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到了来自春天的最强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22 01:51 浏览量:7
三月好时光
让无数人“牵肠挂肚”的它
正在肆意生长
带着泥土的芬芳
它蕴含着让人“低头”的
大大能量
它,就是
南京的“七头一脑”
01
你吃过最“野”的菜是什么?
做为日常的辅助性食物,野菜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我们所熟知的《诗经》中便有许多“挖着野菜唱着歌”的场面,比如“参差荇菜”和“采采芣苢(fú yǐ)”,它们便都属于野菜。
左:紫金山琵琶湖的荇菜
右:栖霞山的车前草(芣苢一说为车前草)
尽管我国有很长的野菜食用历史,但系统介绍野菜知识的著作到明代才出现。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野菜专著《救荒本草》,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明代出现大量野菜类救荒书。这反映了在当时,比起品尝野菜的风味,人们更倾向于把野菜看作是救荒食品。
明王盤著《野菜谱》
明代高邮人王盤看到当时江淮一带连年灾荒,灾民采野菜充饥,所以画下60种野菜,以免有人误食而危及性命。书中记录的野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代时,食用野菜在文人雅士间十分流行,野菜“救荒”的角色逐渐弱化。《随园食单》《白门食谱》《冶城蔬谱》等著作里记载了不少当时南京人爱吃的野菜,从中也可以看出野菜的食用方法变得更加讲究。
在《白门食谱》里,作者张通之说自己曾得到一份 “土礼”,是来自江心洲的芦笋与蒿。他评价江心洲的蒿“肥而香”,“以嫩蒿炒丝,食之味亦佳,且咀嚼时,齿牙有清香,与笋皆无渣滓,亦能清心火,化痰。”如果把这段点评翻译得直白一点,那大概是:江心洲嫩蒿,好吃的不得了,香。
02
你知道吗?这些菜也很“野”
在生物学的角度看,“野菜”的“野”指野生,是一个相对人工栽培的概念。
人类早期的蔬菜主要来源于野生采集,不过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野菜逐渐被“园圃化”。今天我们在餐桌上常吃的蔬菜,便是经过了漫长的品种分化与改良,从野菜中选育驯化出来的。
清·黑白玉三荠小件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我们平时在菜市场上能看到的蔬菜中,绝大部分蔬菜都是芸薹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野菜,今天的蔬菜就是昨天的野菜,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芸薹(tái)属蔬菜。野生芸薹传入中国后,被一代代勤劳的中国人培育出极为多样的种类,在天南海北广泛栽培。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菜薹、菜心等今天人们餐桌上的常客,都是芸薹属白菜型的蔬菜。
明王太傅《爱菜歌》拓片(局部)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爱菜歌》的头几句为:
我爱菜、我爱菜,傲珍馐、欺鼎鼐,
早韭与晚菘,青芹和苦芥,
多吃也无伤,少吃也无害,
雪霜曾饱经,风味依然在。
03
在大大的山坡上面挖呀挖呀挖
时过境迁,原本只能在限定的季节采摘的野菜,如今通过种苗繁育和规模化种植,成为四季都能品尝得到的美味。野菜的市场供应量变大,价钱也逐渐亲民,农民也因为种植、采摘野菜有了更多的收入。就连网友都开玩笑说:如果王宝钏重生,也会因为挖野菜的经历而有不一样的人生。
对古人而言,尤其是处在饥荒年代的人来说,野菜为生命所依;而今人挖野菜则只为了那一口鲜。尽管二者的目的不同,但大概有一种心情是古今相通的,那就是“赞天地之化育”,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既传承了来自祖先的挖野菜手艺,也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并传承。
南朝·陶铲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最近春色正好,也许你也收到了来自挖野菜搭子的邀请。不如赶快行动起来,一起踏青赏景,探访各式各样的野菜“基地”,并在“挖宝”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温馨提示:野菜虽好,但也要注意适度采摘,保护生态。不熟悉的野菜请不要采摘、食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