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九上期末诗歌、文言文过关练习

发布时间:2024-12-30 20:36  浏览量:5

#深度好文计划#

九上诗歌、文言文

(试题分值:70测试时间:45分钟)

一、诗歌鉴赏(共24分)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分)下列对《行路难》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三、四句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C.五、六句通过实写“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却遭遇“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

D.七、八句运用“姜尚”和“伊尹”受到重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2.(2分)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成长格言。请结合诗句的内容,说说老师的用意。

【答案】1.C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典不是得分点,作者情感主旨才是。)老师用它作为成长格言,其用意在于鼓励学生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欲”“将”是想要,将要的意思,因此“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诗人想象的虚景,是虚写,选项中“实写”表述有误;

故选C。

2.考查诗句情感的表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2分)小语同学无法理解诗中的颔联,请你结合领联运用的手法,帮助他理解诗句含义。

4.(2分)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案】3.用典,借“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4.“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3.考查赏析诗句。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这里运用了用典的手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在这里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去世的王叔文、柳宗元等友人。“烂柯人”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这里诗人借“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明自己被贬在外多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对自己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怅惘,诗人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诗人对回到家乡后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4.考查赏析重点字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意思是: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长精神”三字,含义丰富。“长”有振作、振奋之意。诗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贬谪生活后,心情本是苦闷消沉的,但在白居易诗歌的安慰和自己的感悟下,决定振作精神,积极面对未来。这三个字不仅是诗人对朋友劝勉的回应,也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给全诗增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彩,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2分)本词的上阕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起伏变化,小语根据诗词内容,做了批注,请你帮他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情感:①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情感:矛盾犹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②

6.(2分)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下阕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答案】5.迷茫苦闷乐观豁达 6.明月高悬,诗人独自凭栏,望着远方,眉头紧锁。一群离散之人相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相互拥抱。

【解析】5.考查理解分析词句表达的情感。

①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作者抬头望月,直接把酒问青天,询问明月出现的时间,这种发问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好奇与追寻,因为这首词是词人中秋夜怀念弟弟子由,而且此时的词人仕途不顺,人生之路坎坷,所以这里的发问,也透露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迷茫与思索,所以这里可以填“迷茫困惑”;

②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作者在月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并且觉得在人间也有其美好之处。这表明作者经过对人生的思考和犹豫,已经开始转变心态,从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转为对人间生活的接受和欣赏,情感基调变得积极、豁达乐观,因此这里可填“乐观豁达”。

6.考查描绘画面。作答时需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①空:结合诗歌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及流露的情感“对胞弟子由的思念”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不能入眠,望着明月,这里应重点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因此这里拍摄的画面可以是:诗人漫步庭中,望着天上的那轮圆月,似有所语,眉头微蹙。

②空: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流露的情感“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可知,这里写出的是诗人由孤独伤感的情感转为自我释怀,并寄寓美好的祝福,这里的画面应让观众感受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传递出祝福的情感,因此这里的画面可以是:一处宅院,诗人遇到了同样无眠的人,他们吟诗唱歌,有的欢笑,有的推杯换盏。

(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2分)下面是这首词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梳理图,请结合词的内容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① ②

8.(2分)从情感变化图上可以看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很重要,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7.矛盾美好祝愿 8.表现了词人由内心的苦闷转为面对现实理性的思考,更是词人从思念亲人的孤独、贬谪的苦闷到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的情感的转折点,起到过渡作用。

【解析】7.考查内容理解。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思是: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此句中的“琼楼玉宇”隐喻朝廷,“高处不胜寒”隐指朝廷中的尔虞我诈。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可见蕴含着词人期望回到朝廷,但又担心自己无法经受朝廷的尔虞我诈与世态炎凉的矛盾心情。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8.考查语句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此句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富有哲理,一句“此事古难全”又道出词人对人生的无奈,无奈之外有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从情感上,由上阕孤独寂寞到留恋人间的纷杂感情,转为面对现实理性的思考,进而释怀,接受现实,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可知,这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般勤为探看。

9.(2分)下列诗词中,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借“落花”来表达离别之苦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2分)临近毕业的同学们在给老师的寄语中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请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这样的引用是否合理。

【答案】9.C 10.示例:合理。这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和双关,借春蚕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用来颂扬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再合适不过。

【解析】9.考查诗歌意象。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强调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而非离别之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怀念,花落只是其中的意象,不直接表达离别的情感;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杨花落尽”与“子规啼”共同营造出凄凉氛围,直接映射出离别的痛苦与不舍;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虽涉及落花,但更侧重于重逢的喜悦和对江南风光的赞美,而非离别的忧伤;

故选C。

10.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将春蚕和蜡炬的形象与教师的职业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生动而深刻的意象。春蚕吐丝至死,象征着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奉献和付出;蜡炬燃烧成灰,则形象地描绘了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其次,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教师的崇高精神,也表达了对教师辛勤工作的感激之情。同学们用这样的诗句来寄语老师,既符合诗歌的本意,也贴切地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此外,这样的引用也体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们通过引用古代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彰显了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给老师的寄语中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是合理的,这样的引用既符合诗歌的本意,也贴切地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点明了作者被贬到偏远的潮州的写作背景。

B.颔联“肯将衰朽惜残年”形象地体现了诗人老而弥坚之姿和刚正不阿的爱国之态。

C.颈联中“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直接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和当时政治气候的恶劣。

D.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愈七律诗中的精品。

12.(2分)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对侄孙韩湘有哪些示意?

【答案】11.C 12.直陈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流露英雄失落之悲和对亲人、对国都的眷恋;对侄孙韩湘交代“好收吾骨”的后事。

【解析】1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思是: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选项“直接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和当时政治气候的恶劣”说法有误;

故选C。

1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主旨。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意思是: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由此可知诗人通过“朝奏”“夕贬”二词的对比,向侄孙韩湘突出自身命运变化的迅速及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由此可知诗人此句直抒“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向侄孙韩湘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诗人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意思是: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由此可知,诗人韩愈劝谏阻止唐宪宗,“朝奏”而“夕贬”,但是诗人从不后悔,而是对侄孙韩湘交代“好收吾骨”的后事,表现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

二、文言文阅读(共46分)

(15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塬(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使不坍塌的构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ǔ):边境,边疆。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春和景明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加筑六丈有奇④皆视旧制有加

14.(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之势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以御水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1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6.(2分)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17.(3分)从【乙】段哪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答案】13.阳光如果没有零数,余数规模 14.B 15.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16.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17.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解析】1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4.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B.都是介词,在;

C.助词,的/动词,到、往;

D.连词,来/介词,凭借;

故选B。

15.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越,到了;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浮光,浮动的光;跃金,闪耀着金色;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6.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并修缮岳阳楼,修缮的经费还没有募集好,而张德容(容应该是指一个人)因为要去考核政绩而北上。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意思是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岳阳楼,表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经费未集”表明了一种情况,与前面的事件不同;“而容以考绩北上”是另一个动作行为的表述。

故断为: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17.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这句话明确表明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是在原基的后面进行修建,“原基之后”说明位置不在原址上,而是在原来的基础后面,并且还“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进一步强调了新修建的位置与原来的位置关系以及新的修建情况。

【点睛】参考译文:

【乙】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倾塌的态势,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修缮的经费没有募集好,张德容就因考绩北上了。不久回到岳阳,德化李公来到湘中,命令用茶厘作为修楼的资金,那些资金不够的部分,就劝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县的乡绅富豪补足。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左边是仙梅亭,右边是三醉楼,都是比照过去的规模有所增加。前面面临洞庭湖,建造驳岸来抵御湖水,楼的左右各增加了两个房间,作为登楼的人休息的地方,楼前的矮墙也加以坚固修筑,来巩固我们的边疆。

(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陂(bēi)陁(tuó):起伏不平。③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裳。

18.(4分)解释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④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19.(2分)下面句子中的“也”表达的语气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C.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D.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20.(2分)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21.(2分)翻译句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2.(3分)参照示例,关注加点字,请为乙文中的划波浪线的句子做批注。

示例: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批注:此句意为: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醉”字言简义丰,不仅是对太守宴饮神态的描写,也可品出他为百姓创造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感到快慰以及身处优美景色中的陶醉之情。

句子: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批注:。

23.(4分)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①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8.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以……为乐贬谪、流放陈列、摆开 19.C 20.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21.在溪池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清酒也清。 22.此句意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使人心情舒畅的事最让人喜悦。“悦”字不仅写出了苏轼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也表现了他自得其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3.同:苏辙欧阳修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欧阳修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有寄情山水之乐。

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了自己与宾客游玩,与民众共同宴饮等场景,感受到温馨和睦,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陶醉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

【解析】1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9.考查句子语气。

A.句中“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B.句中“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C.句中“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D.句中“也”表判断语气;

故选D。

20.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因此要断开;“而姑寓焉”是结论。故断为: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21.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临,面对。第一个“而”,表修饰。渔,钓鱼。第二个和第三个“而”表并列。为,成为。洌,清凉。

22.考查句子批注。依照示例,先解释句意,再赏析加点词。“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意思是: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使人心情舒畅的事最让人喜悦。“悦”字体现了子瞻在山水间悠游自得的愉悦心情。他的自得其乐,是超然洒脱、乐观豁达的态度以及安然自适、适意为悦的心情的表现。

23.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乐”的含义即可。相同点:这两篇短文,从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或者主人公境遇相同,均是遭遇了被贬谪的经历。从本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分析,两个人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从而借助游山玩水,将自己的情感寄情山水,从中获得快乐和解脱。不同点: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比较。依据【甲】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通过描绘“与民同乐”的场景,彰显了“醉能同其乐”的政治主张;依据【乙】文中“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其意思是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可知,这表现了苏轼安然自适,乐观豁达,适意为悦的心情,这说明子瞻之乐是自得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乙】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山叫西山,东边的河叫寒溪。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经:经书。③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曩(năng):从前。⑤仄径:狭窄的小路。⑥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24.(2分)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自谦之词。

25.(2分)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也矣 B.矣也 C.也乎 D.矣乎

26.(2分)【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7.(4分)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28.(4分)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案】24.A 25.D 26.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7.(1)湖中哪能还能碰上这样的人!(2)您正在温习经书,不敢贸然打扰。 28.【甲】文作者通过写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感,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作者通过写山中冬夜的寂静清幽,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也暗含对朋友邀请。

【解析】24.考查文言词语词义辨析。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故选A。

25.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是日更定”交代时间,为陈述句。“矣”“也”均可表示陈述语气,“矣”侧重于表达时间的变化和事情的发展过程,而“也”则侧重于表达判断、疑问、感叹等更为复杂的语气和逻辑关系。此处与时间相关,用“矣”表示时间已经到了更定时分;“倘能从我游?”可知,此句为疑问句,因此可选用“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词语;

故选D。

26.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的意思是: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同为动宾结构,并“与山僧饭讫而去”为三个连续的行为,每句都表达完整的意思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7.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焉:怎么,哪里。更:还。此人:(您)这样的人。

(2)足下:您。方:正。温:温习。经:经书。猥:鄙贱,自谦之词。烦:打扰。

28.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第①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一幅浑茫无际的湖山雪夜图,写出了大自然的苍茫辽阔的和眼前景物和人的渺小微弱。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风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孤高自赏的情怀;由“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到了清代仍沿用明代的纪年法,表明作者的故国之思。再结合“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金陵就是南京,表现作者对明朝的怀念。

结合乙文第②段“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可知,月色清朗,辋水荡漾,月影流动,灯火阑珊,深巷中狗叫声、村子里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本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蓝田冬夜的静谧和清幽。结合第③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可知,鲧鱼轻跃,鸥鸟飞翔,春日将至,万物萌发。本段又以明快的笔调展现出春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点睛】参考译文:

【乙】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鲧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怎能以这样闲适的事情来邀请您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标签: 诗歌 子瞻 中丞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