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研·听后感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
发布时间:2025-03-28 17:21 浏览量:5
“菁研”,是四川法院精心培育的学术调研品牌。自2023年创立以来,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拓优增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兴文铸魂的独特价值,引领全省法院学术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锻造出一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司法调研队伍,为实现“川法特色、全省权威、全国领先”目标贡献“智库”力量。
3月27日,2025年第一期“四川政法大讲堂”在省法院隆重举行,这也是全省法院“菁研·大讲堂”首讲活动。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为主题作辅导报告。大讲堂以视频形式连接到县(市、区),省委政法委、省政法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讲座中,徐显明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出发,纵观古今、旁征博引,深入阐释了“为什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既有贯通中西的理论穿透力,又有观照实践的现实指导性,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的内在逻辑,以良法善治推动治蜀兴川提供重要启示。
法院干警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理论大课,也是一堂时代大课”,将继续深耕“菁研”调研阵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和四川篇章。在此特别选取部分听后感……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王树江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我有三点思考:第一,要在历史长河中锚定法治坐标。从商鞅“徙木立信”到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从陕甘宁边区“马锡五审判方式”到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国法治始终沿着“民惟邦本”的轴线演进。这种历史连续性不是简单的制度沿袭,而是治国理念、思维体系一以贯之的时代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正是这棵文明古树绽开的新枝。第二,要在文明互鉴中重塑法治话语。西方现代化将法治异化为“程序至上”的技术工具,而中国式法治始终坚守“实质正义”的价值内核。我们追求的法治现代化,既不是“司法中心主义”的孤岛,更非“法律万能论”的迷思,而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主体”“良法善治”熔铸为有机整体。当西方陷入“权利泛化”困境时,我们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构法治正当性根基;当“法律与道德割裂”成为西方社会顽疾时,我们始终坚持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第三,要在守正创新中锻造法治能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面临着“双重超越”的历史使命:既要摆脱传统人治思维的路径依赖,又要警惕西方法治话语的隐性殖民。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把握法治规律——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变的是“数字正义”“生态司法”等治理范式的与时俱进。正如古蜀先民铸就青铜神树沟通天地,今天的四川法院更要以法治为梯,连接历史智慧与未来图景。总之,这次大讲堂是很好的开端,全省法院要继续深耕“精于研究、乐育英才”的文化沃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曾学原
聆听了徐显明教授的讲课,我深受启发。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治国理政最好的方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徐显明教授的专题讲座从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生动回顾中华民族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系统讲解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法院工作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司法保障。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如我在诉”意识,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多点发力持续做优司法服务,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政治部组织人事处处长 王晓曦
此次大讲堂,从历史的深度看当代、从世界的广度看中国,让我们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中感受法治化是现代化的制度特征,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体系构建中领会法治道路的建设必然。无论中国传统文化讲的“肺石风清”“桁杨雨润”,还是我们现在的工作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都饱含着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在省法院工作这些年,我深刻地感受到四川法院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法治建设正需要一支堪当重任的法院铁军。近年来,四川法院充分通过公招、遴选等多渠道吸纳、汇聚人才,大力推进青苗、青蓝、领军、常青“四大工程”多维度培养、使用、提升人才,取得明显成效。时代在召唤,何其有幸能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洪流!怀着崇高的法治理想,作为法院人,要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贡献力量;作为法院政工干部,要努力为法院队伍建设贡献力量,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这份“保障中的保障”。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立案三庭庭长 谢黎明
此次大讲堂,如醍醐灌顶,让我耳目一新。我所在的立案三庭,是省法院机关干警人数最多的部门,承担着立案登记、诉讼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涉诉信访以及简案速裁等重要职能。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曾指出,立案诉服信访部门位于人民法院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处在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是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第一窗口。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大局、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等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期待更多“菁研”讲座和活动,团结全省法院调研力量,深化调查研究、深挖问题根源、深谋破题之道,忠诚履行职责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审监一庭庭长 王一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法治现代化是同一进程,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结合新时代审判监督工作来看,审判监督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体系中承载着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的重要职能,审判监督案件纠纷时间跨度更长、事实查明更难、当事人积怨更深、案件处理难度更大,审判监督责任更重。作为一名审监法官,我将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办好每一个案件,以“情同此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的诉求,并通过“菁研”等平台,进一步强化“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能力素养,综合运用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审判智慧办好案件,牢牢守好严格公正司法的“最后一道闸门”。
简阳市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钟晞鲲
通过这次大讲堂,我深刻认识到:基层法院是司法审判的最前端,绝大多数一审案件在这里调解、裁判、执行,是社会治理的第一线。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准确把握基层法院的定位与路径。一是把定分止争作为应尽之举。把当事人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社会和谐巩固在基层,把促进经济发展护航在基层,夯实法治建设的“基础盘”。二是把规则落地作为应有之义。坚持在纠纷化解中适用裁判规则、提炼裁判规则、释明裁判规则,切实把裁判规则价值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增强法治发展的“动力源”。三是把规则引领作为应履之责。发挥调查研究“以研促行、以研促效”的积极价值,研究推进民风民俗、村规民约与司法裁判的融合,积极回应群众朴素的正义观,以司法规则、裁判指引推动基层社会摈弃陈规陋习,用法治精神浸润治理血脉、引导价值重塑,激活法治进程的“增长极”。
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
办公室主任 王付兵
这次大讲堂,不仅深化了我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更让我认识到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支撑的现实意义。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用184年时间完成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追赶式现代化。这一过程中,法治始终是破解“被动挨打”困境的关键。无论是《鄂州约法》的制度探索,还是新时代《长江保护法》的生态实践,都印证了法治作为社会变革稳定器的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在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化逆流交织的当下,我们既要以法治守护改革成果,更要用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唯有将法治基因融入现代化血脉,才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与“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让法治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一庭法官 孙韬
这场讲座让我对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明确法官在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法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确保每一个判决都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未来,我将继续贯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乘“菁研”春风,以法治思维武装审判实践,以公正司法捍卫法律尊严,以人本情怀回应群众诉求,努力让每一个案件都成为法治进步的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司法力量。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
审管办主任 刘滔滔
徐显明教授在讲课中提出,法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轨道和平台,深刻阐释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既照亮司法理论探索的航道,又指明司法实践奋进的方向。攀枝花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共同富裕试验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司法服务保障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是关键一环。司法审判作为法治的重要实践,需要紧跟数字经济、科学创新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菁研”是我们研究新问题的重要平台,期待聚集更多菁英力量,破解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法治难题,为攀果品牌建设、钒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探索司法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良性互动,聚焦汉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实际,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九龙县人民法院
烟袋人民法庭庭长 陈辉
作为民族地区基层法庭的一名法官,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矛盾、最真实的群众和最具挑战的司法环境。我深知“公正司法”不仅写在法条中,更落在百姓心里。有幸聆听徐显明教授的讲座,收获颇多,对自身岗位的职责有了更深认识、更多思考。在省法院及甘孜州法院“守正创新、拓优增信”的部署下,以及州法院“均衡发展、全域共优”的引领下,我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立足岗位、久久为功,让法治精神在高原彝乡扎根生长,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基层力量。
据悉,“菁研”将在邀请徐显明、朱苏力、左卫民等学术大咖的基础上,将以名师讲堂、实地调研、《四川审判》编委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开展系列学术调研活动。正如王树江院长在创立“菁研”时所期许的:让学术的“浅草”在“菁研”渐长成木、汇聚成林。四川高院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