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嵌名联,既有普适的文化价值,又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独特标识

发布时间:2025-03-28 18:46  浏览量:9

万卷诗书堪破壁;

一窗风月任雕龙。

——豆万龙 撰书

豆万龙先生以"万卷诗书堪破壁,一窗风月任雕龙"自题嵌名联,将名字嵌于上下联之中,在寸楮尺幅中构建起贯通古今的文化坐标系。此联既恪守传统的"字嵌无痕,意出天然"的创作铁律,又以"万"字起雷霆之势、"龙"字收云水之姿,于平仄抑扬间完成了一次对中华文脉的深情巡礼。上联以"万卷"为舟楫,载千年书香溯流而上;下联以"雕龙"为刻刀,凿方寸天地见大乾坤,这种"纳须弥于芥子"的艺术构思,恰似《文心雕龙》所言"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在名字的中开辟出辽阔的精神原野。

嵌名联之妙,首在格律精严而意趣天成。此联以"万"字踞上联之首,"龙"字镇下联之尾,以魁斗格的嵌字标准格式,对仗工巧,意趣天成。这般匠心独运,恰似李渔《闲情偶寄》论对仗"极工极板之中,自有极活极变之趣"。"破壁"与"雕龙"的意象碰撞更显奇绝——前者化用张僧繇画龙点睛之典,暗含冲破樊笼的生命张力;后者溯源《史记》"雕龙奭"的典故,彰显雕琢文章的艺术追求,两相激荡间,既见《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智慧,又得《诗品》"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的美学真谛。如此巧嵌妙对,非深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之道者不能为。

联语境界之高,尤在虚实相生处见真章。"万卷诗书"与"一窗风月"构成乾坤倒映的奇妙图景:前者以具象之书卷丈量精神厚度,后者以抽象之风月丈量心灵广度;"堪破壁"的刚健进取与"任雕龙"的从容自适,恰似太极阴阳两仪,在矛盾统一中抵达平衡。这种艺术建构暗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诗学观,将杜甫"读书破万卷"的沉雄化作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洒脱,把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转为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当轩窗成为观照世界的棱镜,书卷化作丈量天地的标尺,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人格便在这十四字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思想内核之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沃土。上联"破壁"之志,承续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下联"雕龙"之趣,流淌着庄子"吾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意绪。这种儒道互补的思维范式,在"万卷"与"一窗"的空间转换中具象为独特的生命体验:书斋中的青灯黄卷,既是对"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承诺,亦是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精神预留。恰如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需要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来滋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亦需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来平衡,此联正是通过这种辩证思维,完成了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结构的诗意呈现。

文人风骨之峻,在联语筋骨处铮然作响。"堪破壁"三字力透纸背,既有韩愈"焚膏油以继晷"的治学执着,又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担当;"任雕龙"一语气度恢弘,既见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创作态度,更显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这种风骨在当代语境中愈发珍贵——当物质主义浪潮席卷而来时,"一窗风月"的坚守恰似文化长河中的砥柱,让人想起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宣言,在数字洪流中守护着精神的纯粹性。那"破壁"的锐气与"雕龙"的静气,共同铸就了中国文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完整人格。

此联最动人处,在于创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上联收于"破壁"将破未破之际,下联止于"雕龙"欲成未成之时,这种"留白"艺术深得中国画"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真传。那些未言说的空白里,或许藏着王羲之"临池尽墨"的痴狂,或许映着陆羽"不羡黄金罍"的淡泊,又或许回荡着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响。这种开放性的文本结构,使嵌名联超越了名字的局限,成为整个士人的文化图腾。豆万龙先生将自己的名字无痕嵌入联中,使得楹联既有普适的文化价值,又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独特标识,让观者在欣赏楹联之美时,也能窥探到创作者的灵魂深处,领略其博学多才、豁达洒脱的风采,实乃楹联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再添珍宝。

楹联书法/豆万龙艺术点评/deepseek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