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的甲骨文说起,什么是“无为”以及“无为而无不为”
发布时间:2025-03-27 04:59 浏览量:7
什么是无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经悠悠岁月,老子横空出世,立言曰“道恒无为”、“上德无为”、“圣人无为”。此三大“无为”,本是大道至简之理,然而至今两千多年来的诸多解释都跟老子所言南辕北辙。老子泉下有知,一股怒气无处可泄,乃化三清升至人间,以查究竟。
观世间种种“无为”,有顺应自然而为、有不刻意地为、有不妄为、有不人为干预的为、有顺势而为、有从细微处为等等,这些“为”都是在变着花样偷换概念,说的是“为”而不是“无为”。就像鄙人上篇文章的“宠辱若惊”,从春秋至今的几百个版本都已明确是“宠辱若惊”,可偏有人说是“宠辱不惊”,气得三清想把老子的真身从泉下拉出来对质。
并不是“为”不对,也不是“宠辱不惊”不对,这些都对,问题是跟老子所说的牛头不对马嘴。老子西行函谷关时明明骑着的是青牛,可有人偏要说那是汗血宝马。
要理解什么是“无为”,先要搞懂“为”的本义。
“为”的繁体是“爲”,《说文》说:“爲,母猴也。”并解释“爲”上面是爪、下腹是母猴形。直到甲骨文的“爲”出现后,才发现“爪”下的竟然不是母猴,而是一头大象,整个字形像是一只手牵着大象的鼻子。
著名的甲骨文大师罗振玉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从爪从象、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这个解释获得业界的大多数人赞同,认为《说文》中的“爲”是误释。
罗振玉对“为”的解释至少包含两个意思,役使和劳作,并且以“劳作”这个意思为主。“为”字本来就有“作”的含义,因此以“劳作”为主的解释难免有先入为主和顺时随俗的味道。
实际上,仔细观察“从爪从象”的字形就会发现,这跟“作”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如果不事先知道,谁会想到这是“作”?“从爪从象”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役使大象、控制大象之类。
大象如果不被役使,它不会主动帮人劳动。人们在很多影视片中知道,大象常被用来运输重物或表演。却很少人了解到,大象劳动时如果稍微休息一下或者不听话,就会遭受鞭打和挨饿等的惩罚。
不单大象,绝大多数动物都要被役使才会帮人劳动。比如耕牛要用铁环穿过鼻子来役使它劳动、马要用缰绳把衔铁套进嘴里来役使它听话等。动物里面无需役使就能帮人劳动的只有狗,狗会主动帮人看家护院或打猎,主动叼菜篮子、叼鞋袜、叼手机等,甚至会主动照顾小孩,你甚至无需跟着它。
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包括鄙人之前的理解也是错的。直到近些年来才恍然大悟,老子想说的是:天地没有感觉能力,凭借万物充当刍养的家狗,主动帮助和守护天地。
仔细想想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为什么要把万物比喻为家狗?因为狗是非常恋家的动物,就像万物依恋天地这个家园。一株植物就算死了,它也是逐渐干枯,对这片天地恋恋不舍。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骾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在有活路的时候很柔弱,但临死却硬挺着不愿轻易就死,对天地恋恋不舍,心怀不甘,不愿意咽气。万物草木在有生命的时候很柔脆,但临死却情愿枯槁也不愿意轻易离开天地。}
为什么万物对天地恋恋不舍?因为宇宙天地有三大“无为”,万物舍不得离开这么好的家园!
业界普遍认为,“为”字起源“从爪从象”,其本义应该有劳作、役使、掌控三个语义。
“劳作”是传统语义,做、作、干等就是这个语义的引申。
“役使”也是传统语义,但被弱化为“使”。“使”字本身就有“役使”的含义,比如“我实在太累,使我才躺下就睡着。”这个“使”就包含“役使”。所以郭沫若和于省吾等都支持“手牵象鼻”的本义是“役使”,但这个语义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弱化,成为了“使”这个义项。
“掌控”不是传统语义,但“为”有掌管、执掌的意思,可以看成是“掌控”的延伸。遗憾的是,人们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发现“为”字直接表示“掌控”的例子,所以这个语义被搁置。
因此,“为”的字源本义是役使,“无为”就是没有役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役使却无处不在役使。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道德经》的“无为”总共也才8处,很容易逐一验证。
(1)“道恒无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永远没有役使万物,侯王如果能遵循“没有役使”的方式,万物会自己变化乃至归顺。}
侯王越役使百姓,百姓越会反抗,越难归顺。侯王越不役使百姓,百姓就会自己变化,逐渐归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比如某些邦国为什么要常常把自由和人权放在嘴边、张口就来?这是为了蒙蔽内外民众,让民众自己归顺。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最高的恩惠是没有役使,而且无法役使,任由万物自然就是最高的恩惠。}
“道”、老天、天地,对万物的恩惠就是“上德”,没有役使万物,任由万物自己这样,用“上德”容民畜众。所谓“下德”,就是给你一口糖吃,然后告诉你“这样不允许,只有那样才可以”,甚至还有诸多要求。所以“下德不德”,下德不是恩惠。
(3)“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从事学习的人每天要进步,从事“道”的人每天要减少役使,一直到没有役使,没有役使却无处不在役使。}
有谁役使万物要在天地间存在吗?没有。是万物自己役使自己在天地间存在,是万物役使自己敦厚地守护天地这个家园。同理,以“道”立天下的君王,每天要减少役使民众,一直减少到没有役使,没有役使却无处不在役使。因为百姓会自己役使自己敦厚地守护君王的天下,守护自己的家园。
(4)“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请注意:《道德经》的圣人就是老天爷,是老天的人格化,管理天地万物,而不是什么得道者。如果有怀疑,请暂时搁置,以后再讨论,本文只重点说“无为”。
——{老天爷担任没有役使万物的职事,施行不言语的教化,任由万物自然,自己管理自己、教化自己。万物的兴作,老天爷不参与谋划;万物的作为,老天爷不去在意;万物的成功,老天爷不占有。正因为老天爷不占据万物的成功,所以万物不离开老天爷。}
(5)“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老天爷说:我没有役使,但民众自己变化发展;我非常安静,但民众自己匡正;我没有管事,但民众自己丰裕;我贪求的是不贪求,但民众自己敦厚。}
老天爷从来就没管过事,一直在那静静呆着,是民众自己教化自己,役使自己走向文明,自己归顺老天爷。
(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天爷役使的是没有役使,做的事是没有管事,品尝的是没有品尝。}
老天爷从来没有役使万物,也没有做过什么事,甚至连人间的美味都没有品尝过。
(7)“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道”永远是“无(隐蔽的)”,是天下之至柔,却可以自由纵横在天下最坚固的万物中;没有“有(显现的)”,才可以自由进入没有空隙之处,进入任一事物之中。我终于知道没有役使的益处,不需言语的教化,万物也会归顺“道”,与“道”合而为一。没有役使的益处,天下没有能比得上“道”的。}
万物都是“道”。一花是“道”,一草是“道”,一木是“道”……万物各自役使自己归顺“道”,各自与“道”合而为一。所以“道”自由纵横在万物中,存在于万物中。
(8)“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役使民众会损害民众,拘禁民众会失去民众。因此老天爷没有役使民众,所以没有损害自己的天下;老天爷没有拘禁民众,所以没有失去自己的天下。}
注:从此处也可以大约看出,“为”的字源本义不是掌控。因为“执”的意思有拘禁、控制、掌控,如果“为”也是这个意思,就有重复之嫌。
“为之者败之”并不是强行作为会失败。古今中外,强行作为的人多了去了,成功和失败的都有,怎么能说强行作为会失败?李世民如果没有强行篡位,他能登基当皇帝?能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道德经》的“无为”就这么多,可以发现,老子没有说过“万物要无为”之类的话。相反,字里行间处处都在体现万物必须要为。万物中的民众和百姓等,更是不得不为。老子还强调,“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但《道德经》,先秦的所有道家文献都在强调,万物必须要为,连日月星辰都在为。为什么?
试想假如万物什么都不为,世界岂不成了静止的世界?所以古人哪怕再无知,也不会提倡万物不为。老子身为周朝守藏室的史官,更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无为”就是没有役使,然而谁施行“无为”?整篇《道德经》只说了“道恒无为”、“大德无为”、“圣人无为”这三大无为,然后提出侯王要遵循“无为(即没有役使)”的方式,为道者要达到“无为(即没有役使)”的境界。
总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没有役使你做这做那。
请注意:“无为”只是没有役使你做这做那,但不代表没有约束地放任不管。
无论你怎么样,始终不能脱离天地的约束,永远只能在天地间存在,不能脱离天地!
无论你怎么样,始终不能脱离老天的约束,永远只能在老天之下而存在,不能大过老天!
无论你怎么样,始终不能脱离“道”的约束,任何事物必须是“道”才能存在,不能超脱“道”!
限于篇幅,这个问题留到以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