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中的接郭、寄郭和连轮
发布时间:2025-03-23 20:39 浏览量:6
两宋时期,中国的货币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钱币的铸造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相应的,铸钱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的钱币铸造数量最多;钱文上的书体最多,涵盖了所有的书法字体,除了篆、隶、楷、行、草体外,另有“瘦金体”的崇宁、大观钱文..多种书体出现在钱文上,呈现出百花竞放,精彩纷呈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宋钱的版别繁多,有的版别较难区分的情形。由此,一些新的钱币术语出现。有的钱币术语虽然是出自宋代之前,但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宋钱。
古钱币多为方孔圆钱。要在钱面的方寸之地,写出美观养眼的四字钱文,其难度不亚于“在圆桌上跳芭蕾”,考验的是书家的书法艺术水准。钱币关乎到“国体”,古今之最高执政者,都对钱的形制、钱文的书写要求十分严格。在古钱币中,必须做到字形基本方正,各居其位,大小基本相等;文字的整体布局严谨,分布合理;文字之间相互呼应,上和下、左和右分别对称;文字与外轮、内郭的距离基本相等。总之,钱文上的书法艺术水准,必须能够代表国家级的书法艺术最高水平。
古钱币中,特别是在宋代的钱币中,人们在区分钱币的版别时,除了通过钱文的特征区分之外,尚需仔细观察每个钱文的整体与单笔的笔划,笔画与外郭、内郭之间的距离。就是说,需要观察每个钱文与内、外郭之间的距离远近,由此最后确定版别的名称。
为了便于“定版”,泉家根据方孔圆钱上的文字距离内、外郭的远近,提出了“接郭”、“寄郭”、“隐郭”、“隔轮”、“连轮”等概念。本文重点介绍一下接郭、寄郭、连轮三个常见的术语特征。
一、接郭
这里的“郭”,指的是内郭;“接”为连接之意。接郭就是指钱文的笔划与内郭相连。如下图所示的这枚折二钱政和通宝,四个字均有笔划和内郭相连,这一点是该钱的主要特征,故此,该钱的版别为政和通寳折二“接郭”。
多数古钱币的“接郭”,只是一两个字,或三个字的笔划与内郭相连,这种特征因为并非某枚钱币的主要特征,只是某枚钱币的次要特征之一,因此,不能直接定为“接郭”版,只能在细分小版别时,定为“XX接郭XX”。如下图所示的这枚崇宁重宝,“崇”字移位退后,这一点是该枚钱的主要特征;仔细观察,该钱的穿口阔于标准版崇宁重宝的穿口;“崇”、“寳”二字接郭,这两点为该钱的次要特征。由此可以断定,该钱的版别为退崇接郭宝广穿。
二、寄郭
所谓“寄郭”,也称“挤郭”,就是钱文与内郭靠的很近。譬如下图所示的这枚宣和通宝折二钱,“通”字的走之旁紧靠右边的穿郭,但又与右边穿郭不相连接。该钱的钱文和普通隶书钱文的标准版区别很小,寄郭成为了该钱的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判定,该钱的版别为宣和通寳折二寄郭版。
三、连轮
所谓“连轮”,,是指钱文中有的笔划与外郭相连。下图所示的这枚圣宋元寳折二钱,“圣”字的左上“耳”字,第一、二笔的竖划和横折划的相交处,两个拐角与外轮相连;“寶”字下部的“貝”字下面的“八”字一撇,与外郭相连;虽然”元“字接郭,但主要特征还是”圣“、”寶“二字的连轮。故此,该钱的版别为圣宋元寳折二连轮。
有的古钱,文字既有接郭的,又有连轮的,这种情形,主要是看钱文接郭和连轮的多寡。譬如下图所示的这枚崇宁重寶,四字皆接郭。因此,尽管”崇“字既接郭又连轮,但因为四个字全部接郭,接郭是该钱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是区别于同类钱币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该钱的版别为崇宁重寳接郭。
古钱币中的常用术语较多,尤其是有关宋钱特征的名词更多。譬如,与”寄郭“意思相对的术语”隔轮“,还有与内郭相关的术语”隐郭“等。这些钱币中常见的术语,只要泉友们能够明确其概念的内涵,再加以用实物比照,就能分清古钱币中的有关特征,并在确定其版别时,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