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文化遗产绽新韵

发布时间:2025-03-28 08:00  浏览量: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当前北京正加大力度提振文旅消费。春日漫步街头,一派生机盎然、繁花似锦,处处可见烟火气、时尚范。从游人如织的中轴线到贯通古今的大运河,从重焕生机的首钢园到人气爆棚的鸟巢……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新玩法、新体验层出不穷,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深化文旅融合方面,北京进行了哪些探索?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未来将如何打造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本报特此推出《文旅之城》特刊,和您一起探寻北京的多样化实践。

特色打卡点

❶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感受“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

❷景山——万春亭:俯瞰壮美中轴;

❸正阳门——箭楼:参观专题展览,细读立体“申遗文本”;

❹天坛——神乐署:聆听传承3000年的中和韶乐。

中轴线

活化空间 绝妙体验

中轴线北端,钟楼、鼓楼相望而立。红墙内外,游人如织。

认识不同的古代计时器,聆听四九城里的钟声,欣赏数字光影秀……周末,鼓楼展厅里格外热闹,一群小学生化身“时间守护者”,走进“时间的故事”展览,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展厅里,一系列数字交互体验展项,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打卡,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我仿佛听着钟声登上了万宁桥,这里有潺潺的流水声;一路向南到正阳门,钟声渐渐变弱,还能听见人群和马蹄声……”五年级学生孙哲阳戴上耳机,一边触摸互动屏,一边感受老北京“四九城”里的钟声。鼓楼中心券洞内,一场沉浸式光影秀《共鸣》上演。展厅内遮光帘升起、灯光转暗、提示音响起,观众循着钟鼓之声汇聚在展厅中央,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回溯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故事。

钟鼓楼的“出圈”只是一个缩影。自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全长7.8公里的“古都之脊”上,景山、故宫、正阳门、天坛等15处遗产点,迅 速成为中外游客的打卡热点。由钟鼓楼一路向南,景山公园内,一幅春意画卷徐徐展开。万春亭作为北京中轴线制高点,是欣赏中轴壮美景色的最佳地点。

一条中轴线,还凝聚着古都特有的“活态文化”。

2024年底,正阳门箭楼经过修缮布展,重新对外开放。箭楼一层院内的文创空间同步开放,以北京雨燕为原型的文创玩偶“京燕中轴线”,将正阳门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审美,成为观众争相收藏的“文化符号”。“95后”小韩专程为文创而来,她说:“正阳门和雨燕承载着北京人的专属记忆。箭楼重新开放后,我特意预约来看展览。”

特色打卡点

❶“三庙一塔”景区:赏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逛市集和游园会;

❷柳荫码头广场:多条航线饱览千年运河风光;

❸大运河森林公园:串起潞河桃柳等六大景区。

大运河旅游景区

“三庙一塔” 玩转国潮

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燃灯塔静静屹立,它连同通州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并称为“三庙一塔”,是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串耀眼的明珠。2024年,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大批游客来此对话千年运河,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风韵。

“三庙一塔”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走进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燃灯塔——古塔周身遍布精美砖雕,2248枚铜铃高悬塔上,春风轻拂,铃音朗朗。

每一处文物古建都诉说着运河往事。燃灯塔曾是千年大运河漕运的航标,元明清时期,漕运船只从杭州起锚北上,望见燃灯塔,就知道即将抵达京城的东大门通州。文庙东路的碑廊中,明代运河绞关石,见证着古人依水而生、利用运河水势逆水行舟的智慧。

景区内,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漕粮进京”“通州八景”等历史场景重现。郭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她兴奋地说:“感觉这些历史古迹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运河文化‘活’起来了。”

丰富的“国潮”文化活动串连古今,为古运河带来新活力。燃灯塔市集里,数十个摊位依次排开,游客摩肩接踵,或体验“北京绢人”、通草花等非遗技艺,或品尝庸禾坊饹馇盒、怡丰园小吃等通州老字号特色美食。在互动区,游客还可以参与绘纸鸢、蹴鞠、投壶等传统游戏。“除了非遗市集,我们还会在文庙内举行学生专属的开笔礼、成人礼;围绕‘三庙一塔’古建筑群,举办各种国风音乐会、汉服游园会,带领游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起景区内的文化活动,讲解员王璇如数家珍,“希望游客们能够在体验运河非遗、品味运河美食的同时,留住更多运河记忆。”

特色打卡点

❶地下艺术展示空间:看中外文明展览,感受圆明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❷“海淀有礼”线下首店:选购山园潮礼、典藏遗珍等“国潮”文创;

❸“无逸”咖啡馆:品尝新中式甜点,感受三山五园的文化底蕴。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

山水园林 引人入胜

海淀区三山五园腹地,一座文化新地标——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拔地而起,彰显古都新韵。这里曾是畅春园西花园旧址,一片新绿之中,几栋“新中式”风格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

自2024年底开门迎客以来,这处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展览交流、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已成为三山五园地区重要的“文化会客厅”。

从大门主入口沿阶梯长廊直达地下艺术展示空间,两场重磅展览——“邂逅爱琴海——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文物精华展”“圆明·交融——圆明园研究成果展”,带领观众穿越古今,尽览中外文明。

1号展厅内,123件(套)跨越公元前6世纪至2世纪的古希腊文物一一呈现。这些展品涵盖雕塑、陶器、金器、青铜器等多种品类,均出自意大利最重要且最古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它们按照“神话”“宗教”“运动”“战争”“男性”“女性”“死亡”7个单元进行展示,生动展现古希腊人的生活图景。“雅典娜、阿波罗、阿佛洛狄忒……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形象都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市民顾女士带着14岁的女儿来看展,她说:“孩子对古希腊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这场展览逛下来,感觉收获满满。希望今后能在这里看到更多中外文明的展览。”

2号展厅内,圆明园近年来的跨学科研究成果集中亮相。“三山五园中的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各种文化曾在此交流融合。展览将圆明园的造园艺术、文化意蕴、考古发掘和数字化复原等研究成果,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呈现出来。”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观众宛若踏上“时光之旅”,感受圆明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

武亦彬 摄 制图 吴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