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江 | 比不过王羲之,对得起书写传统就行了

发布时间:2025-03-21 17:42  浏览量:8

学术、书法、绘画,三种修为汇于一身,50年时间能结出怎样的艺术硕果?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广州展正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热展,全面呈现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从艺50多年来的艺术履迹。

梁江在开幕式上发言

能坐书房、也能挑帅印,梁江既是研究者、也是实干家。数十年来,他潜心书画,成为同行公认的“学者书画”典范。他曾担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策划众多国家级大型展事活动。他从岭南走向全国的足迹,也印证了广东从外界眼中的“文化沙漠”变为“文化大省”、以至“文化强省”的发展历程。

“这场展览不仅是我个人50年艺术之旅的见证,一定程度上也是广东半个世纪美术发展的缩影。”作为纵横艺坛与学界的“多面手”,梁江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走过了怎样的不凡历程?他对岭南这片艺术热土又有怎样的期待?展览期间,他接受了南方+记者的专访,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与期望。

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是“引领者”、不是“跟跑者”

南方+:作为您50年艺术历程的“小结”,您希望向观众呈现怎样一场展览?

梁江:这次展览主要包括我在学术、书法、绘画三个领域五十年的探索。广州其实是系列展览的第三站,此前在江门、深圳举办影响都很大,吸引全国上百家媒体报道。本来在地级市举办的个人画展,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我个人其实微不足道,主要是我的经历见证了过去50年来的重要历史节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广东美术的发展。

可以说,每一个关键点都曾有我留下的足迹:从最早呼吁推动广东美术馆的建设,到广东美术馆新馆、广州艺博院新馆建设的参与,包括“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近几年改变广东文化形象的重大展览,我都有幸成为策划团队的主力。我提出的“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为大家认可,成为概括广东百年美术的关键词,以至广东文化形象对外呈现的标识。广东的形象得到改变、得到全国的认可,我感到非常欣慰。

书法:宋苏东坡念奴娇词 180X97cm

我多次强调: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是从广东开始的,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行程中,广东多次都是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是先行者和引领者。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新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等等。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对许多广东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

南方+:从您走过50年的历程来看,广东美术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

梁江:近50年来,广东文化和美术变革紧跟时代,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趋势是清晰可见的。这种变化基于良好的社会土壤和气候,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仅是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广东美术发展的巨大动力。没有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当今的广东美术面貌。

广东“不变”的是岭南精神、乡土情怀、地域特色、以及内在蕴含的生命力,“变”的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吸纳融汇了众多外来的、外地的文化,其中既包括海外的、也包括内地的。后者很少人提到,比如中原文化,其实广东汇聚了很多来自北方的艺术人才,他们作为“新广东人”,对广东美术带来很大影响,这些都还是说得不够,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引发40年广东巨大变化的种种因素。应当说,开放、包容、变革,是解读广东美术发展历程最重要的关键词。

吹绿东风又一年 (中国画) 69×69cm 2024年

“比不过王羲之,对得起书写传统就行了”

南方+:“文人书画”古已有之,展览提出的“学者书画”又是怎样的概念?

梁江:为什么我不用“文人书画”这个说法?因为“文人”是过去时态的概念,作为社会群体,原来意义上的“文人”已经不存在了。20世纪以来,传统的国学进入了按西方分类规则建立的现代学术体系,转型为知识、文献的学问。“学者”就是做学问的专家。能书能画对“文人”来说是本分,但基本不在“学者”职责范围之内,强调“学者书画”,我是希望恢复这种联系的。

当然,我说“学者书画”,更多只是强调我的身份而已。如果展览能给观众带来对书法与绘画、艺术与学问修养的互动与内在有机联系的思考,我想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算是展览的一点期望吧。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节录 138x69cm

南方+:那么,“学者”身份给您带来了什么艺术养分?

梁江:我从这几次展览的热度想到,社会上其实对艺术家有一个诉求,就是希望艺术家有涵养,而我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案例。我的履历比较独特:我当过七八个刊物的编辑、还在广东创办过美术刊物。这些刊物类型不同,有美术的、理论的,有纯文学的,还有纯哲学的。还有我从小喜欢练书法,大学时学的是绘画,还曾花精力啃过《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历史。可以说我的涉猎面比较广,由于都跟工作职责有关,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不严格。

编辑的任务是挑出错处和改正,出了差错要承担责任。策展人需要判断哪些项目是该做的、是社会需要的、而且具有操作性的。这都很考验人的眼力、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我来说,这都是工作环境逼出来的,它催促我不断学习。我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时,主管研究、策划、还要管典藏,这就要求我不能不全面了解艺术作品的语言和材质。

因此,我必须亲自尝试多样的书画实践,画写意的、画工笔的、画色彩的、画水墨的,看看它们的技术难度到底有多大?它们的艺术特性和不同特色能产生怎样的价值?观众在展厅里看到我的作品张张不一样,甚至看起来像群体联展、不像一个人的个展。我想,我既然不是专业书画家,也就不必着意打造、推销自己的个人特色或风格。我的书法和绘画,最大追求是心性的自由。反正写字也超不过王羲之,只要“对得起”书写传统就可以了。

书法:桃花源记

大师再“神”也要先研究清楚

南方+:做了那么多研究,您有自己的艺术“偶像”吗?

梁江:我在每个领域都会有一些揣摩学习的对象。我非常敬重他们,不断想从他们身上“偷师”。这个名单涵盖了各个领域,画画喜欢研究岭南名家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赖少其,文字喜欢沈从文、汪曾祺这种淡雅的风格。书法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揣摩对象,这构成了我多年学习的特征。但整体上有没有“偶像”呢?这个倒没有。

我记得王肇民先生说过,不要随便崇拜人。他说:站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名家作品面前的时候,都要剥掉它虚伪的一面,“把他从天上拉到地上来,拉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研究其优缺点。”我年轻时读到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别人说得很“神”的,你应看清楚“神”在哪里;真“神”了,值得你崇拜的你才去叩头不迟。这或许就是学人求真求知的天职吧。

秋声赋 (中国画) 248×129cm 2024年

南方+:对新时代的美术学人,您有什么寄语?

梁江:我以为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你的兴趣和努力必须与时代的诉求结合起来,你的努力才会有价值。这也是我未来的工作方向。近期我正在研究上世纪60年代梁世雄、刘济荣等画家进西藏写生的历史,计划下半年在中国美术馆推出展览。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多做一些既有学术史料价值、又能给我们当下带来启发和借鉴的展览。

现在,无论美术策展还是美术史论,广东已经培育出一批非常有活力、有才能的年轻人。回想当年既没有美术馆、更没有策展人,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局面是在“四顾无人”的状态下干出来的。如今,广东有为他们提供可以大展拳脚的天地,我感到非常欣慰。

展览海报

艺术家简介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2016年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和论坛召集人、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等。文旅部、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等。

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广州文艺》月刊主编、《美术》月刊编辑部主任、《东方》月刊副总编辑、中国艺术博览会艺术主持等。

硕士、博士学业期间,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撰写。

已出版《中国美术鉴藏史稿》《广东画坛闻见录》《美术概论新编》《美术学探索》《西樵小札》等多种个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万字。

50年来,书法、绘画和学术研究相辅而行。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国外参展。近年来已举办十余次个人书画作品展览,印行《梁江书画选集》等多种画册。

外部推荐