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沙吹去见本色 东海拾遗有明珠 | 青羊周君无瑕漫谈

发布时间:2025-03-29 06:24  浏览量:8

文 | 张沈炳

周珽,字无瑕,号青羊,浙江海宁人,明代文人、书画家。

假如这样说起海宁乡贤周珽,想必会有人不知,而说起海宁周氏世家,定是无人不晓。

特别是他的堂弟周宗彝,在清军入关时倾尽家产招募义军、建10座关厢、42处水栅,誓死抗清卫镇,英勇战死在南关厢冰冷的石板路上。全家老小不愿屈服,投自家青萝池赴死。

后里人于周氏殉难之地立祠纪念,为世代海宁人所铭记。

▲南关厢

周家是文学世家,世传儒雅,代有闻人,曾有私家藏书楼“香梦楼”。

据其后人清代周广业《过夏杂录》《宁志余闻》等史料载,周氏本是汉朝开国名臣周勃的后裔,远祖周敦颐为北宋名臣、“理学鼻祖”,创立“濂学”,有著名的《爱莲说》传世。

周宣是宋末以身殉国忠臣,文天祥曾形诸吟咏、以诗哭之。始迁祖周肇允(周宣之子)由汝南迁至海宁,隐居洛塘方全村,高蹈终身,屡征不出,有《孝经注》《待清遗稿》等著作。出身文化气息浓厚的儒学世家,受家族文化传统影响的周珽,自不是庸碌无名之辈,不为今人所识,可谓是历史的沉沙太厚。

周珽生活于晚明及明清易代之际,晚年时局动荡、兵荒战乱,其许多著作、手迹或流落失散或毁于战火,因此其作品传世极少。周珽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资料,大多见于时人或其好友的著录。陈继儒、陈仁锡、倪元璐、钱光锈等人曾为他编撰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做序、跋,其中详细记载了他家世、师承、交游及著作成就等方面的资料。

明末清初重要史学家谈迁,为周珽同邑好友,多次在《枣林杂俎》《谈迁诗文集》等著作中记载周珽生平逸事。谈迁曾在《青羊周先生挽歌》中记载:“先生家硖川,能诗文,尤善画葡萄。著《唐诗解》《广孝录》若干卷。年八十二,临殁遣咏,盖非尘中人也”。

明朝著名文学家、画家陈继儒,亦在崇祯八年(1635)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序中记载“今青羊公七十,而《诗脉》适成,岂非苏君之哉,故群宗欣然助刻,请悬国门,而征眉道人为之叙”,因而可以推知周珽的生卒年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至顺治四年(1647),享年八十二岁。

清人所录各类海宁地方志中的关于周珽的资料多缘于此。

▲唐诗选脉会通

明清时人皆称赞周珽书画造诣,陈继儒曾评价周珽作诗“尤娴于诗”,作画“游戏写墨葡萄,变化纵横,兼带篆隶草法,识者谓温日观后一人而已”。

谈迁曾在《海昌外志》中记载:“周珽,字无瑕,邑诸生。工写葡萄,气韵生动。”

在清人许三礼《海宁县志》、蒋宏任《硖川山水》等记载中均有其“雅吟咏、工画,以葡萄擅名,蜿蜒生动,尺寸有寻丈之势”之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编订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以及清末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中有周珽传记。

而今周珽流传于世的书画作品却非常少,目前我仅见两件,一件是2015年我于日本拍回的,一件为浙江省博物所藏,两件皆是水墨葡萄。

▲周珽 《水墨葡萄》 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省博物所藏《水墨葡萄轴》为绫本,纵137.6厘米,横51.6厘米,此轴曾为钱境塘旧藏并捐赠。

上面有张石园边题及钱境塘录作者生平边跋。款署有作者自题诗:“自笑雄心久似冰,支离懒散百无能。明珠笔底凭谁惜?聊寄秋风与乱藤。万历丙辰仲夏日写于峡汜草堂。青羊外史周珽”,钤印“周珽之印”、“癖王怪魁前后身”。此画为周珽万历丙辰(1616年)所作,时年51岁。

▲周珽《水墨葡萄》海宁一得轩美术馆藏

我所藏周珽《水墨葡萄轴》为纸本,纵104厘米,横30.8厘米,款署亦有作者自题诗:“仙种来羌国,灵根托汉宫。三秋风露里,不改旧芳丛。青羊外史周珽”,钤印:“青羊君”、“周珽之印”。此画与浙江省博物所藏本,用笔用墨,点叶勾筋、画葡萄之法,如出一辙。苍干虬枝蜿蜒生动,确如时人所记“尺寸有寻丈之势”。

此画虽未署创作年代,但我想诗以言志,一个人的诗总会带有他本人生活与性格的印记,也一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明显的关联。从这首题画诗的内容来看,我推断此画应为他晚年之作。何以有此推论,看他生平事迹便知。

周珽生于嘉靖四十五年,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正是晚明由衰微到内忧外患再至灭亡的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状况,还是思想文化环境都处于极大的变化之中,他的心态、气质、文化创作及行为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序中记载:“青羊公,澹斋曾孙也。束发通百家子史,为嘉兴博士弟子员,最有声,而尤娴于诗,李本宁、屠纬真诸名公推毂之。又与焦弱侯、顾泾阳谈濂洛关闽之学,文章议论,追配古今。一时同舍生先已扬去,青羊公蹭蹬场屋如故也”。

如序所记,他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便通经史子集,考中秀才入嘉兴府学,声名在外。他尤擅写诗,他的诗受到当时大名士李维桢、屠隆等人的肯定。后随“明末五子”之一的赤水先生屠隆学习。

三十岁左右结识焦城、顾宪成等人,常往东林书院与好友相互议论文章,畅谈“濂、洛、关、闽”之理学。那时的周珽,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影响,锐意科举,有入仕一展宏图的雄心。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后来他在科考中屡试不中,同辈人都相继考中离去,而他却一生科场无名,以诸生终老。

我一直在想缘何出身名门,学于名师,少时便有才名,受当时名士赏识的周珽,会屡试不中呢?究其原因,大概归罪于当时腐败的科举制度和糜烂的政治风气。

▲洛唐周氏家训

明代中晚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的笔记著作《五杂俎》有曰:

“国朝设太学以待天下之英才,最重其选,铨选京职方面与进士等。乃后来贡举之外,一切入赀为之,谓之援例。其有子弟员屡试不利于乡,而援人成均者,犹可言也,民家白丁,目不识字,但有馀资,即厕衣冠之列,谓之俊秀。……鲜衣怒马, 酒肆倡家,惟其所之,有司不敢谁何,司成不能遍察,遂使首善贤士之关,翻为纳汗藏秽之府。制度之最失古意者,莫此为甚矣。”

意思是目不识丁的民家白丁,不论人品是否走狗,学识是否草包,只要家有余资,便可侧身衣冠之列,进入仕途,而苦学之士反倒屡试不第。贿赂官员成为一项被认可的社会进阶规则,才华学养之高低与道德贤良与否不再成为进入仕途的价值标准。像周珽这样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自然不屑行贿赂之事,做欺世盗名之辈。

另外我想他屡试不中或许跟他的朋友圈子和诗学观点也有关系。其好友顾宪成因仗义直疏得罪权臣被罢官,回乡重修东林学院,讲学议政。他虽在野却仍关心朝事,针砭时事。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联便为他所撰。

因此深受朝廷当权者的针对和排挤。周珽的老师屠隆也是因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作《荒政考》为民请命,而蒙受权臣诬陷而罢官。周珽随其学诗,受其熏陶,论诗与文风与袁宏道的公安派观点相近,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因此不容于台阁。

▲增补玉堂精选诗学入门详解十二卷 明 周珽 集注 陈继儒 批点 清刊本

周珽性格刚正,对于名节特别看重,他曾在评李適《饯唐永昌赴任东都》中说:“君子仕世,名节为上,才学次之,如奴颜婢膝,惟知权贵者,是谓虽有才貌文华,炳赫一时,亦何足取。”综上所见,其不流于世俗,自不易高中。

在昏庸的君主、 险恶的政治局势下,儒家道统的精神信仰遭到挑战,那时的他一定是矛盾的而痛苦的,一边怀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一边又对纲常败坏政府失望。虽然在诗词著述上小有名气,却又感觉自己没有真正为社会做事,懒散无能。

“自笑雄心久似冰, 支离懒散百无能。 明珠笔底凭谁惜?聊寄秋风与乱藤。”也许这首题画诗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吧。与徐文长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异曲同工,皆是最初的雄心壮志在辛酸曲折的人生风雨中变得支离破碎的悲哀。

对科场心灰意冷的周珽选择寄情山水,混迹鱼樵,吟诗作词,隐居著书。

周珽能诗,颇有诗名,为当时诗坛名宿。倪元璐曾载: “青羊周君,诗学元礼也,染烟擘纸,刻烛成声,诗出何、李上久矣。”,称其诗早已在“前七子”领袖何景明、李梦阳之上。在管元耀辑的《海昌胜迹志》中录有其《硖石十二景》诗。

《宁志余闻》亦载当世显宦、曾任宁国太守的钱敬忠,带着儿子钱光锈拜见周珽,且欲与周比邻而居,足见时人对周珽的推崇。

《硖川续志》有录其 《九日登西山》诗: “楚天梵宇壮豪游,挟瑟湖光入槛流。 坐处笙竽飞竹雨,望中楼阁点河鸥。白云秋草原无主,绿酒新诗只自由。天地不禁狂客兴,肯输陶孟占前筹。”确实风流潇洒,境界不凡。

周珽能词,著有《疑梦词》即《疑梦编》。谈迁曾为《疑梦编》作序言,可惜此集已失传,只有被其它文集著录的少数几首诗词,得以流传下来。王士禛《倚声初集》评曾其《临江仙》(泛泖) 云: “九峰三泖,如在目前。”

周珽能著书。他花费近二十年的时间,在其曾祖父周敬残稿的基础上,编成《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以体现诗歌“神韵”、“性情”特点为原则,精选唐诗2445首,且几乎每首都有详细笺注和诗评,卷帙浩繁,两百多万字,堪称巨著。该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陈继儒、陈仁锡、倪元璐等作《序》,钱光绣为跋,董其昌、蒋之翘等人参阅校正,均为世文坛名流或朝廷重臣。可见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周珽的晚年正值明王朝烽烟四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攻陷抚顺。

崇祯二年(1629)李自成起义,内忧外患,明王朝岌岌可危。清代蒋宏任《硖川山水》中载,周珽晚年隐居于广福禅院之中,并在寺院后面修筑房屋“飞雪轩”,古梅横斜,花时如雪。

然而身处乱世,儒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周珽,怎么会安心一隅、放迹山水、归隐江湖呢?纵只是一介诸生,纵只有一幅老弱之躯,仍不能去忧国之心。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亦。

晚年的周珽没有明哲保身,他与钱光锈等二十一人于硖中结萍社,文学集会、操练骑射,组织抗清活动,时刻准备为国捐躯。萍社中人多为忠君爱国的志士,社中王思任、陈函辉、钱肃乐、郑雪舫、吴维修、郜鼎等人均在抗清斗争中牺牲。

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硖川,屠戮海宁,其堂弟周宗彝、周启琦组织抗清,英勇就义,已老病之身的周珽自作祭文、挽联,“全发肤祈死”,以全名节。

周珽去世后,其好友潘廷章、谈迁皆为其作挽歌。此时想来,我所藏《水墨葡萄轴》中诗句“仙种来羌国,灵根托汉宫。三秋风露里,不改旧芳丛”应是他这个时期不做“二臣”,以诗明志之作。

史载周珽晚年著作甚富,著有《疑梦编》《唐诗选脉》《广孝录》《萍社草》《于止斋集》《山居漫录》等。然而这些作品在战乱中很难保存下来。《广孝录》在完成后就丢失了两卷。这些作品中除《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自祭文》《自挽诗》以及一些诗词得以保存外,其余全都亡佚了。

有的作品连卷数都不可知,甚是可惜。即使流传下来的,倾注了周氏几代人心血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也因清人对明人著述的偏见,被四库馆臣列入《四库全书存目补编》,出版四百多年以来一直遭受历史的冷落, 鲜有学者问津。

但是近年来,学界出现了明代唐诗选本研究的热潮,淮南师范学院金生奎教授出版的学术专著《明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列了专章研究。

许多古文学研究者开始重新定位《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价值,并对其编撰者周珽的生平及成书背景作了精深考证,有人还打算为全书作校释,力求使此书成为便利读者的大型唐诗选本,起到普及唐诗优秀作品的作用。

历史属于过去,我们不能眼见,但大江东去,鸿爪春泥,沉沙终掩不住璀璨的生命所镌刻的历史痕迹,金子与明珠总会在狂沙吹去时,显露出它耀眼的光芒,为世人所珍惜。

作为收藏者,我多么希望收集到更多先贤流失在历史长河里的“明珠”,以见证他们的能力、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气节,见证他的幸福与悲伤,见证他曾有血有肉的活过,让他们因为这些见证而存在,让他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永恒传承!

辛丑伏月念日 弈斋漫笔

【来自:嘉兴收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