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真的是顺应天命吗?
发布时间:2025-03-26 19:31 浏览量:4
我们在现代影视中,经常看见封神榜题材的作品,无一不是在讲述纣王无道,武王仁义无双,武王伐纣是顺应天命的事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说纣王无道这件事,商纣王的本名叫帝辛,帝辛即位后,传说他做了很多暴虐的事情,生活奢靡、广修殿宇、杀死鄂侯、囚禁姬昌......其实众观历史,这些事情很多帝王为了自己享受或者铲除异己都曾经做过,只是到了帝辛这里,周人为了增加政治更替的合理性,就把纣王的行为被放大了。
西周时期有几本书曾记载过帝辛的罪行,其中不过是酗酒、任用小人这些简单的事情,并没有特别骇人听闻的行径。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当中,却记载了纣王越来越多的罪行,当故事的记录时间越来越晚,情节越来越详细的时候,便让人不得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了。帝辛的昏君身份或许无法辩驳,但还是得尊重历史事实,不可过于夸大其词。
商人信奉"帝"为最高神,通过占卜决策,甲骨文显示商纣时期祭祀频繁,但周人刻意强调其"不敬上天"(《史记·殷本纪》)。而殷墟考古也发现纣王时期(帝辛)曾平定东夷、扩大疆域。郭沫若指出"纣王经营东南,周人乘虚而入"(《中国史稿》),暗示所谓"荒淫无道"可能是胜利者的书写。
再说说武王仁义,顺应天命去讨伐商纣这件事。都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周文王死后,武王才发起伐纣,作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如果没有铁血手腕,我想是压不住下面的官兵的,所以武王可说雄才大略,但是我想还是没有流传的那么仁义的。
根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伐纣时,周人杀死18万商人,俘虏商人33万(绝大部分必是平民),捕获1万多头虎、熊、犀牛、鹿等动物,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其中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等。
根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让其管理殷民,于是“殷民大悦”,但后来武庚叛乱,周公东征诛杀武庚,并将殷民强行迁走,于是,曾经的商朝都城就此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如今通过考古知道,殷墟大约就废弃在商周交替这一时间,后续没有再被使用过。但一座庞大的都城好不容易才建起来的,为何就此被废弃了呢?我想极有可能是当时的都城毁坏的很严重,这一点在后来的青铜器中有所体现。
在殷墟刘家庄北部的考古中,专家发现本应该是储存粮食的窖穴与水井等里面,竟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而其中损毁的青铜器似乎是被有意破坏的。该遗存时间经过推算相当于商周之际时。
那对于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殷人在大军逼近之时,迫不得已,把不便携带的青铜器随手弃置于储存粮食的窖穴与水井内。周王大军进入殷都,烧毁建筑,抢夺财物应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武王伐纣,并没有影视作品中美化的那么好,而商纣王虽然是亡国之君,也绝没有影视剧中那么不堪,至于那些残忍的"事迹",很可能是后世杜撰而来不可尽信。
武王伐纣的“顺应天命”本质是政治话语权的争夺,其智慧在于将武力征服转化为道德命题,所谓《武王克殷》等的记载,无疑是在美化周武王。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古今概莫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