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到底能不能称之为“盛世”?那时老百姓收入怎样

发布时间:2025-03-22 17:30  浏览量:9

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他在《御制十全记》里写道:"予临御五十年,普免天下钱粮四次,漕粮三次。"这话听着阔气,可咱们翻开《清高宗实录》仔细算算账就发现不对劲,乾隆六下江南花了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您知道2000万两白银换算成现在多少钱吗?按清代中期一两银子购买力约合人民币600元计算,足足120个亿!

国库确实堆过白银,最鼎盛时存银8000万两,但这里面藏着两个秘密:一是靠抄家。大贪官和珅被抄出8亿两白银,相当于朝廷20年收入;二是"永不加赋"的谎言。

虽然田赋没涨,但地方官搞出"火耗"(碎银熔铸损耗费),山东巡抚曾上报"每两加耗三钱",农民实际交的税比康熙年间还多两成。这就好比现在有人跟你说"工资不涨",结果每月扣你30%的绩效奖金。

咱们到河北保定农村看看。根据《乾隆朝刑科题本》记载,长工老张一年工钱是"白银二两五钱,小米五石"。

按当时米价每石1.2两计算,全年收入折合8.5两银子,相当于现在5100元。可他要买头耕牛得花12两,不吃不喝干一年半才买得起。这还算好的,河南农民更惨,《清稗类钞》里写:"豫省佃户,见地主称爷,自称小人。"

城里人也不轻松。北京茶馆跑堂月薪400文,按1两银子兑1000文的汇率,一个月才赚0.4两(240元)。

可胡同里的猪肉要40文一斤,跑堂的干十天活才能买三斤肉。难怪《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见一碗鸽子蛋都要惊呼:"一两银子一个呢,我们庄稼人过一年!"

乾隆最爱吹嘘"养民之政",可《清史稿》里记载的农民起义次数暴露真相:乾隆六十年间,大小起义超过100次,平均每半年就有一起。

最著名的王伦起义,导火索就是山东寿张县衙加收"漕米折色",硬要把该交的米折算成高价银两。老百姓被逼得卖儿卖女,最后抄起锄头冲进县衙。

更可怕的是人吃人。

《清宫档案》里保存着乾隆十八年(1753年)甘肃巡抚的奏折:"平凉、庆阳等处,饥民刮食树皮,有老幼辗转沟壑。"这年距所谓的"乾隆盛世"巅峰期才过去十年。

看过电视剧《天下粮仓》的朋友应该记得"火龙烧仓"的剧情,历史上真有这事,乾隆十三年,浙江粮仓离奇失火,烧掉的正是本该用来救灾的存粮。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里写道:"北京街头乞丐之多,就像伦敦街头的老鼠。""普通百姓衣衫褴褛,住的土房连英国农夫的谷仓都不如。"

但他们在承德避暑山庄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宫殿贴满金箔,宴席上光给皇帝做菜的灶台就有100多个。这种反差让英国人得出结论:"这个帝国就像破旧的大船,表面光鲜,实则千疮百孔。"

最讽刺的是外交细节。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回礼是"普洱茶十团,哈密瓜干一匣",而英国送的天文望远镜、蒸汽机模型却被锁进仓库,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都没拆封。这种盲目自大,正是"盛世幻象"的最好注解。

影视剧没告诉你的

现在清宫剧里,动不动就是宫女太监月例银子几十两,纯属胡编。

根据内务府《宫中则例》,一等宫女月薪才二两银子,刚够在京城买盒中等胭脂。要是赶上主子不高兴,动辄还要扣钱。故宫现存乾隆四十三年的惩罚记录:"宫女翠儿打碎青玉碗,罚俸三月,杖二十。"

倒是贪官过得滋润。

和珅每天早饭要吃六个荷包蛋,每个蛋成本二两银子,不是鸡蛋金贵,是厨子得把蛋液从银壶慢慢注入雕花模具,在燕窝汤里文火煨熟。这种吃法,普通百姓别说见,听都没听过。

这个提法最早要追溯到康熙本人

他在位时就让人编《古今图书集成》,专门收录歌颂太平的诗词。到乾隆更夸张,组织编纂《四库全书》时,把涉及民生疾苦的2万多本书全毁了。现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说得透彻:"清朝皇帝最擅长制造盛世的假象。"

西方人也没闲着。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把圆明园画成"万园之园",欧洲贵族看了真以为中国遍地黄金。

直到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还在争论:"要不要为这个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超级大国开战?"他们哪知道,这些GDP都是靠三亿农民每天劳作15小时堆出来的。

回看所谓"康乾盛世",最精辟的评价当属历史学家戴逸:"这是落日的余晖,看上去辉煌,实则暮气沉沉。"乾隆退位那年(1799年),白莲教起义已席卷五省,国库存银只剩2000万两。

49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那些在"盛世"中饿怕了的农民,终于用血与火揭穿了皇帝的新衣。

下次再看《还珠格格》里乾隆游山玩水的桥段时,不妨想想故宫档案里的另一组数字:乾隆朝累计赈灾花费1.2亿两白银,同时期皇室修园林花了1.5亿两。所谓盛世,不过是朱门内外两个世界,门里堆着和珅的八亿赃银门外躺着饿死的百万饥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