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江山非故物:石空水墨的古今互文与境生象外
发布时间:2025-03-22 00:25 浏览量:7
石空,这位当代水墨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技艺传承,在中国水墨画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广州国际艺博会的签约艺术家,石空的作品不仅继承了“李家山水”的精髓,更在技法与心境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现了其对自然、生命及哲学的深刻理解。其艺术实践恰似李泽厚所言“历史积淀与主体创造的双向运动”,在宣纸的方寸之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
石空作品 《溪流寂寂雾蒙蒙》 220×170㎝
一、笔墨文脉的延续
师承李小可的艺术谱系,石空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李家山水”美学的深度体认。李可染提出的“为山河立传”的创作理念,在其笔端获得了当代性的转译。李家山水以笔力雄健、意境深远著称,而石空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他的画作中既有磅礴之势,又不失细腻之韵,既保留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石空作品 《山外山》 96×87㎝
观其《溪流寂寂雾蒙蒙》,可见传统“三远法”的空间架构中,墨色层次呈现出微妙渐变——近景的浓墨如金石镌刻,中景的淡皴似云气蒸腾,远景的留白处暗涌着道家“虚室生白”的哲学沉思。
石空作品 《幽谷泉声远》 220×170㎝
石空深谙用墨用笔之法,的古训,《幽谷泉声远》以满构图的浓重山水吸引观者注意力,细看其中的山石肌理,既可见范宽雨点皴的遗韵,又隐约浮现蒙德里安几何构成的冷抽象趣味。这种跨时空的笔法对话,非但没有消解传统的审美意蕴,反而实现了“气韵生动”的现代诠释。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言:“传统并非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江河。”
二、古今互文的水墨语言
石空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水墨技法与现代构成相结合。他善于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入画面之中,形成一幅幅既有生命力又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在《秋高苍山深》与《乾坤问苍茫》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色彩与线条的独特运用,块面的组织吸收了现代的构图,留白处保留着倪瓒“逸笔草草"的文人旨趣,使得整幅画面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不失东方美学的韵味。这种“非中非西”的视觉语法,恰是艺术家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深刻回应。
石空作品 《秋高苍山深》143×366㎝
石空作品 《乾坤问苍茫》244×122㎝
此外,石空还擅长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留白与墨色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画面效果。在他的作品《咏鸡》中,公鸡壮硕的身体与尾羽占据了大半画幅,而头部侧转的姿态则显得憨态可掬。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突出了主题,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其对墨分五色的精准把控,展现中国画家出入水墨趣境的自信。
石空作品 《咏鸡》46×35㎝
石空作品 《孤高大雄鸡》70×46㎝
三、在自然的书写中观照自我
石空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他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并将这份感悟转化为艺术语言。无论是《红韵漫漫细水长流》还是《高山流水奏鸣琴》,这些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对自然的脉脉温情。在他的笔下,山川不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水流也不再是简单的流动,而是生命的脉动。这种对自然的敬仰与赞美,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石空作品 《红韵漫漫细水长流》180×142㎝
正如唐国颖在其诗中所写:“画家笔底有神功,尺幅之内起雄风。”石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更体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笔底江山非故物”,水墨之灵性恰在画家以心诠释,常看常新。
石空作品 《高山流水奏鸣琴》244×122㎝
石空作品 《一树花开映幽泉》68×138㎝
四、结语
总的来说,石空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他不仅继承了“李家山水”的精髓,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石空用他的笔墨为我们带来了一片宁静与美好,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那份来自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石空作品 《华岳峰高》103×100㎝
正如孟金龙在其诗中所言:“你把自已藏于层层虚幻之间,把灵魂撕成一片一片,成山,成水,成万千世界。”石空的艺术世界,正是这样一个由自然与心灵交织而成的奇幻之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更能体会到艺术家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与无尽追求。
撰文:陈维
广州艺博会书画院院长、广州艺博会艺委会主任
艺术家简介Profile
石空,本名王健,出生于1968年,祖籍山东潍坊。师承艺术大师李可染(1907年—1989年)之子李小可(1944年—2021年)先生。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画院李小可工作室。当代水墨画家,装置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