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诉讼为笔,点“绿”千年茶道
发布时间:2025-03-24 10:18 浏览量:5
一条古道,穿越千年;一盏茶香,联结世界。在鄂西南的群山之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既是万里茶道的起源地,更是“绿色黄金”走向世界的起点。当历史与现代相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检察院以法治之力守护茶道遗迹、赋能茶产业振兴,让这条“文化动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他们以公益诉讼为笔,从古茶树的年轮里寻根,在扬尘治理的工地上攻坚,于绿色茶园的芬芳中谋远,串联古树保育、茶道修复、生态种植、污染治理四大行动,既守护千年茶道的历史脉络,又书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土家茶香与法治之光交相辉映,铺就乡村振兴的“绿意走廊”。
护茶魂,筑法盾
古树年轮镌刻检察守护密码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大山之间,数百年的古茶树群盘根错节,苍劲枝干镌刻着时光,嫩绿新芽跃动着生机。这些“茶中活化石”深嵌于土家族文化血脉,既是《茶经》记载的历史见证者,也是茶农世代守护的“绿色遗产”。然而,非法砍伐、不当开发曾让这些古茶树濒临消亡。
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村民擅自修剪古茶树,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后,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建立“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看护机制。如今,古茶园全部纳入动态监测,新挂牌保护21株百年古茶树,500年以上古茶树定期接受复壮体检。古茶树守护员尹德军说:“以前茶树生病没人管,现在检察官比我们还上心!”
在楠木桥村,500亩古茶园经保护性开发后,已结出“金果子”。茶农老汪采摘老茶树单芽鲜叶,收入增至5000元/季,“古树茶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守古道,焕新生
摩崖石刻苏醒诉说法治温度
130余公里古茶道蜿蜒山间,骡马店、古石桥、摩崖石刻等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绿色黄金”的辉煌往事。光绪年间《万国公报》记载的渔洋关茶庄厘金告示,印证了五峰茶在中外贸易中的显赫地位;《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更以“活档案”之姿,记录着土司田舜年开山辟路的壮举。然而,风雨侵蚀与保护缺失让《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等珍贵文物岌岌可危。
检察官在巡查中发现石刻字迹模糊、防护设施缺失,迅速联合文旅、交通等部门召开磋商会,推动加固基座、增设防护栏杆、设置扫码导览系统。如今,游客扫码即可聆听清代茶商驼铃故事,感受“茶似黄金耀丝路”的辉煌。“以前路过这里只觉荒凉,现在成了打卡点,茶旅融合更有盼头了!”茶农老张感叹道。
禁农药,育金叶
生态密钥增添低碳茶香
云雾缭绕的五峰茶园间,人工除草替代农药喷洒,生物防虫技术织密生态防护网。茶垄随山势起伏,与天然林带交错共生。氤氲茶香间,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正在五峰如火如荼地开展。
“刚开始禁用除草剂时,心里直打鼓,担心茶叶长不好。”茶农老向坦言。“但两年实践证明,禁药后茶叶芽叶更嫩、口感更佳,收购价上涨20%,现在家家户户都主动遵守规定。”
过去部分茶农为图省力违规使用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茶叶农残超标。检察官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深入茶园调查,邀请专家论证后,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建立农药销售登记制度,推广人工除草、生物防虫等绿色技术并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农产品监管信息平台、诚信体系管理。如今,五峰已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县。
治扬尘,净呼吸
雾炮降尘洗去“茶山面纱”
施工扬尘导致毗邻茶园减产,茶农老周通过“益心为公”平台反映问题。检察官迅速启动调查,发现粉尘不仅影响春茶品质,更威胁茶树光合作用。
“修高速是几代人的梦想,但漫天灰尘让春茶蒙上了‘面纱’,我们心疼啊!”高速公路施工导致的粉尘问题让茶企负责人夜不能寐。检察机关迅速行动,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走访”的形式锁定污染源,向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全线11处碎石加工点配备雾炮洒水设备。
最终,相关部门增设喷淋系统、覆盖防尘网,运输车辆“洗澡”上路,日均洒水降尘频次大量增加。一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负责人感慨,“来年春茶品质肯定更上一层楼!”
万里茶道贯古今,一片绿叶富山乡。从古茶道的青石板上聆听历史低语,在生态茶园的碧波间触摸时代脉搏。千年茶道,因检察守护而历久弥新;万亩茶山,因绿色革命而生生不息。这,正是献给植树节最深厚的绿色礼赞。
来源: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检察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