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西擦肩而过的苏轼
发布时间:2025-03-26 19:11 浏览量:8
北宋熙宁九年(1076)冬,41岁的苏轼结束了两年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的任期,接到调令,改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知州。苏轼给友人周开祖的信中写道:“某此无恙,已被旨移河中府,候替人,十二月上旬去益远矣。”
十二月,苏轼收拾行囊,于密州启程,在到河东赴任之前,他打算先路过济南过年。选择在济南过年,必然是苏轼的特殊安排,如同两年前申请到密州任职一样,主要动因是他的弟弟苏辙。三年之前,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辙携家眷到济南任职。宦游无定,羁旅南北,兄弟之间鲜少相聚,苏轼希望能离弟弟近一点。所以,当收到去往河中府的调令之后,苏轼随即取道济南,去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兄弟聚会。
初到济南,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但见到了苏迟、苏适、苏远三个侄儿,对于久盼亲情抚慰的苏轼来说,这次团聚带来的欢欣可想而知。多年后,他写诗《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提及当年的相聚场景,字里行间仍是对这段时光的恋恋不舍: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苏轼在苏辙家住了一个月左右后,再次启程上京。若一切顺利,这位千古文豪不久之后将踏足河东大地,与山西结下一段跨越千年的缘分。
然而,历史偏偏在此拐了个弯。苏轼上任途中,刚到了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就收到苏辙传来的消息,说其在河中府的任职已被取消,改派为徐州太守。苏轼给其好友文与可(北宋画家)的信中说:“轼自密移河中,至京城外,改差徐州,复携而东。仕宦本不择地,然彭城于私计比河中为便安耳。”
由于朝廷的朝令夕改,山西,就这样与苏东坡擦肩而过。
命运让苏轼到徐州度过了接近两年不平凡的生活,政声卓著,文采斐然。苏轼在徐州留下的诗、词、文,据李世明先生《苏轼在徐诗文篇目考》的统计,共计335篇。其中古今体诗197篇,词、铭和致语口号31篇,书启、赞表及游记107篇。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大量精彩诗文。试想,若他当年真的赴任河中府,山西的山水将留下多少美丽传说、文化掌故、人文情怀。
或许,他会登上五台山,在清凉佛国写下“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禅意诗句;或许,他会在黄河岸边驻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为壶口瀑布题名;或许,他会在蒲州古城(今永济)治水兴农,留下一座“苏公堤”,让后人世代传颂。老醋坊里也许会添一段“东坡酿醋”的传说,甚至山西刀削面都可能被戏称为“东坡削面”。
太行山的雄奇、汾河水的婉约、晋祠的古韵、盐池的旖旎,也许都可能化作“欲把河东比西子”的绝句,让三晋风光名扬天下。他若在蒲州疏浚河道、劝课农桑,今日永济或许会多一座“东坡亭”,黄河岸边的村落会传唱着“苏公治水”的歌谣。
1254年夏,65岁的北方文雄元好问首次登上了与家乡相距咫尺的五台山,畅游月余,写下了著名的《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中第四首写道: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当时的元好问,也一定为无缘山西的苏东坡而惋惜。
并州新闻 李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