总结条理,笼圈,包括;条贯,条理。

16. 摛:发布,展开。《神》《性》:《神思》《体性》篇。

17. 图:图谋,引申为阐述。《风》《势》:《风骨》《定势》篇。

18. 苞:包括。《会》《通》:《附会》《通变》篇。

19. 阅:考察。《声》《字》:《声律》《练字》篇。

20. 崇替:盛衰。《时序》:论述文学兴衰与时代关系。

21. 褒贬:赞扬和批评。《才略》:评价历代作家才能。

22. 怊怅:惆怅,惋惜。《知音》:感慨知音难遇,讨论文学鉴赏。

23. 耿介:正直,不平。《程器》:论述作家品德修养。

24. 长怀:常想。《序志》:指本篇,说明写作目的和宗旨。

25. 驭:驾驭,统领。

26. 下篇:指《文心雕龙》从《神思》到《程器》二十四篇,探讨创作、批评等问题。

27. 毛目:细目,和“纲领”相对。

28. 位理定名:安排内容确定篇名。

29. 彰:明。大衍之数:出自《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刘勰借此说全书五十篇,《序志》为序,实际论文四十九篇。

《文心雕龙》这部书的写作,是以自然之道为根本,以圣人为师法的对象,以儒家经典为主体,酌取纬书的奇伟,变化于《离骚》的文风;这些就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把文章的主要问题都概括了。至于论述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那就按照不同的范围类别加以区分,推求各种文体的起源来考察它的发展变化,解释各种文体的名称来阐明它的含义,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确定每种文体的典范,阐述各种文体的写作理论来揭示其创作要领:这样,《文心雕龙》的上篇,纲领就很明确了。至于剖析作品的情理和文采,全面而有条理地加以总结,如《神思》《体性》《风骨》《定势》《附会》《通变》《声律》《练字》等篇,探讨了创作构思、作家个性与风格、作品的风骨与气势、文章的组织与变化、声律和文字的运用等问题;《时序》篇论述了文学的兴衰与时代的关系,《才略》篇对历代作家的才能进行了褒贬评价,《知音》篇感慨知音难遇,《程器》篇强调了作家的品德修养,再加上经常怀着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志》篇,来统领各篇:这样,《文心雕龙》的下篇,细目就很明显了。安排全书的内容,确定各篇的篇名,明显地符合《周易》中“大衍之数”,但实际用于论文的,只有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注释〕

1. 铨序:衡量评述。

2. 弥纶:综合组织,全面阐述。

3. 轻采毛发:指表面评论。

4. 深极骨髓:深入本质分析。

5. 曲意密源:曲折深意和细密根源。

6. 品列:评论编排。

7. 雷同:随声附和。

8. 苟异:随便标新立异。

9. 不屑:不顾,不管。

10. 擘肌分理:细致分析,出自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11. 折衷:取正,择中,无片面性。

12. 按辔:扣紧马缰使马慢走,这里指在文坛漫步。

13. 环络:环绕,和“按辔”意近。藻绘之府:指文学领域。

14. 言不尽意:语言难完全表达思想,出自《周易·系辞上》。

15. 识在瓶管:见识短浅,出自《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16. 矩矱:规矩,标准。

17. 沉:埋没。

18. 眇眇:遥远。

19. 尘:污染,谦词,意为自己著作可能供后人参考。

翻译

衡量评述一篇文章比较容易,全面阐述各种文章就很困难了,虽然我对文章的评论,浅的涉及到表面的文辞,深的深入到作品的本质,然而文章中有的含义曲折、根源细密,看似浅近实则深远,不是言辞所能完全表达的,这样的情况也多得不可胜数。等到我评论编排文章写成此书,其中有和前人相同的看法,并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因为事理上自然不应有差异;有和前人不同的观点,也不是随便标新立异,而是因为道理上自然不能相同。相同也好,不同也好,我都不顾及是古人的还是今人的,只是细致地分析,力求做到公正合理。在文学的领域里漫步探索,也差不多把其中的内容都包括了。但是语言难以完全表达思想,这是连圣人也感到困难的,我的见识短浅,又怎么能给文学创作制定出标准呢?遥远的过去,我的见解已淹没无闻;渺茫的未来,或许我的著作能供后人参考。

赞部分原文与注释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注释〕

1. 生也有涯: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指人的生命有限。

2. 无涯惟智:只有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 逐物:追逐外物,这里指研究各种事物。

4. 凭性:凭借人的天性。

5. 傲岸:高傲,这里指超脱世俗。

6. 咀嚼:玩味,仔细体会。

7. 文果载心:文章果真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8. 余心有寄:我的心灵就有了寄托。

译文

总结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智慧是无穷的。要想透彻研究世间万物实在艰难,而依凭天性去体悟却较为容易。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细细品味文章的义理。如果文章真的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我的心灵也就有了寄托之所。(文章所有图片均由豆包生成,文字取材网络,由本人整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