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李陵将军打不过匈奴,投降了,司马迁可能写不出《史记》

发布时间:2025-03-24 10:02  浏览量:5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李陵出征匈奴,结果这哥们打不过匈奴。打不过不要紧,毕竟打仗嘛,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这哥们打不过,率领军队投降了。

汉武帝听闻大怒,当即决定要办了李陵。朝廷上下的大臣也是非常的生气,纷纷表示要办掉李陵,要杀一儆百。

就在这时候,司马迁站了出来,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表示,李陵以少敌多,力战许久,最后因无后援而被迫投降,认为李陵“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并且还推测,这个李陵将军投降可能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再等待机会,然后一举歼灭匈奴,来报答大汉。

汉武帝刘彻本来就在气头上了,铁了心要弄掉李陵。这时候还有人替投降的将军求情,就更气愤了。

二话不说,就下令把替李陵求情的司马迁处以宫刑。司马迁变成了小太监。

李陵

那么问题来了,按理说,司马迁也是个文人,古代的文人都讲究文人风骨,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面对这一奇耻大辱,为何选择了忍辱负重?而没有选择直接死呢?这背后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信念与坚持?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官宦世家当中,爷爷司马喜是汉朝的五大夫。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太史令。也就是西汉时期的史官,专门记录西汉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

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从小就立志要继承父业,当太史令。然后在完成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有了目标之后,小司马迁努力学习,什么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三字经等等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而后又分别拜师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与《古文尚书》。

等到了20岁,司马迁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机会。

他的父亲司马谈就就觉得,书本上的东西已经学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到处走走,去游学去吧,去见见大汉王朝的辽阔的江山,见多点世面。总没坏处的。

于是就给了司马迁一笔钱财,让他旅游去了。

司马谈

从此司马迁开始漫游天下,要是换成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父亲给钱那就直接去潇洒去了,去泡妹子啊,就酒吧呀,游艇呀,什么的。

司马迁不一样,拿着父亲给的钱财,走南闯北,访问名胜古迹,搜集天下历史资料。听各地的人讲从前的历史故事。正是有了这段经历,给他后来写《史记》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起不来床了。没得办法,司马迁只好留在父亲身边,悉心照料。

司马谈就发现久病不愈,不是个好兆头。可能自己也已经时日不多了。

在某一天,司马谈把司马迁叫到跟前,将撰写历史的遗愿传给了司马迁。并告诉司马迁。一定要把这些历史写下去。要把历史传承下去。

司马迁也知道,父亲这是留遗言了。很快就会离开人间。就眼含热泪,答应了父亲。

在照顾父亲的这段日子里,司马谈给他讲了许多的历史故事,上到三皇五帝,诸子百家,东周列国,孔子,孟子等等。司马迁听的津津乐道。

而司马迁也给父亲将了许多这些年再外游学所听到的一些故事。所看到的一些古迹。说了自己的一些感触。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08年,司马谈去世。同年,司马迁承袭爵位,继承父亲官职,当上了太史令。

司马迁

司马迁当上太史令以后,非常的高兴。并不是说当官了,有了铁饭碗而高兴,他不是那么庸俗的人。

司马迁是因为当上太史令,可以广泛的阅读国家藏书而高兴。国家图书馆的书,那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得要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看的了。

因为阅读了大量的这些书籍,小时候那死去的记忆再次涌上了司马迁的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历史书籍。把所有朝代的故事都写下来。

但是天公不作美呀,才过去没多久,灾难就来了。

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彻底怒了,要下令抄李陵的家。

这个李陵和司马迁是同僚,平时关系也还不错,司马迁对李陵的为人还算是了解的。

司马迁认为,之所以李陵会投降匈奴,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

司马迁还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数万骑兵,杀敌过万。这种战绩足以“向天下人交代”。而现在未给予公正评价,反而严惩其家人,实为不公。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这么说自己,就觉得你司马迁意思是说我刘彻是昏君呀。身为将军,打了败仗,拉出去斩了不过份吧?何况李陵不只是打了败仗,他还投降了。抄他家怎么了?

汉武帝是越想越来气,就以在朝堂上公开为投降的将领开脱,影响朝廷稳定和自己的权威。以“诬罔罪”将司马迁逮捕入狱。

汉武帝把司马迁逮捕入狱了还是觉得不够解气。没多久,就把司马迁判处了宫刑。

汉武帝

司马迁被处宫刑,在监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折磨之后,就被汉武帝当了出来。扁为庶民。

没了官职,也没了俸禄,更没了小……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司马迁根本无法接受,司马迁本想自杀完事。但是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遗愿。还有自己小时候就立下的梦想。最后还是决定活了下来。不为别的,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十五个大字,激励着自己。

他坚定的认为,完成《史记》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比个人的生死更为重要。

经过了14年的撰写,一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诞生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经典,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自司马迁的一生不仅是忍辱负重的典范,更是信念与坚持的象征。

如果你是司马迁,你会如何面对宫刑的耻辱?历史是否真的有“如果”?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点赞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充满信念与坚持的历史。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