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
发布时间:2025-03-23 09:41 浏览量:5
#我的宝藏兴趣#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质地坚韧、色泽纯净,凝聚了天地精华,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玉器不同的材质、造型、纹饰,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以装饰品和礼神法器为主的玉制品,体现了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敬的宗教情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玉器更多地表现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西周确立的宗法制度,使玉器成为礼,制和道德化身,东周、秦汉的社会变革使得礼玉制度进一步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隋唐至明清,玉器逐渐褪去神圣的光晕和礼法的约束而成为俗世珍宝,承载了人们远避灾祸、近取吉祥的美好愿望。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
“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题展览之一,新版“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对2011年日版内容做了全方位的调整和提升,日版展览主要从艺术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古代玉器的特色,而新版展览则较为系统地阐释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新版展览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由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展览力求全方位挖掘并阐释古代玉器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意趣和风俗好尚,体现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湛的艺术造诣。
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宗,馆藏各类古代玉器近9万件,序列完整,品质上乘。既有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玉器,也有王朝时期不同用途的代表器类,而唐、宋、辽、金中古时代的收藏世存稀少,尤为珍贵。此次展出480件(套)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数量多达80余件。此外,本展览还特别增加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各类宝玉石矿石样本20余件,以丰富展览内容。总之,本次展览展品数量之多,展出文物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实属罕见。
展览内容设计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展需求。比如除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之外,展览中还增加了很多文物背景参考图、重点文物线描图、多媒体等辅助展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物内涵,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展览主题。又如,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展览空间分割、展柜布局与展示内容的统一,灯光照明、氛围营造与展览主旨的契合,展托设计与文物细节呈现的适配等诸多问题,力图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精美绝伦的文物展品,简洁优美的展览语言,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恰如其分的氛围营造,独具匠心的灯光、展柜和展托设计,加之大量低反射玻璃的运用,将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展和审美体验。
中国是一个玉石资源丰富的国家,旧石器时代,人们玉、石不分,玉和石都被视为制造工具的原料。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透闪石玉器,河南贾湖遗址则发现了绿松石制作的饰件,是为中国玉文化之滥觞。出于真诚的信仰,人们又将最美的玉料制成法器奉献给神。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高等级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被权贵阶层垄断,玉制的农业工具及武器也被仪式化,并出现了琮、壁、钺、璋等具有特别属性的玉礼器。玉礼器从装饰玉中分离出来,是上古时代美学认知及社会复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玉器社会价值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礼器呈现出既昭示神性又代表王权的突出特征。夏、商王朝的建立延续了这一特征,为西周以后实行的礼仪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本单元分为“星光灿烂"“王权仪轨”“敬天崇祖”“携佩护佑”四组。“星光灿烂”概要介绍了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玉器特色和内涵,突出表现了早期玉器的装饰特色和神玉信仰;“王权仪轨”"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的社会背景,以及玉制王权礼器的时代特征;"敬天崇祖"重点展示夏、商时期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玉器,用以体现王朝早期对新石器时代神权信仰的继承与发展;“携佩护佑”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比较典型的佩饰类玉器,对这些佩饰与自然信仰联系密切的属性做了适度阐释。
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和等级制为核心的礼法制度,玉器作为礼制的物化象征,形成了繁琐的使用规范,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治玉工艺日趋多样,双刻线技法臻于成熟,初显立体效果。东周王室衰微,社会失序,礼仪制度突破了体制束缚,逐渐成为各诸侯、卿大夫巩固自身势力的政治武器,玉壁等贵重玉器与金银、车马一同成为诸侯交聘中重要的馈赠礼物。随着人们矿物学知识的丰富,闪石作为玉石主体的观念已逐渐形成。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造技艺得到了空前发展,阴阳双线雕刻技法变化无穷,半浮雕、透雕技术备受青睐。大量造型隽永、设计灵动、纹饰精美的玉器应运而生。汉代江山一统,国富民强,治玉技法承袭东周遗绪并多发明创造,精品玉器从设计到雕造都臻于完美。传统礼器与装饰品之外,日用及观赏品增多,为唐、宋时代世俗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分为“玉以载礼"“以玉比德"灵魂不朽"三组。“玉以载礼”从西周礼制与礼玉器的关系入手,概述了礼玉器的发展脉络和礼玉器的组合:“以玉比德"介绍了春秋战国以后佩玉饰品的种类和演变,从文物角度体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一种社会现象;"灵魂不朽”展现了西周以后玉敛葬制度的形成和敛葬玉器的时代特征。
隋唐以后,传统的礼仪制度发生了改变,玉器的礼仪特征也逐渐淡化,琮、璧、玦、璜等器类基本消失,出现了玉带、帽顶等标识身份的玉器种类。玉器的神秘色彩减退,逐渐成为一种祥瑞之器,并越来越多地作为俗世珍宝用于寻常生活。唐代社会开放,文化包容,扬州地区形成了治玉中心。这一时期的玉器工艺精美,风格张扬,品类齐备,流行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等纹饰。辽宋金元时期,玉器的世俗化倾向进一步加强,玉器以贴近生活、造型简洁的装饰品为主,出现了巾环、绦带勾环、动植物摆件等品类。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还流行与渔猎、游牧生活相关的春水秋山玉,这类玉器刀法粗放,风格浑朴。明代玉器种类繁多,圆润敦厚,体大工精,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南京等地为首的治玉中心。清代在宫廷文化的引领下,玉器精细的工艺技巧与繁缛的形式美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单元分为“饰玉精华"“"生灵百态”"春水秋山”“融贯东西”四组,数量大的文物组还按照题材内容再分小组展示。“饰玉精华"展示了首饰、带饰、佩饰等装饰玉在各时代的种类和式样变化,是各单元中文物数量最多的一组:"生灵百态"呈现的多为人、动物、植物题材的小型圆雕玉件:“春水秋山"重点表现了辽、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以狩猎题材为特征的“春水玉”和“秋山玉”;“融贯东西”集中展示了一些具有外来文化特征和东西方文化兼容特色的玉器,用以表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就。
玉器作为珍贵的生活用具和鉴赏珍玩自汉代就已出现,由于玉材珍贵、官府限制等原因,这类玉器主要流行于帝王贵胄之家数量有限。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玉器的品类和数量均超过以往各代。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精美、雅俗并重呈现出宫廷玉与民间玉并驾齐驱的情境。承古出新的仿古彝器、精美奢华的生活器具、风雅考究的文房用品是当时玉器艺术的主流,其造型、纹饰延续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文人画构图和诗词联句的大量涌现,反映出安定祥和、繁荣富足的社会面。
本单元分为“仿古彝器"“艺用双绝"“文房诸宝"三组。“仿古彝器"是模仿早期青铜礼器制作的仿古玉器,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玉品种:“艺用双绝”是实用功能与艺术造型并重的工艺玉器,是明清玉器工艺的精华所在;“文房诸宝”顾名思义就是书房文案上的玉器品种,体现了古代文人风雅情致。
上古时代,人们视美石为玉。春秋以后,随着矿物学知识的增长,人们逐渐确立了以闪石为真玉的认知观念,而称其他似玉彩石为“珉”。这些似玉彩石也逐渐有了各自的名称,如碧甸子、马瑙、水精、寿山石等,而在传统上,这些似玉彩石常被视为另类玉种加工雕琢。从玉石到玉器的修治过程需要克服原料硬度带来的困难,促使历代玉工致力于琢玉工具和技术的研发。玉石丰富的颜色、变幻的纹理和温润的质感则为工匠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追求精湛工艺和细腻美感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也被巧5妙地应用于设计和雕琢,美是古今玉器制作者与鉴赏者永恒的追求。
本单元分为“玉与美石”“切磨成器”“纹饰雕琢”"意匠巧作”四组。“玉与美石”展出了玉石、宝石、彩石等矿物标本,它们成分不同,但在历史上都被视为玉石来加工制作;“切磨成器"概括介绍了一块玉料被制造成玉器的各道加工工序;“纹饰雕琢"简单梳理了刻线、浮雕、镂雕等加工工艺:“意匠巧作”对巧作、描金、镶嵌等特殊工艺做了阐释。
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曾先后出现使用玉器的古代文化,玉器风格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大范围的玉文化圈,中国是这个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地区。中国玉文化经过了漫漫九千年的发展历程,玉器分布广泛,数量繁多,品类齐全,工艺精湛。典雅、美观的造型之外,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玉器还被赋予了信仰、礼仪、人格、思想、风俗等社会内容。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内涵构成了中国玉器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共同的文化基因构建了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塑造了中国玉文化永恒的魅力。
- 上一篇: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八大战神(上)
- 下一篇:疏肝理气,有一味中药比柴胡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