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兰古今
发布时间:2025-03-21 06:26 浏览量:8
在中国兰文化的长河中,辨草识花的技艺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宋代《金漳兰谱》记载的“看叶形知花品”之术,经明清两代兰家不断完善,至民国时期达到巅峰。沈渊如先生辨别“梁溪素”的传奇,正是这一技艺的当代回响——他仅凭蕙草花苞的纹路走向,便能断言“此花必素”,其精准度令同行叹服。这种将植物学观察与美学直觉结合的本领,恰似宋代画院“格物致知”的写生传统,在方寸之间见天地。
江浙三大兰将之一的王叔平,更是将辨草技艺升华为艺术。他独创的“三看三辨”法:看叶甲见筋骨,辨根须知禀赋,观芽色断品格,将《齐民要术》的农艺经验与文人画论的意境追求熔于一炉。据《兰蕙小史》记载,其培育的“绿云”奇种兰,在 1923 年西湖博览会上惊艳全场,靠的正是对兰草生长节律的深刻把握。这种“一花一世界”的观照方式,暗合禅宗“一花一世界”的哲学思维。①
艺兰的精进之路,本质上是文明传承的微观缩影。从宋代赵时庚的“顺天地以养万物”,到现代植物学家的分子育种;从明清兰商的“看草定价”经验,到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品种溯源,每一次技艺的突破都在重塑“人与草木”的关系。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像兰草分蘖般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形态。
在杭州某非遗工坊,90 后传承人正用 AR 技术还原明代《兰谱》中的莳养场景。当虚拟的文徵明与现实中的年轻人共同“浇灌”同一株兰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基因的跨时空表达。这种传承既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也离不开“会当凌绝顶”的悟性,正如王叔平所言:“辨草如辨人,观其形更要察其神。”在草木荣枯的轮回中,艺兰人始终在寻找那个连接古今的精神原点。
八百年前的某个春日,赵时庚在闽南金漳山麓采撷兰草,指尖沾着晨露写下《金漳兰谱》。这部现存最早的兰学专著,以“分种、栽花、灌溉、封植、杂法”五卷构建起完整的艺兰体系。当他在自序中写下“圣人之仁,则顺天地以养万物”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句话会在八百载后与“兰性如人性”的现代诠释形成奇妙共振。
正如“兰性如人性,贵在相知”,一株兰草从抽芽到绽放,恰似人从懵懂至澄明的修行历程。观其荣,则如君子得志而不骄;察其枯,则似士人处困而弥坚。古人常以兰叶舒展喻胸怀豁达,以兰香清远喻品格高洁,将草木荣枯化作照见内心的明镜。这种物我互证的哲思,让艺兰超越了园艺范畴,成为修身养性的生命实践——当艺兰者懂得顺应兰草天性时,亦在领悟如何让灵魂与天地节律同频共振。
在宋代文人的书斋里,兰花不仅是案头清供,更是心性修炼的镜像。赵时庚笔下的“陈梦良”兰,需用“竹片刀分根”,“用细筛筛过赤土”,这种对生命节律的尊重,暗合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而在当代兰友社群中,草木灰偏方与细胞修复理论的碰撞,恰似朱熹“格物穷理”与现代植物学的隔空对话——前者是经验的凝练,后者是规律的解构,共同守护着兰草的枯荣轮回。
这种传承的韧性在时空坐标上投射出迷人的光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的“兰蕙每月管理法”,与现代温室的智能温控系统,本质上都是对“顺天地”的践行。当苏州老兰农用百年家传秘方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正在云端数据库中与基因序列图谱悄然对话。
八百年后,某兰友微信群中,一位新手上传焦尖病兰照片,三分钟内收到十七条救治方案,是数字时代的《群芳谱》。从江浙兰农的“薄肥勤施”到岭南花匠的“控水秘诀”,从退休教授的真菌防治到留学生的分子育种,每个建议都是文化基因的当代突变。正如八百年前赵时庚将兰花栽培升华为哲学思考,今天的兰友们也在通过科技赋能,续写着“兰性如人性”的新篇章。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屏幕,照在新手兰友颤抖着喷洒药剂的手上,我们仿佛看见赵时庚正以同样的虔诚,将新分的兰苗植入陶盆。时空在此刻坍缩成一个点,八百年的光阴不过是同一盏灯火在不同容器中的流转。艺兰之道从未改变,变的只是传递火种的方式——从竹简到电子文档,从师徒相授到云端共享,而那缕穿越时空的兰香,始终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①.根据《兰蕙小史》记载,王叔平培育的“绿云”奇种兰在 1923 年西湖博览会上一鸣惊人。结合史料推算,王叔平生于 1886 年(据近代艺兰文献记载),1923 年时正值 37 岁盛年。这一时期他已积累近二十年艺兰经验,其独创的“三看三辨”法日臻成熟,对兰草生理节律的把握达到“观一叶而知全株”的境界。这种技艺的巅峰呈现,既得益于他对古兰谱的深研,也源于其在江浙产生区的长期实践,最终在兰界享有盛誉。2025年3月20日于国香居
说明:本文配图彩照与视频系春兰“定缘梅”海底花芽绽放第二十天开品。现在气温较高月余绽放是个考验。
本文系原创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盗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年3月20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 上一篇:楹联的故事和传说(1181)
- 下一篇:太惊艳!不在北上广深,就在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