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在学术与思想之间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发布时间:2025-03-29 06:06  浏览量:2

陶华坤:在学术与思想之间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术精神在中国传统精神中去追问,集中体现为“道”的精神。学术和思想通常被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学术更偏向系统化的知识、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而思想可能更多涉及个人的哲学思考、价值观和世界观。做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

一、追求真理:学者何为?学术研究何为?

学术研究以追求真理、追求崇高为最高旨向,对学术虔诚、敬畏甚至可以殉道,其学术精神是神圣的。为思想而生的人,思是以批判性为特征、以自主意识为前提。当批判思想在学术中普遍起作用时,中国学术才将表明自身不仅是有学问的,而且是有头脑的。

1.学者何为?学术研究何为?

学问。学指学术,包括文献整理、考据、运用。问指思想,强调问题意识、思想线索和观念创新。学术需要思想,思想中的问题意识、思路追溯和观念创新都来自文本。思想是在语言中进行的,思想家都是在读书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读书的人凭空不可能思想。思想的深度和方向都和思想者的读书直接相关。学术需要思想,思想需要学术。当一个人强调学术时,注意力在于文献本身;而追逐思想时,注意力在于问题、论证和观念。思想是通过文本说话,不同思想之间需要通过文本诠释才能建立其纽带,走向切合。思想归根到底是要解释社会问题的。

2.在学术与思想之间。

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深入的。学术是思想的自律,只有自律的思想才是自由的思想,只有自由的思想才有超越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是一种批判的力量,对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和审视;因而它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和“前理解结构”。学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3.做学问必须找到自己的“聚焦点”。

思维不再固化,创新才有出路。聚焦?从发散状态过渡到凝聚状态,然后咬住不放、执着地去做,实现突破。做学问有方向、有规划、有目标,然后,让不断地诱惑自己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要做得足够丰厚、足够强大,才能做出好的学问。学术在哪?扛着一支笔走天下。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学科是一致的,必须守住自己,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和评价什么,而要在意自己做了什么,关键是自己要做出东西来!智慧之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人生意义,唯此而已。

二、学术精神:即是问道求道的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真意蕴。从中国传统谈学术精神,应该上升到“道”的层面。学术之“术”,先学而后才能有所著述,强调的仍是“学”。而学,即是学道;学术精神,即是问道求道的精神

1.关于精神的思考:

人生有精神吗?精神之于人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思想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是花蕾与果实的关系:思想是花蕾,精神是果实,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催生什么样的精神。没有思想基础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因此,思想是精神的催化剂和酵母,思想决定着精神的品质、高度和影响力,是产生精神大树的种子。在适合的土壤和环境里,这粒种子经过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最终成为一棵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思想对于精神的产生和性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2.精神萌发于思想,表现于行为。

行是精神产生的关键。人的思想、行为、精神之间的顺序:思想—行为—精神。思想是精神产生的源头,对于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但它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发挥作用,进而产生精神。知而不做,可以成为思想家,但成不了实践者,成不了精神象征。行是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它体现知,反映思想,又抽象出行为的精华,成为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从而形成精神。精神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对人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思想对精神的决定作用是通过行为来实现的,没有行为,没有实践,思想和理论只能停留在一般意识的层面,产生不了精神影响力。

3.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

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探究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真理。对真理的探究无疑应该是一种理性活动,具有理性特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善于对获得的资料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成理性认识。没有理性精神,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真理。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倘若没有理性精神,是难以打造学术精品、取得学术成就的。学术精神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个学者要将自己的学术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必须具有造福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真正的学者即是求真知或志于道之人

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指将学术研究、知识探索和学术创新视为个人的长期职业追求和人生目标。学术思想是学者在长期研究和思考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见解和观点。体现学者的智慧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所在。

1.求道者的精神历练。

学术精神之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经典之论,不妨借用来说明学术精神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悬思;第二层境界是苦索;第三层境界是顿悟。学术人生。学者的风骨气节,可触摸,可想见!

2.脑洞大开:思想形成。

哲学的感觉就像农村老太纺纱,把思想的碎片梳理成一个纱锭。在学术层面,必须有一种“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即面对任何思维碎片,都能将其建构成一个整体。哲学人的大脑就像一个炼钢炉,自己的思想时时刻刻都处于熊熊燃烧的状态,什么东西放入其中,都能被融化成“钢水”流出,然后被加工成自己想要加工的任何东西。研究的创新和理论方法的自觉,反映了思想认识水平的高度。

3.为谁而活?忠言逆耳。

唯物时代不缺金钱、物质、资本,但思想、灵魂、精神等就显得贫弱,耳边常听到灵魂掉队、思想惨淡、精神涣散等感叹。哲学给人“安身立命之地”、给人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建构和提升,离不开内心与外境的相互激荡。学术是场苦行僧的修行,做科研的精髓就是永远要去寻找更多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假想是错误的;如果错了,就继续修改,再继续找证据。学术道路是累的,这个累和普通的身体累不同,这种累是在追寻求索的过程中不知所措、不为所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累。学术之路,心态为王!做学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