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未成、杀过谏臣、大权独揽的诸葛亮,为何成为古今贤相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5-03-23 07:20 浏览量:6
都说诸葛亮是千古完人,可若翻开《晋书》《华阳国志》,会发现个惊人事实:
这位被神话千年的蜀汉丞相,毕生追求的北伐大业从未成功,治国时杀过谏臣,临终前还引发过权力暗斗。
如此充满矛盾的失败者,为何反而被后世捧上神坛?
那是因为,诸葛亮他突破了历史上"成王败寇"的铁律,用失败者的身份书写了胜利者的史诗,是古今第一人。
第一绝:挽狂澜于既倒的治世能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荆州失守,章武三年(223年)夷陵惨败,蜀汉精锐折损殆尽。
《三国志》记载当时境况:"主少国疑,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东吴大军压境,国库"府库空虚,百姓饥馑"。
这般残破局面,纵使管仲复生亦要摇头。
诸葛亮的治世之术,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外修盟好:遣邓芝使吴,不仅重修旧盟,更令孙权主动断绝曹魏往来。《三国志·邓芝传》载:"权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内修政理:重修都江堰,在《水经注》中可见其治水之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更推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政策,短短五年便使"仓廪实,器械利"明法正道:制定《蜀科》时,与法正激烈辩论"刑法峻急"之弊,最终确立"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治国方略。最难得者,街亭失利后自贬三等,《三国志》载其"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陈寿评其"管萧之亚匹",实乃谦辞。
管仲治齐乃富国强兵,诸葛亮却是起死回生。
更令人叹服者,其子诸葛乔与士卒同运粮草,《诸葛亮集》载:"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这等以身作则之风,方成就"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的治世奇观。
第二绝:革故鼎新的军事大家
世人多谓孔明"六出祁山无功",却不知其中暗藏玄机。
且看三项实证:
军械革新:改进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据《天工开物》考据,此弩可十矢连发,射程达三百步。北魏将领张郃中伏身亡,正是此弩立威阵法创新:在古八阵基础上改良的"八阵图",李靖曾言:"八阵本一,分为八焉。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者,本乎旗麾"(《李卫公问对》)。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晋军偷观蜀营后叹服:"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后勤创举:木牛流马非虚言,1974年汉中出土汉代独轮车,其构造与《作木牛流马法》所述"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高度吻合司马懿曾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晋书》),但观其行止:擒孟达八日急行一千二百里,平辽东百日灭公孙渊,如此雷厉风行之人,面对诸葛亮却"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两军对垒时,诸葛亮送巾帼妇人服饰羞辱,司马懿竟能含笑受之(《汉晋春秋》)。
这等反常之举,恰证卧龙用兵之妙。
第三绝:忠贯日月的道德丰碑
建兴五年(227年)《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实为千古忠臣定音:
托孤重诺:白帝城受命时,刘备明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却"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三国志》)权臣清流:总览军政大权却"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临终上表家产仅"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自表后主》)满门忠烈: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战死绵竹时,前者38岁,后者未及弱冠。《华阳国志》载:"瞻督诸军出战,临阵见杀。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有何面目复生!"唯独诸葛家族,自东汉末年至蜀汉灭亡,三代人前赴后继,真正践行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千古大义。
何以谓之"孤峰绝响"?
商鞅变法强秦,却作法自毙韩信百战灭楚,终遭未央之祸王导调和南北,难阻门阀乱政张居正力挽狂澜,身后竟遭掘坟诸葛亮之难得,在于他破解了"兔死狗烹"的历史魔咒:既能总揽大权而不失臣节,又能厉行法治而深得民心,更能革新军政而不遭猜忌。
《出师表》成后世忠臣圭臬《诫子书》立千年家训典范都江堰至今仍在灌溉良田八阵图启发后世阵法演变唐太宗与李靖论兵时直言:"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李卫公问对》)。
此言道破天机:诸葛亮之伟大,不仅在于功业,更在于树立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忠可昭日月,智可传千秋"的完人典范。
这种将经天纬地之才与光风霁月之德完美融合的境界,方是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星光。
如果老天再给诸葛亮十年阳寿,也许蜀汉的结局又会不一样了。#三国##诸葛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