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瓒《柬于念东中丞》赏析

发布时间:2025-03-28 13:13  浏览量:4

一、黄克瓒原文

柬于念东中丞

关中形胜,自古为帝王都。今虽列于藩服,而三面临山,控制中原,固雄藩也。保厘之任,非文武兼才不畀。台台以经纶妙手,安攘鸿猷,卓然为士绅领袖,出其绪余,以傍及六艺,泛滥百家,俱淹通洞贯,信宇宙全才哉!故主上于诸藩开府,皆屡举未当其心,独于台台则朝会推而夕得允,鱼水凫藻,可谕君臣遇合之隆矣。此固海内士人所共弹冠,非第全陕将士军民私相忻忭已也。不佞辱爱最渥,得报不胜踊跃。兹闻台驾暂归书锦,咫尺清光,未缘晤对,谨遣一役,以不腆蕴藻致其贺私。惟祈台慈鉴涵,曷胜荣幸!

二、译文

寄于念东中丞

关中地区地势险要,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建都的地方。如今虽然作为藩属之地,但此地三面临山,控制中原,本来就是一个强大的屏障。保国安邦的重任,如果不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能胜任。

您凭借卓越的治理才能,安定国家、抵御外敌的宏大谋略,卓越不凡,成为士大夫和乡绅们的领袖。您在这些之外,还旁通六艺,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说,都能透彻地理解和融会贯通,确实是天下少有的全才啊!

所以皇上在为各个藩地选拔官员设置府署时,多次举荐都未能合乎心意。唯独对于您,则早晨会见晚上就被允许,像鱼和水一样的关系如此融洽,可以明白君臣之间知遇的深厚了。这本来就是天下士人共同庆贺的事,不只是整个陕西的将士、百姓私下里欢欣喜悦而已。

不才我受到您最深厚的爱护,得到回报,非常欢喜,踊跃雀跃。如今听说您暂时回乡,衣锦荣归,我距离您很近,却没能当面与您相见,于是特意派遣一个差役,带着微薄的礼物,来表达我私下的祝贺之意。只希望您能收到我的祝福,我将不胜荣幸。

三、赏析

《柬于念东中丞》是黄克瓒写给于念东中丞的一封书信,文章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对收信人文武全才的推崇,又流露出自己对他的祝贺与敬仰,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际交往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内容结构:文章开篇先阐述关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自古作为帝王之都,即便当时列为藩服,依然三面临边、控制中原,是重要的藩地。如此重要之地,镇守者需文武兼才,而收信人正是这样的不二人选,拥有经纶妙手和安攘鸿猷,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才能,在六艺百家方面也造诣颇深,是宇宙全才。接着说明皇帝对诸藩开府人选十分慎重,屡举未得满意之人,唯独对收信人,朝会推举傍晚就获允准,体现出君臣遇合之隆,海内士人都为此高兴,更别提陕西将士军民了。最后表达自己与收信人私交甚厚,听闻其暂归书锦 ,因无法当面晤对,便派人送上薄礼以表祝贺。

语言特色:语言典雅庄重,大量运用书面语和骈俪句式,如 “经纶妙手,安攘鸿猷”“六艺泛滥,百家淹通洞贯” 等,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用词精准恰当,像 “保厘之任,非文武兼才,不畀台台” 中,“保厘” 准确地表达出镇守、治理的职责,“畀” 表示给予,使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同时多处使用敬辞,如 “台台”“台慈” 等,充分展现出对收信人的尊敬,符合书信体的礼仪规范 。

情感表达:作者对收信人的赞美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从对其才能的全方位夸赞,到对其获皇帝重用的欣喜,再到自己因私交而表达的祝贺,情感真挚而强烈。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情谊,也反映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杰出人才的推崇以及对君臣遇合的理想追求 。

历史价值:文章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官员任用以及地域战略地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有助于了解明朝时期藩地的重要性、官员选拔的标准与流程等历史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风貌 。

四、人物生平简介

(一)于若瀛

于若瀛(1552-1610) ,明朝政治人物,字元䌹,一字文若,号子步,晚号念东,曹州(今山东菏泽)人,山东济宁卫军籍 。山左派的代表作家,著名诗人、书画家。明万历十一年癸未科(1583年)进士,中进士后,历任直隶知县、兵部主事、陕西副主考、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河南佥事、南京尚宝司卿、南通正参议、太仆少卿督东路马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明万历年间,陕甘宁地区纲纪松弛,贪官腐败,赋税超重,百姓受难,流民遍地,匪患成灾,外敌入侵,乱象环生。于若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陕西巡抚,到任后,不顾身患疾病,夙夜操劳,时刻在公,整肃纲纪,惩治贪官,减免赋税,抚恤百姓,安置流民,剿灭匪徒,抵御外敌,成效显著。正当此地日趋稳定之际,于若瀛积劳成疾,鞠躬尽瘁,逝于任上,万历帝颁旨赞其:“品格真纯,才猷昌茂,擢第有陈,靖国之谟,名高司马,位列九卿,治理三秦,广施恩泽,品格真纯”,功高至伟,惜其鞠躬尽瘁逝于任,逝后朝廷追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襄敏。

于若瀛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廉洁正直,执法不阿,为民请命,杜绝弊端,散发军饷,稳定边疆,消除侵略,堵塞漏洞,培养人才,抚孤济弱。

于若瀛在书法方面造诣颇高,曾书写报恩寺三藏殿 “娑罗馆” 匾,其书法成就被《江宁府志》《山东通志》记载。同时,他也有文学作品流传,如《弗告堂集》中的《龙井茶歌》。另外,浮山的 “因碁说法” 石刻为于若瀛题书,该石刻长 2.4 米,宽 0.8 米,字体行书,记载了宋代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远禄大师以棋理为文学家欧阳修解说佛法的历史 。

其工诗善书,诗、文、书、画博洽精妙,宦辙贯通南北,交游广泛, 既与于慎行、冯琦、公鼐等山左文人往来密切,亦与袁宏道等公安派文人甚是亲近,诗文颇受二者影响。与其父于锦一样,与吴国伦相识,有诗唱和。诗文颇受山左文坛的“齐风”及公安派“性灵”思想影响。有《弗告堂集》二十六卷存于世,共收各体诗歌十九卷782首,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变。故宫博物院藏有《于若瀛书札册》十二册、《于若瀛行书古诗十九首册》、《于若瀛翰教亲丈扎》、《于若瀛行草四时回文四首卷》等作品。

(二)、黄克缵

黄克缵(1550 - 1634) ,字绍夫,号钟梅,泉州石狮永宁镇默林村人,明朝大臣。万历八年(1580 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寿州知州,后入朝任刑部员外郎。此后不断升迁,担任过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等职。天启年间,他与东林党人不和,被魏忠贤视为同党,但后来又与魏忠贤产生矛盾,遂辞职还乡。崇祯初年,经人举荐出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后退休。崇祯七年(1634 年),在泉州病逝,南明弘光元年(1645 年),被赐谥 “襄惠”。

在寿州任职时,他积极清丈田粮,推行 “一条鞭” 法,减轻百姓人丁 税赋;任 山东巡抚期间,当地遭旱灾和蝗灾,他力争减免赋税,开仓救济灾民。同时,他不畏权势,勇于同不法税监作斗争,多次上疏请停矿税,论劾税使陈增、马堂的不法行为。此外, 黄克缵一生为官,在朝廷纷争中尽量持平居中,不偏不倚,并居间调停。

著有《数马集》《杞忧疏稿》《百氏绳愆》《理性集解》《春秋辑要》《古今疏治黄河全书》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