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百四十七 狄青
发布时间:2025-03-22 02:40 浏览量:6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吕梁汾阳市)人,北宋时期名将。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遂被在脸上刺字后,又注销了户籍,发配京师充军。狄青因精通骑射,成为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被选做散直。
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宋朝低级军官)前往边疆作战。
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便常亲为先锋。狄青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灭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狄青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
安远一战时,狄青身受重伤,听说西夏军队到了,便又立即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狄青临敌作战时,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皆望风披靡,无人能阻其锋。
狄青 与西夏军作战时,曾巧施疑兵之计,以锣声为号,令将士忽停忽退,使西夏军既不明宋军实力,又不辨宋军行止。当敌人正在疑惧之时,他忽然挥军攻击,使西夏军大溃。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出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后,非常欣赏他,遂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道:“此乃良将之材。”
韩琦、范仲淹见了狄青后,亦认为这是个奇才,遂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还教他读《左氏春秋》,并对他说道:“将帅不通古今历史,便只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自此改变志趣,发奋读书,终精通了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英勇善战。十一月,狄青受尹洙举荐,出任泾州督监,累功升为西上阁门副使。
一次,狄青与西夏军作战时,大败西夏军后乘胜追奔数里,忽发现西夏军在一处山坳前止步,众人认为西夏军必是遇上了险境,都想乘机奋击。狄青却恐其有诈,制止了追击,西夏军遂逃走。前去查看发现此处面临深涧,都后悔没有追击。
狄青却道:“敌军奔亡之中却忽然停下来与我军对抗,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的阴谋呢?我方已经大胜,区区残寇不足为虑,俘获了他们也不会给我军带来多大好处,然万一为追穷寇而中了敌人的计谋,那原本胜利的我们便会连生死都不可知了,宁愿现在后悔没有追击也不能等中计后再后悔没有停击。” 众人乃服。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十月,狄青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仁宗赵祯因狄青屡立战功,欲召见狄青,却遇上西夏军侵犯渭州,狄青因而受命前往泾原,赵祯便命人给狄青画了像送到京城。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狄青升为捧日军、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为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后又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继又升为马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了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脸上还留有刺字的黑疤。赵祯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说道:“陛下根据功劳提拔了臣,没有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便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能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中的其他人,所以不敢奉行您的命令。”赵祯对其言非常欣赏,便不再提及此事,其后狄青以彰化军节度使为知延州府。
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升任枢密副使。当时,广源州(今广西、云南及越南部分地区)蛮侬智高反叛,攻陷了邕州(今广西南宁),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叛乱,却很久都没有什么成效。朝廷遂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宋军讨伐叛贼,赵祯仍放心不下。
此时,狄青上表请战,入见赵祯时,说道:“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便是。”赵祯欣赏其豪言,遂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广南叛乱之事,在垂拱殿设宴为他送行。
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则联合孙沔、余靖部队进驻宾州。 此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宋军声威大衰。狄青遂命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时,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却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跑了。狄青道:“号令不一,便是部队失败的原因。”遂集合各将领到堂上,并下令逮捕了钤辖陈曙,又召来殿直袁用等三十人,以战败逃跑之罪,皆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为此相视惊愕,众将领都吓得两腿颤栗。
随后,军队停止前进,休整了十天。敌军侦察后回报侬智高,认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狄青却在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一昼夜间便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却失去了险要阵地,只得都出来迎战。
不久,宋军前锋孙节与叛军在山下激战时战死,叛军士气极高,孙沔等人吓得脸色都变了。狄青却在此时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大出叛军意料,遂大败叛军,追击五十里,并斩数千首级,侬智高之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
黎明时,狄青严令后领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然后,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
当时,在叛军尸体中发现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遂说是侬智高已死,便要向朝廷报告。狄青却道:“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以贪求战功。”其后,狄青复任枢密副使,并升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师后,赵祯为嘉奖其功,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他在京师敦教坊宅第一套,又优先给其子加官进级。
当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赵祯常为他担忧说道:“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虽然是饮食起居的时候,都应该防备突然袭击的发动。”曾派使者飞驰前线告诫。等获悉狄青已打败叛军后,赵祯又急对宰相道:“快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据说,当初狄青为振奋士气冥思苦想,见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率兵刚出桂林之南,便开始拜神祈佑。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便将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一看一百个钱面果然全部朝上。宋军士卒见有神灵保佑,随即士气大振。
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将制钱原封不动地钉在地上,又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道:“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于是率官兵南进,结果大败侬智高军。狄青平定了邕州后,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制钱的两面都是钱面,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侬智高叛乱刚起时,交趾(越南李朝)人曾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亦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赵祯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
狄青到前线后,却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又上奏道:“李德政(李佛玛,越南李朝第二任君主)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恐怕不是真的,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亦对我无利。一个侬智高便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若再向蛮夷借兵,而蛮夷向来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赵祯采纳,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狄青在执法如山的同时,他颇能体恤将士。行军作战,他与军士同饥寒劳苦;打胜仗后,他常把功劳推给其将佐。讨侬智高时全由他谋划,战事已完,记功报捷等一般余事全部交给安抚使孙沔去办,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将佐们深服其为人。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夸奖赞叹。据说,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出了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赵祯却没有答复。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生洪涝灾害,狄青避水时将家搬到了大相国寺,并在佛殿上居住,百姓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遂免去了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陈州。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忽嘴生毒疮。三月,狄青因病去世,赵祯在禁苑中为其举哀,追赠其为中书令,赐谥号为“武襄”。
后来,宋神宗赵顼给近世将帅排位次时,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将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使者到其家,以中牢(士大夫阶层使用祭礼)祭祀。
狄青墓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城北十里的峪道河镇刘村村东,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现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统年间在该碑座上重立的墓碑一通,原神道碑则现存于汾阳太符观内。
狄武襄公祠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中部,现存系清代建筑,是狄青的族人为纪念狄青而修建的。狄武襄公祠始建于宋朝,由其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修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 上一篇:春天里的商州
- 下一篇:《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