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十要” 七、要勤奋刻苦(转发)
发布时间:2025-03-22 06:09 浏览量:4
学生要想把学习搞好,必须勤奋刻苦。当然,这勤奋刻苦中必须包含了专心致志的精神。如果学习不专心,再花费多少时间也无济于事。怎样才能做到勤奋刻苦呢?
所谓勤奋学习,就是指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陈毅说:“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只有勤奋地学习,才会有才干的增加;不勤奋学习,什么才干也不会有。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科课程的学习制订出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付之以行之有效的措施。要按照学习计划和学习措施,勤奋地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遇到问题时,要不回避、不退缩,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加以自己的努力把它们一一加以解决。宋代人杨时说:“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矣。”学生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在“求其所以然之故”上下足功夫。
勤奋学习说的是持之以恒的问题,而刻苦学习说的是肯下苦功夫的问题。古罗马作家大加图说:“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不下苦功夫,学问的“甜果”是不可能长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磨砺”,“宝剑”不会锋利;没有“苦寒”,“梅花”不会甜香。学生要想在学习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决不能惧怕它们,而必须战而胜之。也许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差,不能为你提供求学所需的所有东西。即使这样,也一定不要丧失了求学上进的进取心。要下决心克服这方面的困难,沉下心来刻苦学习,再苦再难也不要退缩。你在学习上吃得了苦,就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也许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不错,没有生活方面的烦恼,但是,求学中困难却不少。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也一定不能打退堂鼓,要鼓起千倍的信心和勇气,不怕困难,刻苦学习。苦尽甜来,学生求学问正是如此。正所谓“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中甜”。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是这样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应当对学生都有所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下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们不经历这“三种之境界”,怎么能学有所成呢?
在求学的过程中,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这种精神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勤奋+刻苦+专心”,应当是学生求学问的必由之路。徐光启说:“泰山之溜,不难穿石,专也。”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些话都告诉我们,求学问必须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学生学习不专心,像《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一样,钓鱼心不在焉,一会儿想着捉蜻蜓,一会儿想着捉蝴蝶,怎么能钓住“鱼”呢?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孟子·告子章句上》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段话,更说明了做事情、求学问必须专心致志的极端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与学习无关的一切事情都必须放得下、不去想、不去做。专心于学习的人,学习一定会做得好。当然,学生必须明白:这里说的专心致志做学问,讲的是“做学问的时候”这个特定的时刻、特定条件。离开了这个特定时刻、特定条件,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做学问为理由,在其他时间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同样是不可取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