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易与道,何须文化高——姜先生妙解“一点就破”的“点”
发布时间:2025-03-28 19:03 浏览量:3
姜先生在中国“道学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年轻时就发起几次国际性易学研讨会,他的术数学专论颇受好评,台湾大佬陈立夫为他题词“数术经”。
先生出身于武汉武医世家,年逾八旬,一生好道笃学,仅在儒释道领域就有十多位师父。先生出书不多但都洛阳纸贵,他的书涉及易道佛儒,30年前,黑龙江出版社临退休的老编审说:读先生书,以为是个学究,没想到只是个小学生。
我与先生交往十多年,忝入先生“亦师亦友”之列,他的弟子有研究员,教授,企业家,但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他说文化人有一点小偏见,他认为多数文化人都很自负,前见甚深,排斥感强。他认为自古而今,在“道学”方面有专长的,鲜有高文化者,为何?因为疑神疑鬼,用心不专而排斥。并非他们根器差、天分低。
先生说:老子一再强调“抱一”、“执一”、“得一”、“守一”,就是教人做功夫的方法只在“专一不二”。而文化人却以“昭昭者”自持,以“察察者”自居,不仅强调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更要命的是你说一句话,他有十句话等着你。
先生对“一”的理解不同众人,他认为“一者”,道之机也、要也、妙也、精也、本也,夫物芸芸,其名虽异,其本乃一,天地人物,入则同根同源,出则形名各异,岂非本同末异乎?
不仅老子之道如此,易经之道亦是如此。所谓“简易”“不易”“变易”,此“三易”中,“简易”已经把周易之道说的很清楚,它不神秘也不复杂,简易到只有两根蓍草棒子代表两个最基本的“象”,万事万物都是由此演化而来。
当我们把事情简易到“一”,或者两根蓍草的时候,一切魔幻就烟消云散,一切神秘就一点就破。把简单复杂化,把平常神秘化的,都是江湖术士们糊弄人的。
有些文化人不知其间的奥秘,就怀疑古人的智慧,实则把后人的愚陋强加给了古人,而自己却不去追根溯源,这是文化的悲哀。
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道释文化,虽然各有各道,但都有通往各家之道的方法。庄子说“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各有妙道,各有妙法。
有一个现象,你发现没有?《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以及儒道释三家,常常被人用“境界”来论短长,常常以“镜”观“德”。
我说这个倒是有所注意。先生所言,不是说“道家”之“静”,儒家之“敬”,佛家之“净”吗?
先生说,不错。但三教九流各因其用,观照之“镜”不同,所得“境”遇也不同,所谓三家“境”界,实难一言可“竟”。各家之道有所不同,故所造之“镜”也不同。但用其“镜”,方可达其“境,这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学者乱用,拿着儒家的镜子来照佛家的境界,或者拿着佛家的镜子来照道家的境界,那是行不通的。
“您不是赞成三教圆融的吗?”
先生说,那不是一回事,如果让我讲中国泛文化,我当然会三教杂糅。但是让我讲哪一家文化的时候,我不会轻易跳转别家文化,那会造成混乱。
您不是说有一个“破解”三家之道的“点”吗?
先生说:不错,任何一家学说或道术,都有一个“点”。所谓“一点就破”,就道家而言,这个“一”即是“少之极”,这就是破解迷惑的“点”,别往多处想,别往多处要,老子教我们“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句不显眼的话,其实就是门道。
先看道家的“点”,这个点就是“静”。大道如树,其根在下,其枝在上,越是往上,离根越远,离跟越远就越是爱动。故有“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之说。大道为“一”,万物为“多”,守一就是守道,执多就是执物。
所以,无论是“抱一”,还是“得一”,这个“一”就是专心于与万物相对的那个“道”之“一”,简言之,就是专注于大道“无为”这一件事上。
先生说,古今解道者不外乎学术与修炼两类,但无论是学术,还是炼养,都必须对“无为”思想进行合乎情理的解读,无需神化,无需曲解,然后才可以应用于实践中,无论治身还是治国。
而“清静”“无事”就是“归根”,就是“复命”,就是归于道,这正是“无为”的行为特征和必然要求。所以老子说:至虚,极也,守静,笃也。
只有虚静至极,方可观万物之反复。凡有生于虚无,动生于静,故万物终将复归于虚静,返其来处,这是万物的极点,即归宿。这就叫“复命”。
老子又说:
圣人“清静”、“无为”,民自然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侯王“清静”不生事,自然“可以为天下正”,赢得万民拥戴而成为天下之王;
万民“知足以静”,则“天地将自定”,自然不会有妖魔鬼怪兴风作浪。
“关键是:大家对‘无为’的理解千差万别,以您的角度如何理解?”
先生说:大道无为,体现在它“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就是不为物始,不为物主,辅助万物自动自在自发地成长,而不干涉、主宰、操控万物。这就是“弗为而成”,即大道顺应、辅助而不干涉万物,使万物自成。
落实在我们身上,就是只要不伤及他人利益,尽管去做,天下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自然是西安“无不为”。
中国道家有个传统一直流传至今,那就是“盛世归隐山野,乱世下山救世”。我们修道之人,本就与天下人和光同尘,视天下父母为我父母,视天下子女为我子女,从不敢脱离人民。
姜先生讲的很多,限于篇幅,以下关于“儒佛”两家从略。
再来看儒家的“敬”。“静源于”祭祀仪式“礼”,行“禮”必“敬”,敬祖宗,敬天地神祇。把“礼”应用于社会人伦,则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待人接物的庄谨、恭顺,即是“敬而无妄”。
朱熹总结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底尾,不可顷刻间断”,“ ‘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又说:“圣学”工夫之妙,全在一个“敬”字,“伊洛(程颢、程颐)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
佛家则在一个“净”字上,所谓佛家净土是也,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妄想执着皆为不净,因为心生不净,佛性蒙尘,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心净,身则净,身心清净,则国清土净,天下太平。
例子无需多,能大致表明观点,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