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传说杨升庵常常涂抹胡粉,把头发分扎成两个发髻,在平襄楼
发布时间:2025-03-27 20:17 浏览量:5
白话译文:世人传说杨升庵(杨慎,字用修)被贬谪到滇南(云南南部)后,常常涂抹胡粉,把头发分扎成两个发髻,在集市中边走边唱歌。我私下里对此感到怀疑,心想贤能通达的人怎么会如此放纵自弃呢?等到我读了杨升庵的《廿一史弹词》,不禁感慨长叹道:杨升庵这样边走边吟唱、自我放逐,怎么会没有深意呢!
世上那些删节史书的人,不过是精简史书的文字和事件,用来具备劝诫世人的作用,方便人们阅读罢了;杨升庵却不是这样,他先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接着加上序说,又夹杂着民间俗语和街头巷尾的谈论,把这些内容整理概括,参差不齐却自然成韵,既像正经又像诙谐,既像通俗又像高雅,既像贴近又像遥远,他的用意难道仅仅是为了自我排遣吗!大概是他痛惜古今的短暂,悲伤兴亡的迅速,而普通百姓却悠悠然难以领悟这些道理,所以他用悠长的歌声来传达,让说话的人足以有所感触,听闻的人也容易引发思考。他大概怀有屈原投湘水自尽那样的志向,却又能从庄子和列子通达人生的主旨中自我解脱,不失自己的本真,同时也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吧!
杨升庵凭借着首辅之子的身份,在科举考试中以制策(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获得第一名,他当时所受到的恩宠和待遇,难道不丰厚吗?等到有一天他被贬谪戍边,在南方偏远之地终老,没有被召回的希望。他的聪明才智和悟性,大概是超过常人的。他看到草木的茂盛与枯萎、花开花落,山丘与低谷的变迁,转眼间没有定数,如果不因此把生死看作一样、把万物的变化视为等同,而只是徒然地抱怨叹息、感慨愤怒,来怨恨君主和父亲,从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就显得愚蠢了。所以他依托过去的事情,隐藏未来的深意,用短诗长歌,把千古之事当作傀儡戏一样呈现,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吟唱,以此保全自己而不认为这是羞耻的事。
唉,世上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话语,又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谈论呢,言辞能够化解纠纷,关键在于能够微妙地击中要害!世上有奸雄,心怀祸乱却不知悔改,就像熊熊燃烧的原野和大火蔓延的湖泽,让人无法接近;一旦平庸的人、小孩子在街巷中的歌谣,只言片语传入他们耳中,往日的凶焰,就会立刻烟消云散,不用等到死亡,他们的气焰就已经完全消失了。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这些言辞真正触动了他们的心。
大凡人对自己的情况往往看不清楚,却没有不对别人的情况看得明白的。如今看杨升庵所写的洋洋万余言,上自远古混沌时期,下到前朝(指元朝),这中间皇帝、王侯、霸主,忠孝贤圣之人的奋斗历程,乱臣贼子的横行无忌,戎狄盗贼的兴起与灭亡,没有不全面总结、条理贯通的。他的文词可以配乐演唱,既有趣味又引人发笑,至于那些重复而充满悲慨的内容,凄凉到令人肝肠寸断,让人读了一次就叹息,再读就会后悔,就像雍门子周的吟唱,让整个集市的人都哭泣;又像刘越石(刘琨)的呼啸,让胡人们都涕泗横流,沾湿了衣服,扔掉武器向北而去,却不知道自己的哀痛从何而来。这真可以说是情感比《离骚》还要深沉,而作用比《离骚》还要广泛啊!
当时是初夏,我正白天躺在北窗下,听着黄鹂鸟唱着《金缕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见自己到了尧、禹的时代,左右手臂变成了皋陶、夔、共工、驩兜(古代的人物),不断地转变、替换,接着又往下到了王莽、曹操、司马懿、朱温(这些乱臣贼子的时代),身体像尿液、粪便一样转化,和他们一起做坏事,接着又剖开自己的心来看,变成了祢衡等诸位烈士。又变成了庭院前的舞马,宫殿下的孙供奉(人名),拿起兵器、握着剑,敲着鼓、掀起衣服,杀贼、骂贼,城市、山川没有不游历遍的,侯王将相们东征西讨,屠杀、诛灭敌人,生生死死,多得数不清。接着又变到自己的指甲、头发、毫毛,反复变化,我觉得帝王、圣贤所做的事情非常辛苦,想要早晚解脱,却不能马上做到。又觉得王莽、曹操、司马懿、朱温他们也没有什么快乐的境地,遭受刀锯、被焚烧炙烤,也没有什么苦恼。俯视北邙山上高高的坟墓和低矮的坟冢,那些白骨和枯骸,都是我亲身经历和享受过的,不再感到悲伤和回忆。于是我又唱起歌来:“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遍地愁。”忽然惊醒,原来是儿子宋鼎拿着这本诗话,一边唱歌一边在旁边朗读。
我推开枕头起床,黄鹂鸟还在树上,花影映在庭院中,我擦擦眼睛,感到悲伤和后悔,心想如果不能清净声音和尘埃,耳朵所听到的就会成为身体所承受的,梦境中的所作所为就如同真实的所作所为一样。因此感叹黄粱一梦,果然不欺骗人,人的身体变化无常,就像庄子所说的鼠肝虫臂都能化为蝴蝶一样。我感慨地产生了像赤松子、安期生(古代仙人)那样求仙的想法。
唉,人生就像即将干涸的朝露,古今三百二十七万八千多年,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是圣贤豪杰在梦中能得到美好的景象罢了。像汉、唐、宋以来的乱臣贼子、朋党之间互相倾轧,就如同迷失的人梦到了恶劣的境地,颠倒错乱、呻吟不止,却不能自己醒来。从前杨升庵被贬谪后,当时的许多大臣大多地位显贵、权势旺盛,那时君臣之间相处融洽,不亚于鱼和水的关系,然而那些贤能的人既担忧谗言又害怕讥讽,不贤能的人很快就被革职罢官,甚至有的在藁街(汉代长安的一条街,常用来处决犯人)被处死,名字被写在丹书(有罪人的名册)上,凄凉了上千年,可悲啊!贤能的人和愚蠢的人最终都一样消逝,黄土悠悠,一切都化为乌有。拿这些和杨升庵涂抹胡粉、悲歌吟唱、与渔夫樵夫唱和相比,杨升庵还赢得了一场清净的梦啊! 当时是天启癸亥年(1623年)九月,古吴(今江苏苏州一带)的宋凤翔(字羽皇)题写。
人物注释:
1. 杨升庵(杨慎,字用修):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状元杨廷和之子,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到云南,著有《升庵集》《廿一史弹词》等。
2. 皋夔共驩:皋指皋陶,舜时的司法官;夔是舜时的乐官;共工、驩兜是传说中尧时的人物,共工以治水著称,驩兜是“四凶”之一。
3. 莽操懿温:分别指王莽(西汉末年篡汉建立新朝)、曹操(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奠基者)、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政权奠基者)、朱温(五代时期后梁开国皇帝,曾篡唐)。
4. 祢衡:东汉末年名士,个性恃才傲物,曾击鼓骂曹。
5. 孙供奉:指唐代昭宗时的一只猴子,被封为“孙供奉”,后用以讽刺那些无功受禄的人。
6. 雍门子周:战国时期齐国人,以善鼓琴著称,据说他能使孟尝君听后悲伤流泪。
7. 刘越石(刘琨):西晋时期名将、文学家,他的啸声曾使胡人士兵感动流泪。
8. 宋凤翔(字羽皇):本文作者,古吴(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时间注释:
1. 嘉靖年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杨慎在嘉靖三年因“大礼议”被贬谪,此后一直在云南。
2. 天启癸亥年(1623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这一年宋凤翔写下本文。
事件注释:
1. 大礼议事件: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后,关于其生父兴献王的尊号问题,朝廷中发生了长达数年的争论,杨慎等大臣因反对明世宗的主张而被贬谪。
2. 杨慎被贬谪滇南:因大礼议事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卫,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贬谪生活,期间他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3. 创作《廿一史弹词》:杨慎在贬谪期间创作了这部作品,以弹词的形式讲述了从远古到元朝的历史,表达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